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临港区这样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发展后劲

2017-08-09 10:34:00 来源: 威海网·威海日报 作者: 王海潮

  拓宽国际市场“朋友圈”

  ——临港区这样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发展后劲

  ◎记者 王海潮 通讯员 程昱 丛林 张龙

  全市最大的德资项目马夸特汽车电动开关项目落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08%、实际到账外资同比增长1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9%,均居全市第一……

  近日,临港区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出炉,整体经济呈现出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空间拓展等诸多积极变化。

  变化的背后,是新动能集聚展现的力量。今年以来,临港区加快由传统动能驱动向新动能驱动转换进程,新动能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瞄准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激活新动能

  今年上半年,威海多晶钨钼科技有限公司销售额超过2100万,同比增长69%。该公司主要生产特种光源需要的特种钨钼材料,50%的产品销往海外,客户不乏欧司朗、三星这样的国际巨头。

  公司总经理李猛进介绍,企业之所以能在成立短短几年内实现迅猛发展,主要是他们依托省科技重大技术专项均匀细晶大直径钨棒材的科研成果,研发了电影灯、半导体曝光灯等高端产品,从而赢得了客户青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只有不断创新,超前谋划符合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引领行业发展的好项目,才能抢占发展制高点,把企业做大做强。”李猛进坦言,他们瞄准市场需求,今年相继启动了7个新产品研发项目,其中,掺杂稀土氧化物细晶钨合金的研发项目入选省级技术创新项目。

  当前,像多晶钨钼这样的创新故事,正在临港区许多企业上演着。一大批战略性领军企业、龙头型传统企业、中小型新兴企业围绕着自主创新协同发力:

  拓展纤维实现干喷湿纺T700S的关键技术突破,打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纺丝速度是湿纺的4倍以上,单位成本却大大降低;

  威信光纤建成年生产量1000万芯公里的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行业的各个领域,客户涵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等国内大型网络运营公司;

  圆环科技生产的氮化硅陶瓷微珠直径可达0.1—1毫米,直径0.3毫米及以上的微珠实现了批量生产,成为国内首家,也是世界第三家实现氮化硅微珠批量化生产的企业;

  樱聚缘研发苹果矮化苗木的培育和养护,成功实现果园现代机械化管理,大大减少人力成本。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在临港区加速形成。

  拓展国际合作

  开放经济迈向高层次

  不久前,临港区持续跟踪了3年的德资项目——马夸特汽车电动开关项目正式落户当地。

  该项目由欧洲最大的电动开关专业制造商——德国马夸特投资1.6亿欧元,一期计划2018年年底达到标准化生产条件,预计5年内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这也是临港区对德招商实现的重大突破。

  以马夸特项目为跳板,上半年,临港区经贸代表团多次赴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开展招商和贸易促进活动,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应用、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瞄准德国,突破欧美,上半年,临港区境外招商引资硕果盈枝:新引进一带一路融资租赁、嘉恒商务咨询、狮子门贸易、嘉林橱柜制造等5个外资项目。

  依托外资大项目,临港区上半年实际到账外资达4.6亿元,同比增长19.2%,增幅居全市之首。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外资项目中,开泰体育用品是全市最大的美资项目,下一步将建设中国地区销售总部,力争成为全球最大的冬季户外用品生产基地,上半年增资2900万美元;豪雅光电是全市最大的日资项目,近两年持续增资扩产,加速从毛坯到半成品再到成品链条延伸,打造全球最大的氟磷酸盐玻璃生产基地;优精特数控为韩资项目,二期5月正式投产,公司产值将扩大一倍,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左右。

  在大力引进外资、推动产业升级、拓展国际合作的同时,临港区还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加速海外布局,拥抱世界经济。

  金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他们在新加坡新建海外拓展部,积极开拓东南亚、欧洲、南美等地市场,国际市场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近30%。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临港区企业与181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贸易往来,全区实际完成外贸进出口27.18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出口完成18.87亿元,同比增长12.9%;进口完成8.32亿元,同比增长101.1%。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攀升。

