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4人入选省善行义举四德榜 先后有13人上榜

2018-01-04 10:14:00 来源: 水母网 作者: 姜乾

  引领道德风尚 提升道德水平

  烟台市陈义丽获省“爱德”先模人物、孙东伟获省“诚德”先模人物、王华堂、张翠兰获省“孝德”先模人物称号

  水母网1月4日讯 日前,2017年全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发榜仪式在济南举行,此次评选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组织,通过网络投票、专家评议、综合审定等程序,评出“仁德、爱德、诚德、孝德”先模人物。我市陈义丽同志获评“爱德”先模人物,孙东伟同志获评“诚德”先模人物,王华堂、张翠兰同志获评“孝德”先模人物。自2014年该项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先后有13人获得此项荣誉。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在社会道德风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水母网今日开设专版,集中宣传先模人物及其先进事迹,以期浓厚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社会氛围。

  诚信是坚守不变的“信条”

  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孙东伟的经营之道

  

  孙东伟(中)

  水母网1月4日讯(YMG记者 姜乾 摄影报道)“滴滴鲁花,香飘万家”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今的中国花生油第一品牌,30多年前只不过是一家乡间小作坊。

  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鲁花集团趟出来的是一条厚道鲁商的成功之路。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厚道最大的落脚点在诚信。”日前,在当选2017年山东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孙东伟说,鲁花从建厂开始就遵循和追求“诚信为本,用心打造消费者满意品牌”的发展目标,做出“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的郑重承诺,将诚信作为立企之本,对消费者讲诚信、对农民讲诚信、对社会讲诚信,这将是一直坚守不变的“信条”。  公布配方比震惊业界

  2015年新年伊始,鲁花集团的一项举措震惊了业内:在“诚信做好油,公布配方比”新品发布仪式上,鲁花公布了三款调和油配方比,并郑重承诺今后鲁花品牌旗下所有调和油产品将全面公开配方比,始终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一个讲诚信、有担当、负责任的民族企业。

  公布配方比,是将企业的产品构成“透明化”,这一举动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孙东伟表示,这样做不是为了凸显特别,只是企业做了该做的事情,砍掉一切可能的诚信“盲区”,让消费者有更多知情权,明明白白消费。

  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早在创业之初,鲁花就在内部提出两句话:一是为人民服务,二是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这两句看上去“高大上”的话,却在鲁花坚持了30多年,到今天仍然作为“铁律”来执行。

  “做企业就一定要讲诚信,要让消费者提到鲁花就产生一种莫名的信任和依赖。”孙东伟说,鲁花就是靠着诚信情怀和企业道德理念支撑着得以兴盛,并发展壮大成国内响当当的花生油领军企业。

  诚信是软文化,多年来鲁花却把它上升为企业战略,将创立企业美好信誉写入经营之道,尤其是在追求产品品质上,生产的花生油和调味品从来只分类、不分级,只有压榨一级和压榨特级等一个标准。正是凭借“诚信企业”的金字招牌,2014年鲁花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2015年销售收入182亿元,2016年收入超过230亿元。3年创下3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交出一份跨越发展的“成绩单”。  从来不给农户打白条

  企业是否诚信,老百姓的心里自有一杆秤。作为食用油领域的领航者,孙东伟深知,鲁花作为一家生产型企业,秤有两头:一头是消费者,一头是原料供应者,对哪一头的不诚信,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在鲁花的经营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发展一个大同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个“大同盟”就是农民和消费者。30多年来,鲁花把农民的致富当成自己的责任,从未给农民打过一个白条,所有花生全部是当天收购当天兑现。

  特别是2010年以来,花生连年获得大丰收,农民每天排着绵延十几里的长队,到鲁花销售花生米。面对一年比一年好的收购形势,孙东伟没有“在商言商”,没有根据商业社会供大于求压低价格这一常理,对花生进行压价。用他的话说,“农民依靠鲁花致富,鲁花依靠农民发展壮大,没有农民支持,鲁花就不会有今天的发展局面。”

  在农民与鲁花唇齿相依的关系中,鲁花对农民、对农业的情怀和梦想,也日渐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当前,随着国外大豆进入,国内大豆、菜籽等食用油产业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鲁花积极担起社会责任,牵手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

  2013年来,为尽快推动中国花生良种的第六次升级换代,鲁花联合全国知名院所研发成功了一系列具有“高油酸、高产量、高含油量”的适合不同地区种植的花生新品种10多个,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发展3万多亩,并计划在2—3年内发展基地1000万亩,促进高油酸花生良种的更新换代,促进千万农民再增产增收。  亲口品尝严把质量关

