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原标题:医养结合青岛模式叫响全国
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人都有老的一天,如何养老也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老龄化率达到21.3%,全市空巢化率达到56%。我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每年把发展养老服务业列入市办实事,按照老有颐养的目标,市、区市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养老服务业资金约4.2亿元。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打造社区失智照护全国范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建立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100%的城市社区,试点建设30处社区养老机构,逐步实现老人家门口养老,全市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持续提升,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
小型养老院实现家门口养老
李沧区75岁的赵大爷因脑溢血导致左侧偏瘫,行动不便,平日里还需要有人陪同康复,但是儿女们都上班,老伴儿还要照料小孙子,于是赵大爷就住进了离家不远的紫荆苑社区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中心为赵大爷提供了专业护理和康复医疗服务,老人住在这里有人负责照料,因为离家近,每天下午老伴儿都会接来孙子陪赵大爷做康复训练,让老人在家门口实现了养老。据悉,青鸟颐居长者照护中心是一所拥有20张床位的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去年,市民政局探索集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小型养老机构建设,首批试点建设30处,以满足老年人“家门口”养老的需求。据悉,这种小型养老机构不同于养老院,床位在30张以下,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为周边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天候”护理照料之外,还通过日托和助餐等居家养老服务方式,辐射社区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比如社区老人都可以来中心“搭伙”,每顿餐费8元钱;中心可以为社区老人提供送餐、助浴、理发等居家养老服务,送餐到家只需10元钱。生活依赖度高的老人可以入住小型养老机构,依赖度低的老人可以白天在机构活动晚上回家,也可享受机构的专业为老服务。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养老机构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社区、居家、机构多种模式融合发展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方向。30处小型养老机构建成后,可满足1000多名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内就近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至少为1200多名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多元的生活照料,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易于运营管理、回收期较短、便于见缝插针广泛覆盖的小型多功能养老机构。
青岛医养结合模式叫响全国
在市南区人民医院六楼,有一个特殊的病区和普通住院病区分开,这就是专护一病区。这个病区的数十名老人,大多患有心血管疾病而且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几乎全靠他人照顾。2011年初,在进行大量的论证之后,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11年7月,该医院被青岛市正式确定为全市首家医疗专护试点病房,实行医养结合的新型医疗护理、养老模式。随着老龄化加剧,难以回避的是,在老年人群体中,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恶性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越来越高发,养老已不再是单纯的养老,“养”与“医”的结合才是时代的要求。青岛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早在2003年,岛城就有养老机构开始探索医养结合,开展临终关怀服务。近年来,青岛市在“医养结合”上不断探索,不拘一格发展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合作、医养一体、居家医养等多种模式的医养结合机构,2016年底达到180家,占养老机构总数的78%。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全市有38家医养结合机构开展了对失能老人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服务失能老人3000多人,缓解了失能老人养老难的问题。
作为最早发展医养结合、医养结合最有成效的城市,青岛的医养结合模式广受全国关注,2015年12月,全国医养结合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青岛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在“医养结合”上的有力和富有成效的探索,让青岛在2016年6月成功跻身“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青岛的医养结合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医养分离的状况,减少了医疗资源在部分老年人身上的过度浪费,调动医疗机构利用闲置床位资源实现转型发展,提高了传统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社区失智照护全国范例
在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上,位于27号的惠康老年公寓并不起眼。走进院里显得有些安静,突然3楼的失智照护专区传出了阵阵欢声笑语,原来社工正在和失智老人一起进行益智活动,而这也是每天进行的内容,通过娱乐、益智等活动,给老人更多精神慰藉,延缓他们的病情。据悉,入住这里的老人不到40人,有能自理的,也有失能半失能的,还有失智的,对于护理员来说,最难护理的就是这些失智的老人,而这些老人也是很多养老院不愿意接收的。“把老伴送来后,我终于可以舒口气了,实在照顾不动了。”今年63岁的曲春光就住在惠康老年公寓旁边小区,老伴患病10多个年头了,近6年越发严重,一刻也离不开人,走到哪里都要带在身边,晚上也无法睡个踏实觉,因为她经常自己起来乱走,一时没看紧就走丢了。自从今年,老伴双眼失明了,大小便失禁,曲春光也上了年纪,感觉照顾起来越发力不从心,在查看了多处养老院后,发现这里照顾得更专业,这才放心地送进来,这也让他得以喘口气,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保守估计,我市目前至少有10.5万失智老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而专业照护的缺失,不仅对失智症患者的病情不利,还会给病人家属带来很大的负担,很多养老机构不愿意接收这样的老人,并且费用相对也比较高。在关爱和照护失智老人方面,我市又在全省率先进行了探索。去年中英(青岛)社区失智者照护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落地青岛。据悉,我市聘请国内著名专家组建了专家团队,选定了8个社区作为试点单位,计划用一到两年时间打造起失智友好社区的雏形,探索建立起社区失智照护的管理模式,打造青岛社区失智照护的全国范例。
养老“互助点”达1800多个
“我们都是邻居,有空就来小王这打牌、聊天,有时还一起做饭。”在市南区八大峡街道设在王女士家的互助养老点中,正在一起聊天的4位老人告诉记者。在“颐养青岛”建设中,青岛把握区域居住特点,创立了特有的家庭互助式养老,截至目前,全市建立养老互助点1800多个,参与老人达1万多名。家庭互助式养老即在有条件的热心独居老人家中开辟活动场所,附近老人自愿结合,形成政府搭建平台、老人牵手互助的良好局面,结合我市实际,能够引导青岛市“9073”养老服务格局中90%的老人们走出家门。同时,每月为每个互助养老点发放运营补贴100元,统一配备棋牌等娱乐设施。逐步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为主、社会参与、民间操作”的互助养老运作模式。
“家庭互助式有效解决了老城区社区养老服务场所不足的难题,利用很少投入解决了部分老人的精神养老、心理慰藉问题,减轻了社会压力和儿女负担。”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12月,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延续了对养老互助点的补助政策,并将补助标准从每月100元提高到200元,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互助养老的便捷服务和生活乐趣。据介绍,市民政局计划到2020年,使社区居家养老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乡镇和90%以上的农村,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城乡所有居家老年人。
全市养老床位达到6.2万张
