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2018-06-04 08:49: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这个时节山东的海边开始热闹起来了。美丽的海湾、清澈的海水、迤逦的岸线……处处叫人流连。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积极探索人与海洋和谐共处模式,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

  今年5月召开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将海洋生态文明摆上更突出的位置:海洋经济要上大台阶,生态文明更要上大台阶;要像对待生命、保护眼睛一样,对待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美丽海洋正在山东加快建设。

  环保

  发展推进环保 环保促进发展

  山东半岛最东端桑沟湾与爱伦湾的接合处,几座金色的海上平台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威海寻山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海洋牧场一景。集团办公室主任孙保通将平台中央一处围拢起来的水区指给记者看:清澈的水面下,一幅“海洋森林”图景跃然眼前,上层挂绳养殖裙带菜,中层吊笼里是扇贝一类,底层则散养着海参、鲍鱼等。

  海洋牧场,即利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在海上“造田”,像放牧牛羊一样在海上“牧鱼”。作为由山东引领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它为自古“靠海吃海”的渔业传统赋予了新内涵:靠海吃海,先要养海护海。

  多年来山东海洋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对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重要支撑,近岸养殖、捕捞一度被形象地称为“捞金捞银”。但超常规增加养殖密度、过度捕捞加上近海污染等,到本世纪初,这片海域的渔业资源曾一度枯竭:工具先进了,鱼却打不到了。感受着这一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之殇,山东痛定思痛,从渔业生产方式这一源头展开治理:率先在全国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清理沿岸城区海水养殖,压缩近海捕捞,发展远洋捕捞,构建生态优先的海洋牧场模式,海洋渔业逐渐从“猎捕型”向“农牧化”转变。

  最新数据显示,山东省级及以上财政扶持的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已达118处,“有了生态,好了效益”效果显著。在寻山长青海洋牧场,“贝、藻、参、螺”立体养殖,实现完整的生物链构建和海域自我净化。“按林业使用碳计量标准计算,现有藻类、贝类及鱼礁等每年对减少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造林12万公顷左右。”孙保通介绍。而渔获物统计记录则反映,渔获量相比十年前能增加50%以上。

  这一转变还促成渔业发展与休闲、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等融合。5月5日,国内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一个周期产值可达1亿元。数据显示,过去十年山东海洋牧场综合产值达到183亿余元,带动社会就业上万人,一大批渔民、养殖户转产服务业。

  天行有常,大海有道。多年“负重”前行后,山东正加速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以实现动能转换。重新审视大海、读懂大海的山东,也正在这方面收获海洋以其特有方式给予的“馈赠”。

  海洋环保产业加速成长,一些科研成果为山东乃至中国引领世界海洋可持续发展树立起良好范例。2015年底至2016年初,智利沿海暴发大规模有害藻华,给三文鱼、贝类等养殖带来毁灭性打击。今年3月,在智利重要养殖区蒙特港近海的Chilota号船上,由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改性粘土治理有害藻华技术成功进行现场实施和应用示范,成为我国为数不多走出国门的环保技术。

  “一端带动兖矿等企业从原土开采转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一端带动环保设备生产。”据团队成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宋秀贤介绍,以智利及前期近海核电项目应用为启发,研究所正加快推动这项技术更大范围的产业化应用。

  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一些企业获得打拼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青岛近海前哨,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两艘浒苔海上移动处置平台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前人们谈‘浒’色变,现在则能从资源化利用中受益。”董事长单俊伟表示,企业以浒苔为原料研发的双藻糖肽等海藻生物刺激素市场价格达20万元,是资本追逐的热门对象。

  生态

  攥紧生态本钱 还海洋以蔚蓝

  5月初,一则“鲸鱼群亮相长岛海域”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画面中,体长超过十米以上的鲸鱼浩浩荡荡从海面穿过,溅起高高的浪花,场面壮观。

  长岛水产研究所所长孙海林介绍,鲸群集结在此或与时下鲅鱼回游渤海繁殖有关,同时说明,长岛及附近海域生态得到较高程度的恢复。

  我省海域的海洋生态保护区、敏感生态区、自然岸线、星罗棋布的海岛等,是海洋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当山东开始审视如何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海洋优势,首先发现的是这些区域许多历史欠账待补。去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就加大海洋生态保护力度多次提出要求;不久前召开的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强调要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推动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海洋环境突出问题解决、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