  诠释企业的诚信,产品是最好的证明。在鲁花集团,所有的花生油在出厂之前,都要经过高层以及研发、品控、市场等部门负责人的品尝和评审,在这一环节,评审小组将重新检测产品品质与报表是否相符,绝不让消费者食用一滴不利于健康的油。

  看产品质量好坏,首先关注的是原材料质量。鲁花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之严超乎想象,不仅收购的花生要经过层层关口,而且每个工厂都有30多个原料信息员跟踪花生的生长环境,给予指导种植并进行长势监控。另外所有收购上来的花生米,储存期不超过半个月,无论是轧胚、蒸胚、还是炒胚都有严格的指标。

  “在生产过程中,鲁花集团‘自检’与‘互检’并重,每一个工序都把下一道工序当成顾客,建立起一套首尾相贯、环环相扣、相对封闭、连续回环的质量检测机制。”孙东伟说,从原料选择、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成品储存等各个环节的严格把关,到鲁花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的全方位应用,整个过程拒绝化学溶剂,拒绝高温精炼,拒绝添加抗氧化剂,确保产品安全、营养、健康。

  因为工艺精、因为标准严,因为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自信,鲁花集团“大门常打开”,每年都举办数次工厂开放日,迎接来自社会的监督。

  “明道多德、行道有神”,对于鲁花而言,诚信是一种道德观、是为企之本,他们将这个“本”融入到公司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中,坚定地走上“产业报国、惠利民生”道路,他们相信厚道者路宽。

   “最美修脚师”传递正能量

   陈义丽业余时间献爱心,6年来为4000人次免费修脚

  

  水母网1月4日讯(YMG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于盛华 摄影报道)元旦小长假,陈义丽很忙。在蓬莱村里集敬老院,她和义工们忙活一整天,为老人们修脚。“迎新年,让老人们舒舒服服地。”她说。

  在蓬莱市的各大敬老院,一提起陈义丽,老人们纷纷伸出大拇指,亲切地喊她闺女。在这背后,是6年的辛勤付出,从2012年开始,陈义丽自学考取高级修脚师,在工作之余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截至目前已经达到4000多人次。她被称为仙境“最美修脚师”,当选2017年山东省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

  陈义丽今年55岁,老家在云南。2005年为照顾生病的公公婆婆,跟随丈夫转业,成为蓬莱市旅游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有着让人羡慕的工作,为啥还会当起又脏又累的修脚师呢?

  “源于一份孝心。”陈义丽告诉记者,因为公公有脚病,她经常用剪刀等工具为公公剪脚趾甲。“一开始我给公公洗脚的时候,发现公公也有一个黑趾甲,特别难铰,什么工具都用上了,最后是拿雕刻刀,才把趾甲削掉。”陈义丽说。为了做得更好,陈义丽萌生了学习正确修脚方法的念头。她研读资料,观看修脚视频,边学习边实践,拿自己和爱人的脚“开刀”,起初往往把脚弄得伤痕累累。两个多月后,她基本掌握了各种刀具和刀法,还取得了高级修脚技师资格证。

  从公公身上,陈义丽想到很多老人,尤其是敬老院的老人,因为难以享受到修脚服务而耽误治疗。“我有这门手艺,为什么不去帮帮他们?”

  对于公公的孝心,升级为对孤寡老人们的爱心。每到周末,只要有时间,不论刮风下雨,陈义丽都会来到敬老院,义务为老人修脚。

  在蓬莱南王敬老院、紫荆山敬老院、军休所都留下了陈义丽的身影。技艺精湛,服务贴心,她成了老人们的贴心小棉袄。

  “敬老院的那些老人们,大部分是老党员、抗战老兵,新中国的成立他们功不可没,趁这些老革命还健在,我想为他们做点事。”陈义丽说。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陈义丽到市慈善总会报名加入了义工,跟着爱心理发队一起出来服务。 “第一次我随大家一起前往刘沟敬老院,老人们都到理发师的面前排队,没有人到我这边。”陈义丽说,经过邀请后过来一位阿姨,她赶紧拿出工具给她修剪,为打消她的顾虑,陈义丽并未做戴口罩、手套之类的防护,只系了块围裙。

