威海下发《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描绘新"蓝"图

2017-07-07 11:08:00 来源: 威海网·威海日报 作者:

  威海市政府下发《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7%

  深耕海洋,描绘未来新“蓝”图

  威海网讯(记者 王玲)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的威海更加专注于海洋,全力谋求蓝色经济提质增效的发展之路——近日,威海市政府下发《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6-2025)》,明确了未来蓝色经济发展的方向,提出到2020年,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1600亿元,年均增长10%,占GDP的35%;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37%。

  当前,国家“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新旧动能转换”等战略的实施,为蓝色经济区建设带来了新变化、新机遇。面对新形势,修改完善蓝色经济长期发展规划,意义重大。为此,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研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全程指导规划修改编制工作。市发改委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牵头编制《威海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6-2025)》,从修改、征求意见到再完善。

  据了解,此次规划范围为威海市全部行政区域,涉及陆域面积5797平方公里,海洋国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规划》提出构筑以高端产业为基础、龙头企业为带动、科技进步为驱动、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经济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努力打造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蓝色经济区,推动全市由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

  在发展战略上,围绕全域蓝色经济做大做强,威海市确定了“三大定位、三维开发、五项统筹”的335发展战略。三大定位,即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国际知名的海洋休闲城市、国际知名的海洋开放城市。三维开发是指市域一体开发、跨域协同开发、对外融合开发。五项统筹就是统筹产业、创新、生态、资源和开放五大领域。

  在总体布局上,威海市统筹全域空间和产业,着眼资源效益最大化,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谋划前瞻、协同、聚集、融合的发展布局,确立了“一廊、两轴、两带”的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一廊指环海经济走廊,沿千公里海岸线,通过交通互联、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积极打造以沿海港区为依托,以海洋牧场、海洋船舶、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经济、跨境电商、近海垂钓、滨海旅游、国际航运等产业为重点的环海经济走廊。两轴指以中心城区、文登城区、南海新区等为轴心,发展海洋新材料、海洋智能装备、海洋仪器仪表等涉海产业,引导传统工业企业向海、向蓝发展,打造海陆联动、产业延伸、资源共享与融合发展的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轴;以里口山、昆嵛山、正棋山、伟德山、九顶铁槎山、大乳山等为轴心,加快发展健康养生、休闲旅游、滨海观光、休闲垂钓、海洋文化等重点产业,打造海陆资源共享、跨链融合发展的海洋健康休闲产业轴。两带指近海保护开发带和远洋拓展开发带。同时,将加快东部滨海新城、双岛湾科技城、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海洋特色小镇。

  在发展方向上,《规划》确定了五个统筹发展:产业统筹链式发展,加快促进海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构建富有活力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创新统筹跨越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管理体制和人才引进机制,抓好公共服务、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各类平台建设,增强蓝色经济发展动力;生态统筹绿色发展,树立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强化海洋综合治理,促进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资源统筹集约发展,实施海陆统筹,强化海域、交通、能源、信息等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功能协同,推动蓝色经济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开放统筹共享发展,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蓝色经济区建设与“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蓝色经济活力。

  规划已出,关键在于落实。威海市突出改革创新,注重先行先试,建立健全重大政策决策协调机制,从要素配置上对规划确定的重大事项、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聚力推进,将蓝区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到威海市目标绩效考核当中,考核推进蓝区建设相关工作,适度提高蓝区相关考核分数占比,强化对市直相关部门的督导。

  据威海市蓝区办工作人员介绍,规划出台后,他们对整个规划的任务进行了梳理,研究制定了“三重”推进计划,初步确定了20多项重点任务、10多项重大事项和100多个重点项目,将分解到各相关部门,确保把规划落到实处。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姜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