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和空巢化突出的城市之一。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168.5万,老龄化率达到21.3%;80岁以上老年人口26万,占老年人口的15.4%;全市空巢率达到56%。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每年把养老服务列入市办实事,纳入对各区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区市两级财政每年投入养老服务业资金约4.2亿元,其中,每年的福彩公益金预算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约1.3亿元。我市每年把养老设施建设、新增养老床位列为市办实事,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为主体开展养老服务,给予较高标准的资金扶持。对养老机构发放建设补助、运营补助、保险补助等,对社区养老场所给予5—15万元的运营补助。鼓励各类养老模式融合发展,2016年建成市办实事社区小型养老机构项目30个,每处面积300—900平方米,共新增床位702张。在开展机构养老服务的同时,便于将服务向社区居家延伸辐射。截至2016年底,全市登记养老机构232家,公办养老机构24家,其中公建民营14家。民办养老机构208家,床位3.03万张,分别占机构数和机构床位数的90%和76%,涌现出圣德、新华锦、福山、万科等一批知名的民办养老机构品牌。
目前,全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22个,覆盖城市社区的100%和农村社区的73%,设置助老大食堂420个。持续扶持发展互助养老模式,设置社区养老互助点1726个。每年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发放3—15万元的运营补助,培育扶持居家养老服务组织81个。今年,建设10处社区失智者照护示范中心项目已列入市办实事,目前已全部完成选址。截至6月底,全市养老总床位达到6.2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7.4张。
160多万老人享免费意外险
都说生活在青岛的老人特别有福气,这可不是空口说白话。全国各地发生的老年人跌倒及“扶不扶”的问题屡屡成为社会舆论焦点。为减轻老年人意外伤害事故带来的经济精神负担,我市继成功推行养老机构意外伤害责任保险之后,启动了普惠性老年人保险项目,让保险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去年,我市统一为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户籍人口)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增强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年人抵御意外伤害风险的能力,全市约161万多名户籍老年人受益,成为全国首个政府全额出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实现普惠的城市。去年5月1日起,我市实行60-64周岁老年人半价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65岁以上老人则早已免费乘坐公交,在出行方面,不论本市还是外市的老人都能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据悉,这几年来,我市持续提升全市老年人福利水平,发挥好政府保基本兜底线职能,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开展城乡一体化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为本市户籍未入住养老机构的城市“三无”老年人、农村五保老年人、城乡低保人员中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贫困重度残疾老年人以及经济困难的“失独”老年人购买基本养老服务,其中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的服务时间分别为每月不少于45小时和60小时,城乡分别按每小时20元、15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覆盖7788名城乡困难老人。建立80岁以上低保老人高龄津贴制度,80—89岁每月发放120元,90—99岁每月发放220元,百岁以上所有老人每月300元。
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
与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相比,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老年人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我市将着力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培育打造区域发展高地,促进老有颐养。今后,我市将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作为全国15个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学习借鉴上海等地做法,配合人社部门在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创新保险产品,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保障老年人长期照护需求,减轻老年人养老费用自付压力。在农村养老上下大力气,开展农村养老服务试点。在城阳区、即墨市进行试点,整合乡镇卫生院、敬老院、幸福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和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完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发挥大型养老机构专业化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养老联合体”,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融合发展,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养老服务区域化品牌化发展。
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全面建立针对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的补贴制度;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政策;推进常住老年人与户籍老年人享受均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老年友好城市建设,适当配备老年人辅助器具;建立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说养老
●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全市161万老年人受益。
●自2016年5月1日起,全市60-64周岁老年人享受到半价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优惠政策。到去年底,已累计办理半价卡37.17万张,占全市60-64周岁老年人数的74.3%。
●全市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322个,覆盖城市社区的100%和农村社区的73%,设置助老大食堂420个。
●截至2016年底,全市登记养老机构232家,公办养老机构24家,其中公建民营14家。民办养老机构208家,床位3.03万张,分别占机构数和机构床位数的90%和76%。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7日,顺河高架跨胶济铁路桥已搭建起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和保护隔离板。阶段:约45天,全桥拱肋及横撑防腐施工,全天占用左右各一幅车道;建议绕行路线:顺河高架自北向南、北园高架自东向西、自西向东车辆绕行生产路至明湖西路;顺河高架自南向北车辆绕行水屯路、历黄路...[详细]
青壮男女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农村地区的写照。作为“快递+电商”村站站长,薛玉凤成功实现了由家庭妇女到致富带头人的角色转变,成为邹城市张庄镇牛角村的骄傲。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快递电商服务中心打包核桃。[详细]
不断引进高端医疗资源,让岛城市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国内外顶级名医的医疗服务;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市民步行15分钟内就医圈百分百实现,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慢病防治健康管理;在全国范围率先推出医养结合模式,为岛城老年患者解决后顾之忧。[详细]
国庆长假,青岛各大景点纷纷迎来客流高峰。根据青岛市旅发委统计,10月6日当日青岛监测5个乡村旅游点,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营业收入266.20万元,纳客量较前几日有较大的提升。[详细]
8日是国庆中秋长假最后一天,青岛机场迎来出境游返程客流高峰。青岛机场边检站统计数据显示,9月30日至10月7日,青岛机场共通关出入境旅客约8.07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约8.74%。[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