  有了好的开头,有脚病的老人都到来到陈义丽跟前排队了。其中一位老人的情况最为严重,由于被农药烧伤过四肢,他的手和脚都长着像鹰爪一样又硬又厚的指甲,费了很大力气帮他修剪完后,老人尝试慢慢地伸开了手,第一时间他惊喜地告诉大家他的手能伸开了,紧接着,他哭了:“闺女,十七年了,我的手都没能伸开过,我怎么才能感谢你呀。”这让陈义丽触动很大,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修脚的路上,陈义丽得到了家人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陈义丽的腰年轻时受过伤,每次从敬老院回到家,她的腰都钻心地疼,每当这个时候,丈夫李加春就充当起理疗师的角色。

  陈义丽的善举也带动了身边更多人加入,2013年蓬莱市第一支“修脚义工队”诞生了,打算给全市敬老院老人进行修脚服务。

  在修脚的过程中,陈义丽了解到老年人大多都有脚病、甲病,异常痛苦,常规修剪解决不了问题。她印象最深的是紫荆山敬老院的“老三叔”,他的一个大脚趾被真菌长年侵蚀后成为石头甲,当把病甲揭掉后,露出了骨头,骨节清晰可见,她赶紧消毒、上药、包扎,然后留下整瓶白药给他。让她感到欣慰的是,如今“老三叔”大脚趾伤处已经渐渐恢复。

  在做好本职工作和照顾好家庭的基础上,年过半百的陈义丽,又多了一项兼职—————烟台临港工业学校的旅游专业讲师。用她的话说,她之所以接受学校的邀请,是想在业余时间和学生们多些交流和沟通,让这些孩子在走出校门之前,了解一下旅游行业的形势,为他们的就业之路提供参考。

  多年来,义工队为老人修脚达4000余人次。曾有人问陈义丽,说你们又搭工,又搭料,去给老人修脚,图个啥?“那是因为,我从这些老红军、老战士、老党员身上,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正能量,他们奉献青春保卫着百姓幸福生活,我也力所能及为他们做点事情。”陈义丽说,有些东西比钱贵重得多,在做公益的时候自己内心获得了安宁,也想传递一种正能量。接下来,她会和义工们一起,走好公益修脚路。

   43年演绎超越血缘的亲情

   王华堂、张翠兰夫妇收养“脑瘫儿”,诠释雷锋精神

  

  水母网1月4日讯(YMG记者 杨春娜 通讯员 于盛华 摄影报道)王华堂和张翠兰老了,已过耄耋之年,加上长年的操劳,老俩口不得不经常去医院。好在儿子王群在政府部门的安排下,住进了福利院,还经常有义工志愿者照料。

  1970年,王华堂和张翠兰收养了“脑瘫儿”王群。这一个念头改变了三人的一生,在此后的43年时间里,夫妇俩奉献出自己的所有,照料着王群的生活起居。有人说他们痴,有人说他们傻,而更多的人,是眼含着热泪将他们的故事颂扬。

  这本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王华堂是一名志愿兵,自学成才,业务过硬,他曾经和战友一起点亮了驻地长岛县的第一盏电灯,建造了岛上第一艘小交通艇。张翠兰是妇科医生,心肠好、业务精。

  1970年腊月,张翠兰下夜班刚到家,房门便被急促地敲响,闯进一名面色憔悴的妇女,“咕咚”跪倒在地,哭着哀求说:“张医生,救救我,我已经走投无路了!”求助的这名妇女姓宋,未婚先育,迫于社会压力的她,无奈之下投奔到蓬莱的一个亲戚家,可是亲戚害怕辱没门风,遭人闲话,更怕孩子出世后没法安置拒绝了她,恰巧听说周围有个张医生是个热心肠,她就前来求救。

  听到这里,张翠兰套上外衣,当晚把这名妇女送到她工作的医院,办好了住院手续,并把刚刚领取的38元工资和10斤粮票留给这名妇女。事情本该就此结束,谁知,十天后她出差回来,值班护士匆匆抱来一名出生3天的婴儿和一张94元的住院费单据,告诉她:“一名未婚女青年在医院生下孩子后就走了,说您是有名的活雷锋,孩子拜托您抚养。”

  看着孩子甜甜的笑脸,张翠兰平生第一次有了做妈妈的责任感。王华堂也是一副热心肠,当即同意认下了这个被人抛弃的孩子,并且取名王群。谁料想,王群半岁时,突然腹泻不止,送到县医院,诊断为脑性瘫痪,可能会终生痴呆。亲朋好友纷纷登门劝说王华堂、张翠兰早拿主意。“即使孩子终身瘫痪,我们也心甘情愿照顾他一辈子。”王华堂的回答掷地有声,并且夫妻俩决定不再生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王群。

