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山东样本”

2018-04-19 10:46:00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原标题:2017年9月,山东在全国率先推出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传统文化教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山东样本”(教育眼)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满招损,谦受益”“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翻开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试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条条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映入眼帘,一句话便为一课。

  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山东样本”。2017年9月,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3个学段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课程纳入地方必修课管理,此套教材也成为我国第一套进入国民教育体系的传统文化教材。

  如今,半年多过去了,课程实施情况如何?作为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工程,“山东样本”带来哪些思考和启示?让我们一起关注。

  消除散乱化、碎片化、知识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迄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仍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然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新一代孩子们心中,并不简单。

  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受怎样?有47.77%认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42.01%认为“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4.91%认为“学生没有兴趣,缺乏热情”,16.36%认为“家长怕影响课业不支持”……2016年,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1.3万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摸底”,调查结果并不乐观。

  尽管不少地方和学校也有开展诵读经典、校本课程、非遗文化展等,但散乱化、碎片化、知识化问题仍然凸显。“我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就有不少困惑,如内容重点是什么、科学性如何把握、师资如何配置与培训,还有课程定位、课程性质、学习形式等。”山东枣庄十五中校长邓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散乱化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不系统、无组织,学校往往各自为政,热情有余而成效不足;碎片化就是教学时间不确定、教学内容随意化,呈现“散点碎片”形态;知识化就是把浸润教育变成了知识灌输,知识量有余而入脑入心不足。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正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还有管子、墨子、荀子、孟子等文化巨子留下的文化遗产。山东理应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走在前列。”山东省教育厅巡视员张志勇说。

  而要走在前列,亟待突破发展瓶颈。“文化教育需要真正的以人为本,寻求更适宜的途径,让孩子心灵里蓄积文化的情感和情怀。只有通过生命感悟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种子,在一个个体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指出。

  2016年,山东省教科院发出《关于推荐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的通知》,确定了88所实验学校。数字国学体验馆、中华诗书画融合教育、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情境互动……一系列探索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山东样本”先行先试。

  生欢喜心,增加亲近感

  翻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初中二年级)》第一课,是“大道至崇”。首先是“熟读精思”:“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摘自《论语·里仁》)”“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摘自《老子》第六十二章)”“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摘自《荀子·子道》)”每一段文言文之后,都有释义。

  最后是“切己体察”,古人所说的“道”,体现在生活各个方面。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理想。

  “关于学派选择,我们以儒家为主,兼采百家。”张志勇表示,课程内容坚持以原典为主,如儒家文化即以四书五经为主。“我们的课程教材不要离开原典的‘二手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都不会作为主要内容出现。”

  初衷十分美好,但有人也提出了疑问:经典相对晦涩,让小学一年级学生就开始研读,会不会难度太大,甚至造成厌学?一些课程会不会与现有语文、历史等内容重叠,造成重复教学?

  针对难度问题,课程教材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来化解,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均不一样。在小学,重在培养学生“生欢喜心,增亲近感”,熏染培养传统礼仪规范;在初中,重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认同和道德实践能力;在高中,重在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理性认识,进而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重心不在于知识传授,而在于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张志勇强调,因此不存在“替代”其他学科内容问题,“其他学科该怎么教就怎么教,传统文化课程旨在端正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

  按照课时安排,义务教育学校每年级一册,每学期16课时;高中学校一二年级各一册,每学期18课时,共计4学分。“这都在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总课时中进行安排,不会给学生造成额外的负担。”张志勇说。

  教材和课程只是一个引子

  有底气开创“全国第一”,山东已经做了10年的准备。早在2008年,山东就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和人生规划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将“传统文化”作为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之一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2009年起,山东又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发了以弘扬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了课时开设要求,纳入地方必修课程管理。“全省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审定通过了60余类地方选修课程,其中传统文化领域的课程占比逾六成。”山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近些年来,山东教育主管部门还联合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全省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少年儿童书信文化系列活动、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传统节日主题教育等活动,这些活动多数都以传统文化为背景。

  “山东过去10年来的探索,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张志勇介绍,为了储备师资,两年来,山东省教育厅支持山东省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加大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已培训教师3万人次。

  4月的一天,下课铃响,山东枣庄十五中七年级学生陈晓雅意犹未尽地说:“我喜欢情景再现式的学习方法,我和同学效仿并感受古人,太有趣了!”“我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滋养了性情,又培养了品德。我认为,死记硬背学不好传统文化,关键要理解,还要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学生黄家和补充道。

  据悉,为了做好传统文化教育,枣庄十五中专门配置了3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职教师,并配备5名兼职教师和活动辅导员,成立了传统文化教研室。“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纳入教师工作考评机制,从制度上保证了其实施。”邓淇介绍。

  “国民教育体系是传统文化教育最根本的阵地,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孩子对经典的领悟和感受可以受用终身。”在张志勇看来,教材和课程只是个“引子”,学校和家庭更应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如晨诵、暮读等,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为学生的习惯。

  (人民日报)

初审编辑:王晓亮

责任编辑:刘美显

推荐阅读
  • 山东全面建立河长制 76199名河长呵护8228条河流

    置顶2.jpg

    在临沂市临港区坪上镇金龙河南段,河管员刘伯杰每天都在这段河道边巡河几个来回,将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给镇一级的河长。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各级河长共计开展巡河7800余次,通过护河、治河等方式主动了解河湖现状,协调处理问题。[详细]

    04-19 08-04大众日报
  • 济南:老旧小区只要六成多业主点头,就可修建停车场

    置顶3.jpg

    老旧小区停车难,一想到停车就发愁,不少老旧小区的居民都有这样一个感受。18日,济南市交通委、规划局以及济南市交警支队做客“直面问题·践行承诺”电视问政,对老旧小区停车难、公交线网优化等问题进行了回复。[详细]

    04-19 08-04齐鲁晚报
  • 山东13所高校开设大数据专业,"爆款"专业能热多久?

    置顶1.jpg

    近日,教育部公布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250所高校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专业基本上是整合了数学、计算机、统计学三门学科的一个专业,单看这三个专业,就已经很辛苦了,更别说整合之后的大数据专业了。[详细]

    04-19 08-04齐鲁壹点
  • 潍烟高铁环评平度再添"铁哥们" 未来连通青岛方向

    置顶4.jpg

    根据规划,潍烟高铁将在平度市境内设平度西站,并修建联络线连通青岛方向,与在建潍莱高铁平度北站预留接轨条件。根据规划,潍烟高铁在青岛市境内除了设平度西站外,还将修建联络线连通青岛方向。[详细]

    04-19 08-04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暖心!公交上被让座,淄博八旬老人赠画表扬

    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可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前几天淄博市民魏女士就因为自己的让座行为,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今天上午,记者看到了让做得来的这幅画,上面留有两行字:“谢谢你车上给老人让座 维善85岁拙笔淄博”。[详细]

    04-19 10-04山东广播电视台
  • @咱妈,吃饭时喝汤不利于消化!专家:会稀释胃酸

    许多人习惯于吃饭时用水或汤“送饭”,但是网上有说法称这种习惯可能会影响消化。专家说,边吃饭边喝水除了会将胃液有所稀释外,也对胃部蠕动方面有影响。[详细]

    04-19 10-04人民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