  企业“走出去”,产业“壮筋骨”,产品“卖全球”。今年上半年,随着对外开放持续扩大,临港区开放经济迈向更高层次,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突破发展服务业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今年上半年,威海国际物流园完成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40%。

  借临港区位之利,海陆空交通运输之便,威海国际物流园业务版图不断扩大:在去年开展汽车平移进口的基础上,今年加大进口力度,上半年进口汽车600辆,超过去年全年的400辆,全年将达1500辆以上。5月16日开通海运快件业务,截至6月底,业务量达5384单。

  发展现代物流业,威海国际物流园已不再只是赚仓储和运费,而是着力打造集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完整物流产业链条,加速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资源融合共享,不断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威海国际物流园是临港区突破发展服务业,不断开拓发展空间的真实写照。

  作为传统工业区,与工业经济的一路高歌猛进相比,临港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也意味着,临港区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巨大。

  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临港区着力打造一流平台,引进一流项目,培育骨干企业,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

  在这里,颐高之信国际电商产业园构建“实体商贸+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完整产业链,目前已有240户电商签约入驻,城市资源馆销售收入今年上半年达到2600万元。今后将引进阿里巴巴中国产业带、反向O2O体验馆、本地特色产品体验馆、淘宝特色中国馆和淘宝大学,致力于构建本地最大的网商群生态链和电子商务产业链;

  正在建设中的威海创新经济园也将打造中韩小商品电商平台,打造中韩跨境电商示范区;

  樱聚缘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综合体,投资1.8亿元启动建设了苹果研发中心、果汁加工车间、冷藏厂、博物馆等。

  在创新经济园、颐高之信等大项目的带动下,今年上半年,临港区服务业投资18.3亿元,同比增长63%,服务业投资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4.1%,同比提高11.3个百分点。

  随着资本、人才等创业创新要素加速向新兴服务业集聚,临港区以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以现代商贸、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健康养老为代表的生活性服务业重点产业同步布局,“4+4”突破发展服务业的图景日渐清晰。

  今年上半年,临港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亿元,同比增长7.8%,服务业正以更强有力的姿态,为临港经济注入发展新动力。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姜晖

推荐阅读
  • 山东行政执法人员完成年审 3万多人不能再执法

    4.jpg

    记者从省政府法制办获悉,山东2017年度行政执法证件审验工作已经完成,共清理注销执法人员资格30289人次。对于未按时参加年度审验,以及未通过公共法律知识更新考试的,按照规定吊销行政执法资格,并注销执法证件。[详细]

    08-09 07-08新锐大众
  • 去哪儿吃安全?17市"食安山东"餐饮示范单位公示

    1.jpg

    公示期自即日始至8月18日,对上述单位有意见者,请及时以电话或邮件方式向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反映。[详细]

    08-09 07-08山东24小时
  • 山东上半年342万余人次出入境 这个月份入境最多

    2.jpg

    记者近日从省公安边防总队获悉,上半年,全省边检机关检查出入境人员共342万余人次,飞机、船舶3万余架(艘)次,与往年相比,出入境流量仍然在高位运行。今年3月,由日本名古屋飞往青岛的国际公务机旅客,从飞机落地到完成通关查验仅用时5分钟,青岛机场一跃成为全国...[详细]

    08-09 07-08新锐大众
  • 校企合作一体化,山东将再添30家!

    3.jpg

    8月8日,山东省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专科(高职)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公布,文理类、艺术类、体育类均为170分。日前,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第二批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和企业评审认定名单公示》,山东又将添30家“校企合作一体化”院校,供考生参考。[详细]

    08-09 10-08新锐大众
  • 13个项目入驻威海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

    8月8日,威海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入驻企业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共有13个项目签约入驻威海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希望广大企业抓住机遇,扎根威海,加快建设运营,迅速发展壮大,并引领带动更多项目入驻园区、集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详细]

    08-09 10-08威海网·威海日报
  • 威海小石岛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整体状况良好

    日前,威海市海洋与渔业局启动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专项检查工作,首先对小石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进行巡查。小石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成立于2011年,重点保护对象包括小石岛、娃娃岛等多个岛屿。[详细]

    08-09 10-08威海网·威海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