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利用站上风口:政策破局在即 公司摩拳擦掌

2017-10-09 07:35:00 来源: 济南时报 作者: 刘彪

  拆了近两个月的明湖大酒店主体也已基本拆完,明冉公司把建筑垃圾做最后的分类处理,然后再利用。 记者郭尧 摄

  拆违拆临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污染、少占用土地,还可以减少原生料开采,保护山体、河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两全其美”的想法,在济南却由于政策不配套等原因,举步维艰。

  不过,就在众多资本和企业岸边观望,或只撩一把水试探水温时,已有本土企业下水试游了两三年。目前,扶持政策破局在即,更多的准备入局者已摩拳擦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似乎站到了新一轮的投资风口前。

  突破性尝试

  明湖大酒店拆除 垃圾现场分类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结束,拆了已近两个月的济南北部老地标——明湖大酒店主体,也已拆得差不多了。山东明冉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以下简称“明冉公司”)负责人于舰这两天也一直很忙,他准备把建筑垃圾分类设备开进明湖大酒店拆除现场,做最后的分类处理,然后再利用。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感到不可思议:在城区分类,不怕扬尘污染吗?工程方不怕耽误工期吗?从成本角度考虑,划算吗?……“肯定划算呀,其实,在明湖大酒店8月份开始拆除起,我们的设备就进驻现场分类施工了。”于舰说,这次准备再进入,是做扫尾工程。

  据介绍,从工期角度来讲,明湖大酒店不是爆破,而是一点点拆除,工期很长,给垃圾现场分类留足了时间;从污染角度来讲,分类设备都是从芬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进口的,除了进料口、出料口,其他都是封闭式施工,怎么会有扬尘?

  “事实上,拆迁现场,工程方让不让分类,最纠结的还是成本。”于舰说,正常情况下,城区产生了建筑垃圾,用大卡车外运到渣土场填埋,一立方米得花费30-50元,而他们现场分类处理,只收不到30元,工程方从降低成本角度来讲,也会支持分类。

  “我这个行业都信奉这样一句话,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济南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朱先生说,比如建筑垃圾,如果一开始就分类,很多东西就能用;如果没分类,渣土、混凝土、石块、砖头等都混到一起,放到渣土场,想利用再分类,成本就高很多了。

  在朱先生看来,明湖大酒店拆除,垃圾现场分类,在城区拆迁中,是一个突破性尝试。

  尝螃蟹之苦

  投资4000万干了两年 勉强盈亏平衡

  事实上,这不是明冉公司在济南做的第一个项目,早在2015年,河南成为国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省份,此前一直承包建筑工程的于舰就放弃主业,去蹲点学习:“主要是看好行业前景,国家不可能任由建筑垃圾这么乱扔乱倒下去,这样做既占用土地,又污染土壤。”

  与此同时,国家对乱采乱挖石材也一步步收紧,但建筑业还得用建材,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是建筑垃圾再利用。学成之后,2016年于舰回到济南,投资4000万元从国外购买了4台分类处理设备,还有很多辅助机械,如挖掘机、铲车、运输车辆等,注册成立公司。

  之后他接盘了汉峪片区上百万立方米建筑垃圾处理,二环南路东延工程近4万立方米施工垃圾处理,以及正在拆建的郭店片区山前村14万立方米项目处理。“明湖大酒店只有2万立方米,对我们来说,都是小工程。”于舰说。

  不过,不是所有工程都会像明湖大酒店项目一样,对工期要求不严格。比如前两天刚完工的山前村项目,要求1个月之内处理完,这也是正常清运建筑垃圾所需要的时间。要求严格,更因为开发商不愿意在这上面花费太长时间,进而影响建筑工程进度、新房销售。

  “这就体现出4台分类设备的优势了。”于舰说,1台设备每天处理2000立方米,4台就是8000立方米,1个月之内处理完14万立方米,一点困难都没有。如今,他又在洽谈华山片区将近200万立方米的建筑垃圾处理,要求5个月之内完工。

