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28年! "引黄济青"运来60个崂山水库

2018-03-12 08:36:00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作者: 景毅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景毅 图/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供图

  在高空看青岛,她就像一艘正在出港的巨轮,头和舷已进入万顷碧波。然而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座几乎被水包围的城市,一直以来却严重缺水。

  拧开水龙头,流出自来水,这件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青岛却是极为奢侈的。水龙头上锁、家家备水缸、老少三辈一盆水……直到现在,很多老青岛仍对当年缺水的场景记忆犹新。缺水也成了制约青岛发展的最大瓶颈。

  上世纪80年代末,在黄河与青岛之间,奇迹般出现了一条252公里长的银带,将这条古老的河流与青岛连在一起。从那时起,从黄河母亲躯体上分流来的乳汁,潺潺东下,滋润着青岛及沿线的人们。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引黄济青”工程。

  待哺之城

  青岛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背山面海,宛如镶嵌于黄海之滨的一颗明珠。然而缺水恰恰成了这座城市的梦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是我国北方缺水最严重的城市。

  山东省胶东调水局(前身为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青岛分局副局长王瑞强用一组数据分析了青岛缺水的原因。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据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前,青岛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依赖大沽河、白沙河水系,以及仙家寨水厂、崂山水厂两个主净水厂。大沽河径流季节性较强,汛期下了大雨,河水暴涨,流量剧增,但一到枯水期径流变小,甚至河川干涸断流。

  根据水文数据,青岛从1956年到1987年,平均年降水约714毫米,年均降水总量76.03亿立方米,年均径流量20.5亿立方米,且严重旱涝不均。降水量不足,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城市规模却在逐渐扩大,这就使青岛成了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在很多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青岛印象里,青岛至少经历过两次比较严重的水荒。

  一次是1945年至1948年,市区出现缺水的情况。据青岛市档案馆资料显示,1945年至1948年间,青岛地区降水稀少,市内供水出现困难,地势较高的地段基本上处于停水状态。其中台西镇地势较高,供水基本停止,居民大部分前往汇泉、大学路一带取水,理发的水需取自中山路、清华池,连洗脸也无水可用。

  另一次则发生在1981年。那一年青岛市遭遇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全市中小型水库276座,除了胶南吉利河等有点积水或库容外,其他水库坝塘全部枯竭,全市有640个大队人畜吃水发生严重困难。

  前所未有的干旱少雨,令刚刚开始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岛城,进入了一个与水抗争的艰苦时期。据原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张曰明回忆,为了加强对用水、节水的控制,对居民甚至还实行过整体严管,以加强大家的相互监督。1981年到1983年,包括饮用、做饭、洗澡、洗衣服在内,每人每天只能供应30斤水,一个月最多不能超过半吨。当时对企业的要求是,增产不增水,增产还要比原来节省用水,这曾经造成一些工厂处于停工或者半停工状态。

  “那时候老台东这样的棚户区,一条街才有一个公用水龙头。”1974年出生的张成林儿时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提水。“每天下午小学放学后,都得赶紧跑回家,拎着桶去离家几百米外的地方提水,去晚了水龙头就上锁了,只能等第二天上午放水的时候再来打。”在张成林印象里,上世纪90年代之前,青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蓄水的水缸。打一盆洗脸水,也是小孩先洗大人后洗,很多家庭都是祖孙三代用一盆水,洗完脸还能洗脚。

  走向黄河

  缺水就去找水!翻阅史料你会发现,青岛近现代的建设发展史其实也是一段找水史。

  1958年,青岛市修建了蓄量为4800万立方米的崂山月子口水库,为青岛日供水量达到10万方。这是青岛供水史上的新篇章。然而随着工业发展、人口增长,崂山月子口水库对于需求来讲,很快又如杯水车薪。

