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原标题:百年大集换新颜 万余房屋办新证
李沧区打造宜业宜居宜身宜心的创新型花园式中心城区 世园会成功举办等大事件标注了青岛鲜明的李沧印记
在大青岛“三湾三城”空间战略布局中,李沧区是胶州湾东岸城区做优做美的关键区域、潜力区域。努力使李沧成为青岛这座现代化国际城市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区,是李沧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过去5年,全区上下攻坚克难、敢当善为,办成了一系列事关李沧前途命运的大事、实事、难事、新事,青岛世园会成功举办,铁路青岛北站全面运营,百年李村大集顺利搬迁,停滞25年的沧口大厦恢复重建,国际一流、世界首创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迅速崛起,颠覆了百姓传统的李沧印象,标注了青岛鲜明的李沧印记。
百年李村大集旧貌变新颜
李村大集始建于1892年,距今约有12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二、七,利用李村河的沙滩作为临时市场。历经百年演变发展,长期以来固定在李村河中段巨峰路桥与峰山路桥之间的河床上及部分河岸,逢集日客流量高峰时可达二三十万人次,年交易(包括常年集贸市场)额达6亿元。但是,由于李村河底长期以来被“天天市”占用泄洪通道经营,防洪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突出,被省市列入重大安全隐患。每逢集日,大量的客流、车流涌入,给本已拥堵的李村中心商圈交通带来更大压力。但涉及2000余户业主的生计,搬与不搬的问题纠结了若干年。
2016年,李沧区商务局、规划局、综合行政执法局等部门联合提供保障工作,工作人员深入大集走访,听取经营业户意见。对800户经营业户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甄别分类。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繁荣新大集的原则,制订了鼓励业户搬迁和培育新大集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为业户圆满搬迁提供了政策保障。14个月后,李村大集顺利搬迁,解决了多年的汛期隐患,保障了消防、食品、消费安全。
记者在重庆南路与青山路交界处全新的李村大集看到,这里的业户众多,经营繁忙,崭新的市场也带来了全新的人气。据介绍,新李村大集总投资约5000万元,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2.34万平方米。主要分为农贸市场区、文化交易市场区、赶集区和停车区。封闭式农贸市场,按照我市标准化农贸市场的要求设计建设,用于安置“天天市”固定经营业户。建筑面积约1.22万平方米,营业网点约168个;农贸市场中间区域约6500平方米,设置岛式柜台,标准摊位约700个。室内农贸市场划分为5个功能区:水产品区、肉食区、蔬菜水果区、调料副食品区、特色小商品区。文化交易市场区为两层建筑,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一层为茶文化交易区,二层为花卉交易区。赶集区1.2万余平方米,用于逢二、逢七赶集。李村大集设有停车场3处,停车位约370个。
搬迁后不再“看天做生意”
“搬迁后,不用再担心下雨导致设备被淹的问题了。”新李村大集香油作坊主张永喜告诉记者,1986年7月1日,他带着500元钱、2000斤芝麻举家扎根到了青岛。现在他的香油作坊已经干了30余年,在青岛小有名气,当然这么多年也少不了一些坎坷,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7年的那场暴雨,当时的那场雨下得太突然,整个李村河中游河段一片汪洋,张永喜的作坊也未能幸免。当时他刚从河南运来10吨芝麻,全被雨水泡了,加上4台韩国机器也进了水和沙粒,总共损失了20多万元,这对当时的张永喜来说是莫大的打击,整整熬了3年他才慢慢缓过来。此次李村大集搬迁,张永喜再也不用担心下雨设备被淹了。
74岁的吕龙聚已经是李村大集服装老业户了,从1980年开始就在李村大集摆摊做生意。“原来在河底的时候,都是露天做生意,风吹日晒的,特别是夏天,一下雨整个河底就乱套了。现在,没有了安全隐患,设施也比以前好了。以前在旧大集我的摊位有6-8米宽,搬到新大集变成了12米,最重要的是新大集在室内,我们再也不用看天做生意了。”吕龙聚说。
数字李沧 >>>
●5年来,李沧区始终坚持强化保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投资近110亿元,高质量完成180项政府实事,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续3年超过70%。
●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等22个安置房项目顺利回迁,惠及居民近4万户,是建区以来回迁安置居民最多的时期。
●“房产证办理难”成功破解,办证量占全市83%。发放低保、医疗、计划生育、临时救助等资金5亿元。
●新建助老大食堂45处、日间照料中心92处,养老设施面积增长一倍,为3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2017万元,获评全省社区治理暨养老服务创新实验区。
●“十二五”至今,李沧区先后投入近36亿元,高标准新建、改扩建学校15处。