  以往长岛上的风车每转一圈,附近居民心里便“咯噔”一下。去年底,分布于长岛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全被拆除,山丘恢复了以往连绵寂静的清秀风貌。长岛县经信局局长高宏伟介绍,这仅是长岛“铁腕”实施“山海林岸滩”一体化全域生态保育中的一项措施。具体来说,山上,全域80台风机全部拆除;陆上,逐步禁止外来旅游车辆进岛,逐步压减并完全禁止岛内燃油机动车;岸上,再拆除岸滩育保苗大棚和整治岸线21公里;海上,制定实施近岸养殖“腾迁退出”计划,三年内实现全域95%以上海水达一类标准。

  通过划定保护区、示范区等,山东对生态脆弱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有效涵养海洋生态资源。目前,山东共建有省级及以上海洋保护区38处,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5个、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10个。

  近岸海域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最集中的区域。山东积极推动日照、威海、青岛、烟台四市入选全国“蓝色海湾”工程,城市数量和获得中央奖励资金数额均居全国第一,做到实施一个项目,成为一个亮点,建成一个景观。

  威海滨海新区的逍遥港,一度泥沙淤积、水质恶化。2016年11月启动整治修复,一年多后的2018年5月,记者在现场看到的是由整洁海湾、清澈海水绘出的写意图。据介绍,整治过程也处处体现着“生态”理念:清理出的沙子运往对面海岸,用于沙滩整治和海水浴场建设,一举两得。威海海洋与渔业局环保科科长刘鹏透露,目前该区域海水水质已达二类标准,纳潮量增加110%,恢复生态湿地、绿地近千亩。

  “不仅是恢复原有功能和景观。”青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指挥部副主任朱科表示,整治修复还注重与公众亲海游海结合来进行功能提升。青岛金沙滩东侧600多米的岸线上原先分布了一些别墅型酒店,想亲海,人们只能绕道。借助“蓝色海湾”工程,指挥部被赋予等同于功能区的权力,协调土地、规划等部门,最终该项目成功迁移,取而代之的是生态廊道。

  因实施进展快,目前我省已有部分城市奖补资金全额下达。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来我省在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等方面共安排省级资金18.92亿元、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2.81亿元,实施项目350多个。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熟悉海洋环保的人有这句口头禅。一个悲哀的现实是,海纳百川的同时也是个“纳万污”的过程。去年环保部发布的海水浴场水质检测报告,山东参与检测的7家海水浴场全部合格。去年中发布的《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也显示,山东近海水质良好,排名全国第三。

  近年来,山东相继以入海排污口和入海江河、陆源入海污染物基础情况调查实施方案为抓手,对全省入海排污口进行“体检”,有序推进流域治污。到去年底,198个黑臭水体整治完成率达91.9%;需封堵的非法设置入河排污口2120个已全部完成。

  抓控源截污的同时,滨海水体自净能力得到有效恢复。不久前省政府发布《关于第二届山东省专利奖励的通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一种滨海黑臭河道的水质原位修复系统”被授予一等奖,填补了国内滨海黑臭水体治理方面的专利空白。

  制度

  创新制度建设 坚定陆海统筹

  古代中国的海洋观念,萌芽于对“行舟楫之便”“兴渔盐之利”等经济属性的认识,并随着生产与航海技术发展不断深化。“海洋强国”战略,重新认识、审视海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出“海洋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的重要论断。能否守住生态底线,保住蓝色国土,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事关生态安全全局。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更要求山东深刻实践“保护海洋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海洋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应指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还比较缺少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唯有大胆创新,迎难而上。今年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海洋工作会议上,山东是唯一一个从全省层面就生态保护进行经验分享的,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至为关键。

  随着海洋开发力度加大,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等正持续升温。我省首创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引导企业理性、集约节约用海,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资金作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纳入省级预算管理,优先用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关工作。截至2017年底,山东共征收海洋生态损失补偿费10.41亿元,全部投入受损海洋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修复。各地在此基础上探索“集中集约用海方式”,为保证自然岸线保有率,威海先后取消总投资过百亿元的2个造船、1个石化项目,节约自然岸线5000多米。

  率先划定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体现了山东“以海定陆”的决心。山东率先划定全海域海洋生态红线,共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224个。省海洋与渔业厅环保处副处长吴泓洋提到,我省为海洋生态红线明确相关管控措施:禁止开发区实施各种与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活动,实施严格的限批政策,实施严格的水质控制指标,实施可行的整治修复措施。

  保护海洋,首要问题是处理好与陆地的关系。去年开始,一件彻底改变山东海洋生态治理格局的大事在全省加速推开——将海洋与陆域“打包”为综合体,对海陆空间、资源、环境、发展等进行统筹协调。

