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共享单车”如何才能骑行更远?

2017-10-26 07:49:00 来源: 水母网 作者: 唐寿锐

  由于城市的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客观影响,更由于市民全面健身理念的提升,绿色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与过去喜欢开车出行不同,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走路、骑车来出门,在“共享单车”进入港城之后,该现象愈发明显。针对绿色出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交通拥堵时骑车比开车快

  在北马路一家单位上班的市民冯先生,今年5月花了2400多元买了一辆折叠山地车,专门用于上下班,开始“绿色出行”。“我家住青年路,距离单位3公里多一点。每天骑车上班不急不慢用时也就15分钟左右,如果开车的话则需要将近半小时。对我来说,骑车上下班确实比开车方便,最关键我还增加运动量,锻炼了身体。”冯先生介绍说,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两大“城市病”让身边不少同事放弃“驾车”,改为“骑车”。“我们单位我了解的还有两位同事长期骑车上班,共同点是家都离单位不太远,骑车更能节省时间。”

  无独有偶,在一家事业单位办公室工作的李女士,今年年初专门买了一辆自行车放在单位。“因为工作,我经常需要去窗口单位或银行跑一些手续,开车出去很难找到停车位,只要不是距离太远,我现在都是骑自行车去。”和冯先生一样,“骑车”快于“开车”是她选择“绿色出行”的原因之一,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增加运动”:“平时久坐办公室,根本没时间活动。买个自行车放单位,也是为了给自己创造多锻炼身体的机会。”

  共享单车让更多人骑车出行

  冯先生坦言,他买自行车的时候,烟台大街小巷还没有现在那么多“共享单车”。“有公共自行车,但是我家周围没有停车点,而且用公共自行车还要去办卡、充值,比较麻烦。所以干脆就自己买了一辆。”冯先生说,如果放在现在,他或许不会“买车”:“我骑自行车的目的比较务实,不是那种高端专业控,强调车的性能和装备。一切以方便和健身出发,如今遍布的‘小黄车’确实挺实用。尽管我自己有车,但有时候也会选择骑共享单车。”

  自从今年下半年,包括“小黄车”、“小蓝车”在内的共享单车开始遍布港城街头小巷,很多市民都尝试起了久违的自行车。记者随机在街头进行抽样调查,在20个调查样本中,有12人骑过共享单车。尚未进行体验的8人中有5人表示“愿意尝试”,其中一位老人还拿起手机向记者详细询问使用“共享单车”的方法,只有3人因为“共享单车”需要提交押金,怕“不安全”。

  由于其简单的操作性,“共享单车”在港城街头随处可见,不仅写字楼楼下、闹市区街角、社区周边,正因为其“易支付”、“随借随还”的便捷特点,让共享单车在港城市民的生活当中一炮走红。

  “如今自行车维护成本也不轻松,比如我的车就增加照明灯等装备,虽然开销不算太大,但是积累下来数字也不少,而且修车的地儿不好找,修补一次车胎至少需要5元。”冯先生介绍经验:“选择共享单车就不存在养车的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市民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选择“共享单车”,既节省时间,又锻炼身体,还不需要买自行车。

  “共享”方便,却存在乱停放等问题

  作为“共享经济”的直接代表,“小黄车”等共享单车的便捷性无需多言,但这不代表“共享单车”不存在问题,比如饱受市民诟病的“公车私用”以及“乱停乱放”问题。

  冯先生说,有时候他想选择“共享单车”,却经常遇到车被锁或者被告知“私用勿扰”的麻烦。家住绿色家园的张女士也曾在小区内拍了多张车被上锁的照片,配图文字为:“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小区为此‘出名’。”“我觉得这样很不文明,共享单车是方便大家使用的,把车上锁或者搬到自己家门口专用,不理解。”张女士说。

  此外,“共享单车”乱停放、无人管理的现象同样让市民反感。“不仅马路边上乱停放、将车骑到小区里面,影响公共环境,晚上车子特别多,有不少车子就随便往路边一停,看起来的确比较混乱,有的还占了人家车位。这本身也不是文明的行为。”张女士说,“我认为‘共享单车’需要市民提高素质,也需要运营部门负起责任来,解决好乱停放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有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在全国其他城市普遍引起广泛关注,但是迟迟未得到解决。毫无疑问,市民提高文明素质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相关运营部门是否尽到责任则是更为重要的问题索引。记者就此尝试与“OFO”总部进行联系,尽管多次发邮件表达采访要求,遗憾的是,截至记者发稿为止,“OFO”并未对此进行任何回应。

  专家建议:运营方要负起责任

  鲁东大学刘良忠教授在谈起“共享单车”流行后带来的“城市新病”认为,运营方要承担起责任,不能只顾盈利,将问题留给社会。

  “针对小部分市民不文明的举动,不能光靠道德来约束。这方面,运营方需要拿出切实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方法,毕竟他们是共享经济的最大受益者,需要履行责任。”刘良忠坦言,自己对“共享单车”为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利与弊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站在市民的客观角度,他认为,规范用车的后续服务与提供用车是具有承接性的:“不能只顾经济数字好看,不管后续的问题解决。”

  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案,刘良忠教授也提出了他个人的建议:“比如是否拿出一些收益进行公益宣传,进一步呼吁市民‘文明用车’。另外针对不文明用车的行为进行大数据追踪,纳入个人信用体系。这些,对于依靠高科技、新技术为基点的运营方来讲,并不难,关键看他们是否愿意来做。”(YMG记者 唐寿锐)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姜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