  此后的几十年里,王华堂、张翠兰夫妇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医之路。

  王群4岁了,还不会说话,站不起来。王华堂、张翠兰决定到上海求治。夫妇怀揣着全家仅有的100元“救命钱”奔往上海。为了省钱,他们不敢坐车,硬是步行着一家一家医院遍访名医。饿了,就啃两口自带的馒头,找个自来水管喝两口冷水。

  筋骨之劳,王华堂和张翠兰没有觉得苦,接受不了的是一个个无法医治的诊断。在很多个无眠的夜晚,两口子默默流泪,但却从未想过放弃,对王群的爱越来越浓。

  光阴如梭,43年来,夫妻俩为给群儿治病,跑遍了全国数十家医院。夫妻俩先后学会了针灸、按摩和刮痧,每天为王群治疗,还为孩子做成了活关节枕、活动撑和小儿双拐,千方百计校正他身体的残疾。心灵手巧的王华堂用买来的一堆破钢管和废木头制成一辆美观又实用的组合式轮椅。之后,每天从轮椅里抱进抱出,洗脸刷牙、穿衣喂饭、端盆擦身……

  岁月不饶人,如今的王华堂已经成了82岁的老人,老伴也80岁高龄了。由于长年的操劳,高度的精神压力,老俩口都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高血压,皱纹爬满了额头,头发斑白,照顾王群已经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当夫妇俩为王群将来的生活担忧的时候,当地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手,几年前,当地政府部门把王群安置到了条件优越的福利院,蓬莱市志愿服务协会发出“传递爱心接力棒”的倡议,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没有人能够计算的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样的配合到底重复过多少次。只是当岁月悄然荏苒了40多年,已经能够支撑着床头勉强站立的王群看起来还是十多岁的模样,王华堂和张翠兰却已佝偻起身躯,蹒跚了脚步。 “只要我们走后孩子还有人管,我们就安心了。”为王群操劳了一辈子的王华堂和张翠兰,现在生活里天大的事就是按时吃药,定时散步。王华堂说他和老伴儿要好好活着。因为只要他们多活一天,王群就有爸爸妈妈在。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王乐双

推荐阅读
  • 山东建设水安全保障体系 2030年能应对百年一遇干旱

    2_副本.jpg

    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山东省于近日印发《山东省水安全保障总体规划》,《规划》着眼于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能应对百年一遇特大干旱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现代水网、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水管理改革五个方面建设,努力确保全省供水安全、防...[详细]

    01-04 08-01新锐大众
  • 朋友圈的“雪”已泛滥成灾 现实中连“零星”都没见到

    1_副本.jpg

    3日清晨,不知有多少济南小伙伴起床后先瞅瞅窗外有没有变成“冰雪大世界”。中央气象台预计,3日20时至4日20时,陕西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南部、湖北中西部、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等地有大到暴雪,其中,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安徽中部等地的部分地...[详细]

    01-04 08-01舜网-济南时报
  • 揭秘济南禁停道路抓拍神器:头顶7只眼 1小时内生成罚单

    4_副本.jpg

    抓拍过程:时速20公里,保存违停车辆前后照片、10秒视频,电脑显示车辆信息  遇前方机动车停车排队等候或缓慢行驶时,借道超车或占用对面车道、穿插等候车辆(罚款100元、扣2分)[详细]

    01-04 08-01舜网-济南时报
  • 实探青岛星级菜市场:食检室成标配 “颜值”特别高

    3_副本.jpg

    经过长达6个月73项标准的考核,去年12月19日,青岛市评选出首批星级农贸市场,入选的40处农贸市场分布在李沧、市北、市南、西海岸新区、崂山和城阳等区域。据李村大集农贸市场管理所所长臧思勇介绍,市场上专卖调料的摊位有40多家,其中有17家都是主营朝鲜特色调味品。[详细]

    01-04 08-01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 烟台五联疫苗将面临较长时间缺货 家长可以选择替代方案

    最近,烟台市的很多家长反映,带孩子去门诊接种五联疫苗时被告知缺货,暂时不能接种,很是忧心。[详细]

    01-04 10-01水母网
  • 烟台医保44种药品自付比例下调 由15%下调10个百分点至5%

    据了解,“乙类目录”由国家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医疗需求和用药习惯,适当进行调整,增加和减少的品种数之和不超过国家制定的“乙类目录”药品总数的15%。根据规定,“乙类目录”的药品费用,先由参保人自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后,再按基本医疗保险...[详细]

    01-04 10-01水母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