  立夏时节,青岛市即墨路街道办“湾长”制办公室负责人郭春安的身影显得有些忙碌,他是来小港码头巡湾的。青岛洪栋保洁公司经理闫士可告诉他,今天两次打捞作业已进行完毕,湾面已无漂浮物。

  “自去年成为试点,百余名‘湾长’走马上任,青岛大大小小49个海湾实现全覆盖。”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生态环境保护处副处长潘振球说,根据青岛《关于推行湾长制加强海湾管理保护的方案》,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担任全市总河长、总“湾长”的市、区、镇三级“湾长”体系,形成海、陆、河系统治理合力。据了解,受统筹思路启发,烟台等一些地区还在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渔港“港长”负责制,进一步织密治理大网。

  海陆统筹,还要求陆域产业发展以海洋环保为基础。山东高端化工发展布局中,东营港口条件良好,具备打造一流高端石化基地的条件。记者在这里看到,临港石化企业工艺升级改造处处体现环保法则。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亚通石化生产厂区,实时氮氧化物在线数据显示仅为36.1mg/m3,远低于目前100mg/m3的国家标准。据介绍,化工项目想“进门”至少得过投资促进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联审小组三道关卡。“要符合产业链规划,要安全环保。”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环保局负责人刘爱民说。

  去年12月,山东省委成立省海洋发展战略规划领导小组,省委书记刘家义亲自担任组长,省长龚正等省领导任副组长,涉海部门单位和沿海各市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统筹海洋工作的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以前闯海靠勇气,现在护海靠智慧。如同医生诊病,对海洋的分析监测是提高海洋环保科学性的前提。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环境微分析与监测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令新告诉记者,过去只能对海洋进行水文、气象、潮汐等物理监测,而如今,营养盐、叶绿素、溶氧等生化监测短板不断补齐,海洋变得更加可感受、可预报,人们也能更及时地采取针对性的修复手段了。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达300多名,省级海洋环境监测经费每年稳定在1500万元左右。海洋预报减灾机构初步建成了省、市和重点县三级预报减灾业务体系,全省海洋预报减灾机构达21个。“山东在海洋监测方面已具备了‘领跑’的能力。”陈令新表示。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李润杰

推荐阅读
  • 山东首次举办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会 有2.8万个岗位

    搜狗截图18年06月04日0825_3.jpg

    6月2日,第五届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潍坊站)活动在潍坊滨海区举办,全国800余家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2.8万个,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2万人。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共组织全国800余家企业参加,包括上汽通用汽车、京东方、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知名企业,共提...[详细]

    06-04 08-06新锐大众
  • 喜迎上合 精彩山东|用奋斗实干答好新时代考卷

    搜狗截图18年06月04日0827_4.jpg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山东工作的总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详细]

    06-04 08-06大众日报
  • 山东百岁老人为啥菏泽最多?解码长寿秘诀

    搜狗截图18年06月04日0808_1.jpg

    日前,省老龄办公布了《山东省老年人口信息及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其中百岁老人的基本情况引起大家关注。从百岁老人的空间分布看,鲁东低山丘陵区、鲁西南平原以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较多,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带相对较少。[详细]

    06-04 08-06齐鲁壹点
  • 济南本周或迎今年首个高温预警!高压暖脊是始作俑者

    搜狗截图18年06月04日0812_2.jpg

    而本周,这样的高温天气并没有缓解的迹象,炎热将在5日之后升级,济南或将以今夏第一个高温预警,拉开今年火热的高考季。根据济南市气象局发布的4-7天预报显示,7日,济南市天气晴转多云,气温24℃~34℃,南风3级以下;8日天气多云转雷阵雨,气温22℃~33℃,北风3级以下。[详细]

    06-04 08-06齐鲁壹点
  • 山东发布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结果

    山东省政府办公厅今天印发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结果。在分类指数排名中,资源利用指数最高的市是烟台市,为88.53;泰安(86.08)、淄博(85.94);绿色生活指数最高的市是济南市,为85.51;青岛(82.45)、东营(82.26)。[详细]

    06-04 08-06齐鲁网
  • 济南6月1日进入汛期 今年量降水比常年同期多6成

    6月1日,记者从济南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济南市12345热线获悉,6月1日起,济南今天起进入汛期,降雨会逐渐增多,市民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适时调整出行,确保安全。今年以来累计降水量全市平均175.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62.8%,比去年同期多78.1 %,位列历史同期第...[详细]

    06-04 08-06新华网山东频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