  1967年,青岛又将平度尹府水库、莱西产芝水库的水引入市区解燃眉之急。到了1976年,供水态势依然严峻,开始把目标瞄准了大沽河。1977年,山东省、青岛市组织了一个700多人的强大找水阵容。其中省里的厅(局)长、市里的市长、局长60多人,他们每天拿着三毛钱的补贴,吃五顿饭,在大沽河流域展开决战,先后在2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打机井650眼,建起高宽2.8米,长56公里的花岗石地下引水渠道,青岛的日供水量一下子增加到25万方。然而尽管如此,专家们仍然断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制约青岛发展最大的因素仍然是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青岛更感到水的巨大压力,由此而来的大面积、全方位找水活动更加频繁了。

  找水无门那就造水!有人大胆设想,搞海水淡化。但一番论证后发现,当时的科技能力,淡化出1吨淡水,至少需1吨半油……

  青岛缺水的问题也牵动着中央领导的心。问题就在眼前,但应该如何解决?此前几十年的找水经历让青岛意识到,只有跨流域长距离引水才能根本解决问题。青岛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应急供水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并向省政府提出了远距离调水的建议,此事引起了国务院各部门的重视。

  1982年,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联合召开“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的设想。当年,国家计委、经委、水电部和城乡建设部派出联合调查组,听取了青岛市政府关于青岛供水问题的情况汇报,并现场视察了引黄济青工程规划线路,确认跨流域从黄河调水是解决青岛供水的重要途径。

  1984年2月,山东省计委、建委又召开了“青岛城市供水方案论证会”,省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进一步确认了跨流域调引黄河水的方案。

  1984年7月,“引黄济青”工程方案汇报会在济南召开。

  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工程方案。青岛彻底解决水源不足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

  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举行誓师,在开工的炮声中,“引黄济青”拉开了庄严的序幕。

  水从“天上”来

  整个工程从滨州市博兴县黄河打渔张引黄闸到青岛白沙河水厂,全长292公里,途经4个市地、10个县市区。工程要建沉沙池、252公里的输水明渠、四座泵站、36座倒虹吸及涵闸桥等建筑物450余座,还包括总库容1.568亿立方米的棘洪滩水库,22公里暗渠,白沙河水厂、市区输配水系统以及沿线输变电工程和通信、自动测控工程。

  “当时,山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卢洪任总指挥,青岛市也成立了工程指挥部,时任青岛市副市长的宋玉珉任指挥。”引黄济青工程亲历者、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退休干部杜序强回忆,当时自己刚毕业不久,在建委任助理工程师,也被抽调到指挥部,“野外作业非常艰苦,住的是简易的工棚,吃的是窝头、咸菜,但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劳动热情”。

  引黄济青的第一炮由桃源河改道开始。“兴建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需将桃源河改道。济南军区经中央军委批准,派遣5个旅团另加3个营近万名指战员,各种机械车辆110多部,分别从豫中平原、沂蒙山区、胶东半岛,千里跋涉、日夜兼程开赴胶州湾前沿阵地——桃源河。”这是原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阎维功撰文回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参与工程建设的情景。

  根据记载,当时的崂山县、胶县、即墨县、平度县和市区的17个乡镇、136个村,为“引黄济青”奉献土地2533.46公顷。搬迁了5个村庄、820户、3264人,拆除房屋6200余间。

  “工人、机关干部、街道居民、公安干警、驻青解放军指战员、学校的老师、学生齐上阵。”杜序强说,全市组织了义务劳动达100多万人次,节约投资667万元。

  从1986年4月15日开工,到1989年11月25日建成通水,“引黄济青”总投资9.53亿元,永久占地4228.78公顷,移民安置26574人。全部工程共完成土石方55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混凝土75万立方米。

  进入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总体上进展顺利,唯有棘洪滩水库筑填和护坡工程相对滞后。“棘洪滩水库工程实在太浩大了,直到1989年6月,还有500多米长的坝体没有合龙。”杜序强说,整个引黄济青工程只剩棘洪滩,青岛市又着急等着用水,为了保证工期,大家只能靠没黑没白地干。