  为了拿项目,与传统方式比价格、比速度,让于舰在前端分类处理方面,利润率被压到了极限;在后端再生品利用方面,他同样遇到困难:“很多施工公司都不认可这种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品,我就免费送,让他们感觉到,在品质方面,再生品与原生品没什么区别。”在做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两年时间里,于舰总共送出去近30万立方米的再生品。

  处理端、利用端都不好赚钱,于舰在这两年里,没赚到一分钱,公司经营勉强盈亏平衡。

  资本的嗅觉

  投资公司、建筑公司 都要闯进来

  成立公司前,于舰曾给股东们泼冷水:“这个行业,前景很广阔,但道路很曲折,要做好三五年不赚钱的准备。”现在两年时间过去了,未来两三年能不能赚钱,他不敢肯定,毕竟,前面已经有“先辈”支撑不下去,最终落寞沉寂了。

  第一个是山东中瑞公司,负责人林凤强2010年上了台移动式处理机械,后来在济南揽不到活儿,设备远租河南;第二个是在全国建筑新材料领域赫赫有名的卓达集团,2014年,它在济南东部投资设厂,业务板块之一是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建材。如今,记者从多方渠道获悉,卓达济南项目的厂房和办公楼都没有建起来,更没有生产;相关部门正着手将其所占土地收回,留给其他企业用;究其原因,官方说法是“卓达在多地布点,扩张太快,资金链出现了一些问题”。

  “几个先驱落寞,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就没有前途了。”山东安融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徐晴说,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壮大之前,总有几个先驱。

  目前,安融公司也有意投资建筑垃圾再利用领域,并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比如,社会上很多再生资源公司要利用建筑垃圾,必得先分类,而他们已经研究出不分类就能再利用的技术。“最典型的是腻子土,似土非土,成分复杂,要分类非常麻烦。”徐晴说,一般处理方式是填埋,但又会污染土壤,安融公司可以做无害化处理之后,生产新型建材;另外,建筑垃圾中占比最高的渣土,他们也有很多利用方式,如生产地面砖、广场砖等。

  在徐晴看来,建筑垃圾再利用已到了投资风口上,不仅与建筑毫不相关的资本要进来,本行业的更多,比如中建八局一公司、卓威渣土倾倒场等。另据于舰介绍,外地资本也在进入,北京一家公司就曾谋求与其合作。

  待破局之后

  让建筑垃圾“前端可干、后端可用”

  在于舰看来,济南之所以有这么多资本要介入这个行业,一方面因为环保检查力度越来越大,开山采石、挖沙等现象被严打,建筑行业原料吃紧;另一方面因为《济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出台,10月份就会上人大常委会讨论,而他作为业界代表之一,也会应邀参加。

  “《条例》一旦实施,制约行业发展的政策瓶颈就会被打破,这是强心剂。”于舰说,在河南,由于全国率先试点,政策配套完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经超过90%,集聚了很多家再利用企业。不过《条例》出台也不会一劳永逸,还需要很多配套政策,涉及八九个部门,让建筑垃圾“前端可干、后端可用”。

  “前端可干”就是在拆迁现场,必须强制分类处理,需要出台环保、分类标准等;“后端可用”就是生产的再生品,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建筑公司必须得用。

  “现在最缺的就是标准,没有标准,企业怕担责,就不敢用。”于舰说,而河南、陕西等省份,已经出台了详细标准,比如针对建筑废弃物填筑路基,都出台了施工技术规范,标明了技术指标和用量等。

  记者在此前采访中获悉,《济南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借鉴了很多外地经验,着重强化了建筑垃圾分类以及综合利用,确保未来可持续发展。目前,该《条例》已经列入今年济南立法计划,9月底由市政府办公厅提出,10月份市人大常委会会召开会议初审,计划年底出台。届时,相关职能部门还会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确保起到作用。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