●新建改造竹子庵公园、沧口公园等43处精品景观,新建改建绿地395万平米、绿化覆盖率由38.5%提高到42.6%。
●投资7.5亿元,整治李村河、板桥坊河、胶州湾岸线等共计11.8公里,治理污染点源220处。●投资5亿元,整治华泰、建安、郑庄等68个小区,惠及居民6.2万户。
攻克拆迁难贯通深圳路
随着李沧中东部、崂山金融新区的不断开发建设,青银高速、黑龙江路、海尔路等南北向干道的交通压力日渐增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受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制约日益显现,区域南北交通瓶颈亟需突破。深圳路打通工程是市级重点工程,规划由来已久,但因涉及街道3个社区的拆迁,以及50户“将军楼”,成为难解的“疙瘩”。为尽快破解这一难题,李沧区从街道抽调20名党员干部充实一线,经过55天的努力,以零上访、零纠纷的“浮山效率”解决了深圳路建设过程中李沧区段的重要“堵点”。
为破解南北交通瓶颈,李沧区于2016年正式启动深圳路李沧段打通工程,工程南起青山路,北至规划2号线,全长约1340米。工程全长约1340米规划为城市主干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总投资约5.9亿元。深圳路向北与银液泉路、巨峰路衔接后,可北至临山的世园大道,南到濒海的香港路,目前,深圳路已实现通车,成为主城区重要的南北向主干道。
早晨上班节省了20多分钟
深圳路贯通后,对家住枣山家园的冯孝林来说,最大的改变就是早晨上班可以节省20多分钟。“省出这20多分钟,我就可以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了。”冯孝林单位在香港东路。深圳路没通车前,他驾车从小区出发后,要通过黑龙江路一直向南,经海尔路才能到达香港东路。“黑龙江路早高峰的时候非常堵车,大货车、公交车、私家车拥挤在一起,特别在过信号灯的时候,让人心急。”冯孝林说,从黑龙江路出发,第一个堵点就是海尔路与同安路交界处,然后是银川西路与海尔路交界处,再就是通过青大附院东院附近的位置。这3处堵点在早晚高峰时,都是非常拥堵的路段,仅仅过这3个路口信号灯的等候时间就得接近20分钟。深圳路打通后,冯孝林可以从深圳路直接到香港东路。冯孝林的儿子晓晓从深圳路贯通后,每天上幼儿也开心许多。因为爸爸可以晚走20分钟,可以领着爸爸的手去幼儿园,再不用提前半小时到楼下邻居家,让邻居奶奶帮忙送到幼儿园了。
解决房产证办理难“旧账”
李沧区始终把“抓回迁”作为首要民生工程,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等22个安置房项目顺利回迁,惠及居民近4万户,是建区以来回迁安置居民最多的时期。同时也出现“房产证办理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已入住居民未办理房产证问题,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解决难度大,每个项目就是一本“旧账”,解决起来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为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李沧区没有绕道而行,而是将历史遗留的已入住未办证项目作为区政府重点事项予以落实解决。自2015年10月起,李沧区专门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开展了集中攻关行动。在市区两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办证量占全市2016年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办证难完成工作量的83%,为万余户居民办理了房产证。
拿到房产证贷款去创业
“万万没想到不动产权证能这么快办下来。”家住海怡新城的居民牛玉萍、赵萍总会不约而同地聊到这种惊喜的感受。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项目(海怡新城)是市重点棚户区改造项目,2011年,李沧区启动铁路青岛北站房屋征迁,牛玉萍在原国棉六厂宿舍的房子、赵萍在南日钢宿舍的房子均在征迁范围内。“2014年8月底开始分配回迁安置房,我们陆续搬到了海怡新城,可房子没有房产证我们心里也着急。”牛玉萍说,没想到5000多套安置房的房产证,区政府一下子就给办妥了。
家住九水路的小林因为办了房产证,可以用房产证到银行办理贷款,开始他的创业。小林家在侯家庄社区,有1000余套房屋是旧村改造安置房。“一直听说旧村改造安置房办不下房产证,虽然有房子住,但我想贷款开个小饭店,却拿不出房产证作抵押。”小林说,直到去年一天,街道电话通知他去办房产证,他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不但他能拿着房产证去银行作抵押贷款,有了创业启动资金,好多邻居家还解决了不少家庭财产纠纷。
烂尾25年沧口大厦“重生”
烂尾25年,位于李沧区四流中路和振华路交界的沧口商业大厦,处于老沧口的中心位置,曾是市区两级的重点项目,总面积3万平方米。但在验收交付前夕,因开发单位资金链断裂搁置,此后无人问津。2016年,李沧区委区政府下定决心,陆续将多个久拖未决、复杂险重的陈年难题提上日程。由李沧区建管局主管,组织发改、规划、国土、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现场办公。原本需要3年才能办清的“四证”,8个月时间就办理妥当,大厦复工。
“提振老沧口人的精气神!”