  “当时水到了水库的时候,在场的领导、工作人员都激动坏了!”近30年过去后,这一幕仍深深烙在杜序强的记忆中。伴随着黄河水涌入青岛棘洪滩水库,流经山东4个地市10个县市的“引黄济青”工程宣告全线试通水成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涌了亿万年的黄河水,就这样被一条人工干渠引到了青岛。1989年12月9日,棘洪滩水库正式向市区送水。

  奔流不息

  如果说大沽河孕育了青岛,那么引黄济青工程则赋予了青岛第二次生命。

  工程建成通水28年多来,共向青岛供水约30亿立方米,相当于至少60个崂山水库的容量。时间一晃28年多过去了,来自黄河的淡水就这样沿着这条人工开凿的干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青岛。从建成之初的计划日供水30万方,到如今日均供水超120万方、提供全青岛95%以上用水。

  2018年3月,记者再次来到工程末端的城阳棘洪滩水库,偌大的水库周边一片宁静,偶尔传来几声水鸟鸣叫声。站在水库堤坝上,广阔的水面跟蔚蓝的天空连成一片。

  “咱青岛真是靠远水解了近渴,这些水可是从近300公里外引过来的。”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棘洪滩水库管理处主任于军介绍,“这么长的距离,水并不全是自流的,前后经过了四级泵站提水才最终到达了棘洪滩水库”。

  据介绍,滨州博兴打渔张引黄闸是引黄济青源头,黄河水从这里经过渠首沉沙,通过输水明渠自流进入寿光,之后经过寿光的宋庄泵站提水,继续沿输水明渠自流,随后又经过昌邑的王耨泵站、平度的亭口泵站以及棘洪滩泵站提水,水流的高度甚至被提高了近50米。

  “一级一级水泵提水才最终进入棘洪滩水库,所以说黄河水来到青岛每一滴都很珍贵。”于军表示,除了高度之外,沿线长度长,水流从黄河水闸到棘洪滩水库大约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蒸发量大,再加上正常的渗漏以及前期因为干旱,沿线村民为了灌溉也会抽水,所以导致实际进入棘洪滩水库的水量大大减少。

  尽管已经安全供水超过28年,但在调水局工作人员的头脑里,缺水甚至断水的弦一直绷得紧紧的。

  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副局长王瑞强介绍,青岛气候素来“十年九旱”,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全市降雨量持续偏少,至2017年上半年全市23座大中型水库中7座库干,6座水库低于死水位,主要河道干涸或处于断流状态,各区(市)供水频频告急,供水水源95%以上来自客水。

  王瑞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近年来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的引水、供水数据表。上面显示,2015年供水量3.195亿方;2016年供水量达到创纪录的4.7亿方;刚刚过去的2017年,棘洪滩水库累计向青岛供水4.47亿方,日均供水122万方,覆盖青岛全境的7区3市,占全部青岛市供水的95%以上。

  “原本按照工程当初的设计,我们每年引水时间应该在3个月左右,但随着青岛用水量的猛增,自2015年11月10日至今,我们已连续不间断引水运行超过800天,创造了单次连续引水总过水量和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新纪录。”王瑞强说。

  又饮长江水

  王瑞强告诉记者,棘洪滩水库作为胶东调水工程中重要的调蓄水库,是亚洲目前最大的人造围堤式平原水库,设计蓄水位14.2米,总库容1.4568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018亿立方米,设计的死水位是6.5米。“遇上枯水期入库水量低于供水量,加上长时间不下雨,没有其他水源汇入,还有日常的蒸发以及渗漏,水库水位每天都会以几厘米的速度下降。”

  为了缓解供水压力,水利人员除了下大力气提高引水效率,寻找新的客水水源也在多年前提上了议事日程。

  王瑞强指着水库平静的水面告诉记者,其实从2015年5月起,棘洪滩水库里就不只有黄河水,还混合了来自长江的淡水。自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底正式通水后,山东及青岛的水利部门就开始着手将这远道而来的长江水引到青岛,并最终取得成功。而完成这项省内转运任务的,还是引黄济青干渠。

