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庄家家户户种植着大面积的桃园
村民在搭建枣棚,山东庄以桃业为主,也栽种少许枣树
桃树下养鹅,成为山东庄的特色
村民从地里劳作完回家
王新芳老人讲述山东庄发展变化史
30年前的“豪宅”,如今在山东庄已很少能看到
两层楼房加一辆汽车现在是山东庄村民的标配
当年村庄狭窄的巷道
如今的水泥巷道宽阔平整
30年前建起的“别墅”掩映在桃林中,村民戏称为“古堡”
林鲁南和孔凡旺展示刚刚成立的农业合作社营业执照
孔凡旺、林鲁南两人讲起桃树种植技巧头头是道
农闲时候村民偶尔打打兵乓球
大众网运城2月5日讯(见习记者 苏龙生)走进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临晋镇东南10里处的山东庄,土地平旷,交通发达,四周桃林环绕。村上现有居民68户,共270余人,桃园种植面积达800多亩,去年仅靠桃园一项,全村收入400多万元。村长孔凡旺告诉大众网记者,为让村上年青人记住自己的根,他计划在农闲时组织村民集体回山东探亲。
68户人家38辆轿车 年收入6万元算低产户
“咱菏泽人能吃苦,这些年我是亲眼见证了村里的变化。”山东庄73岁的王新芳老人翻阅笔记,从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产业结构三个方面,向大众网记者展现了山东庄的发展历程。
王新芳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村里到处都是土打墙、茅草房。从1961年开始,村里人自力更生,在地里种杨树、开砖窑,村民逐渐住上了简易瓦房,但外村的人谈及,还是会说“山东庄,不嫌脏”。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山东庄开始大规模种植桃树,用了不到25年的时间,村上现在基本上是家家住上了二层小楼。
村民通讯和出行的改善也反映出山东庄生活条件的变化。村子在1985年装上了第一部有线电话,用了一年时间成为电话村,现如今是人手一部手机。村民从2010年开始购买小汽车,现在68户人有38辆车,“这说明了什么?”王新芳自豪地说,“说明人手里头有钱了。”
王新芳告诉大众网记者,在1982年之前,棉花是山东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那时候全村年收入大概只有两万元。之后村里开始发展果业,摸索了十年之后集中资源大力发展桃业,现在村子一年收入400多万,年收入6万以下的都成了低产户。
种桃走上富裕路 瞄准互联网+走高端路线
孔凡旺告诉大众网记者,山东庄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祖籍菏泽市鄄城县临卜镇的林鲁南。
记者在孔凡旺的引领下找到林鲁南时,他刚从河北回来。林鲁南告诉记者,他刚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林科技学院达成合作协议,将在明年引进该学院最新研培的多种最新产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这个我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了。”林鲁南说。
林鲁南告诉大众网记者,他是山东庄上第一个引进优质桃树的人。因为桃子口感好,从引进种植到打开市场,只用了极短的时间。自己现在有9亩桃园,去年收入12万元,预计今年能卖15万元。
作为庄上的桃业带头人,林鲁南对该产业的发展前景有充分的仔细。谈起下一步的发展,林鲁南说目前有两个打算,一是投入资金发展桃类产品深加工,二是结合现在的互联网发展形势,集中优势资源走高端路线。
同在异乡重礼义 村长计划组织集体返乡探亲
孔凡旺告诉记者,从几年前开始,村上只要有人上大学,村委会都会出资500块钱作为奖励。2008年春天桃业发展遭遇了一次危机,因为水塔破裂导致春旱时候无法灌溉,在此情况下他给村上曾经资助过的学生挨个打去电话,几天时间就筹集了上万捐款。“这是礼,也是义,这种做人之本不论何时都不能丢。”孔凡旺说。
“现在的年轻一辈好像都忘了,自己的根儿在菏泽,我的儿子还能记住,孙子就不知道了。”说起这件事,孔凡旺显得忧心忡忡。他计划接下来在每年农闲的时候,组织村民开展集体返乡探亲。他说:“种桃的都知道,根儿烂了树就死了。人活着,怎么能没根儿?”
相关链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丁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