“沧口大厦复工,就是解开了纠在我们心中的一个心结。”家住沧口街道永宁路社区的孙从孝说,当年,沧口大厦被列入市区两级政府1992年大事的重要项目之一,同期启动营销人员定向委培项目,孙家闺女就是其中一位委培生。“闺女一毕业就可以在沧口大厦就业,而且是在家门口,多方便。谁能料到,大厦盖起来了,项目却在那里停摆了,闺女的工作也没了踪影……”孙从孝想起20多年前的那段经历,虽已事过境迁,仍是感慨万千。孙从孝和很多“老沧口”都记得,这个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开发单位将项目协议转让给一家地产公司开发建设。1993年底,地产公司在商业大厦建设过程中,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工程停工烂尾。当时,这座商业大厦能解决多少人就业无从考证,估计得有数千人的职业规划因它而“夭折”。
“这个当年被称为‘沧口地标’的大厦距离我家几步之遥,可是咱老沧口人的‘门面’!”家住松柏路、石门路交叉口的刘安礼回忆当年沧口大厦周边的环境,“基本上是一片平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沧口片区工业发展得不错,周边住的多是产业工人,兜里收入不错,咱穿的可是毛料裤子,要论繁荣程度,除了中山路,就是四流中路、振华路一带,不过,城市面貌一般,这个当时堪称是‘巨无霸’的‘摩登’大厦在此落地,很可能是决策者缩小城市南北差距的一次考量……谁料到,项目‘死’掉了,影响了周边不少事啊……”成为烂尾楼后,这里存在的社会治安问题让周围居民头痛。看到沧口大厦“重生”,刘安礼有点喜从天降、大快人心的感觉。以至今年春节前后,他走亲串友都忘不了说道说道此事,“真是提振老沧口人的精气神!”。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晓亮
7日,顺河高架跨胶济铁路桥已搭建起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和保护隔离板。阶段:约45天,全桥拱肋及横撑防腐施工,全天占用左右各一幅车道;建议绕行路线:顺河高架自北向南、北园高架自东向西、自西向东车辆绕行生产路至明湖西路;顺河高架自南向北车辆绕行水屯路、历黄路...[详细]
青壮男女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不少农村地区的写照。作为“快递+电商”村站站长,薛玉凤成功实现了由家庭妇女到致富带头人的角色转变,成为邹城市张庄镇牛角村的骄傲。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快递电商服务中心打包核桃。[详细]
不断引进高端医疗资源,让岛城市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国内外顶级名医的医疗服务;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市民步行15分钟内就医圈百分百实现,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慢病防治健康管理;在全国范围率先推出医养结合模式,为岛城老年患者解决后顾之忧。[详细]
“特需病房+服务”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其价格可以由提供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和患者双方根据医疗成本、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服务情况协商确定。通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特需医疗服务应设置明显的特需医疗服务标志;严格执行价格公示、费用明细清单制度,自觉接受价...[详细]
小硕嘴部受伤严重 受访者供图 9月11日下午,1岁多的男童小硕(化名)在家里大人没注意时,误食了放在冰柜上的火碱水,口腔被灼伤发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