  另外,除了向青岛市供水,胶东供水局还有一项工作是向烟台、威海供水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

  尽管供水形势紧张,但王瑞强表示绝不会为了达到供应量,而降低水的品质。为了保证水质,管理处坚持“防治结合”。除了加强水质观测以及科学调度外,管理处坚持日常巡逻,严禁在输水河内排污、洗衣物、游泳等。在“治”方面遵循“食物网操纵”理论,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向库中有规律、有科学配比地投放以藻类和碎屑为食的白鲢、花鲢鱼苗,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并且通过成鱼捕捞,增加水中氮磷输出量,从而达到有效控制水质富营养化趋势。

  除此之外,2017年11月起,青岛市还对包括棘洪滩水库水厂在内的全市24座水厂进行了全面升级,2018年年底,青岛市民将喝上口感更好的水。

  引黄济青工程建设和管理都取得了巨大成功,长达28年安全平稳运行经验也让山东省胶东调水局成为全国水利工程管理的标杆。调水局的工程管理人员更是成了全国水利项目争抢的“香饽饽”。“引额济克(乌)”工程(将额尔齐斯河的水引入克拉玛依市)是21世纪新疆的一项重要的水资源工程,该工程就是由胶东调水局工程管理技术人员代管。

  “引黄济青”工程的完成,开启了青岛用水新纪元。青岛日供水能力由30万立方米增加到如今的120万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淡水资源匮乏的局面,满足了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促进了青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石慧

推荐阅读
  • 山东遴选200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最高600万经费

    1430961320872.jpg

    此次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申报分产业创新、科技创业、产业技能三个类别,涉及高效生态农业创新类、传统产业创新类、战略新兴产业创新类、现代服务业及社会民生产业创新类、科技创业类、产业技能类6个领域。[详细]

    03-12 09-03新锐大众
  • 济南本周末最高气温达20℃!下周飙至26℃!

    天气.png

    “九九”天接近尾声,目前已到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春日时光,升温将成近期天气的主旋律。按照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小组办公室要求,济南市已于3月9日18:30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并于3月10日0:00启动Ⅱ级应急响应。[详细]

    03-10 21-03济南时报
  • 绿色出行!山东17市公交“一卡通”将全面互联互通

    搜狗截图18年03月12日0850_3.jpg

    坚持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中的主体地位,实现轨道、公交、非机动车和步行系统的融合衔接,构筑市民出行首选的绿色交通体系。为推行公交战略,全省交通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提到要推进公共交通便捷支付,全省17市公交“一卡通”全面互联互通。[详细]

    03-12 08-03齐鲁壹点
  • 济南:着力推动“十个提升”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搜狗截图18年03月12日0847_2.jpg

    大力构建以“轨道+BRT”为骨干的现代都市交通系统,着力实现都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贡献交通力量。优化道路功能和慢行环境,加快综合管廊建设,规范管理和运营;完成4座人行过街天桥建设、7座功能提升。[详细]

    03-12 08-03舜网-济南日报
  • 在职教师有偿补课要重罚 山东公布17市举报电话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开展“树师德、正师风”治理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活动的通知》,决定于2018年3月至7月在全省中小学校继续组织开展“树师德、正师风”治理有偿补课专项活动。[详细]

    03-12 08-03山东广播电视台
  • 济南:着力推动“十个提升” 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围绕治堵治霾攻坚,推进绿色交通建设,以创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公交都市为核心  大力构建以“轨道+BRT”为骨干的现代都市交通系统,着力实现都市交通绿色低碳发展,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贡献交通力量。优化道路功能和慢行环境,加快综合管廊建设,规范管理和运营;完...[详细]

    03-12 08-03舜网-济南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