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中国山东 -> 山东新闻 -> 文体新闻 

 

最后一个“伏里陶人”

2002-10-29 06:07:33  大众网-大众日报

寻访民间文化系列报道

  听陶“说话”

  “我摆弄起手拉泥坯、泥条转盘、泥板拼接,感受到了水土交融的力量;坐在熊熊燃烧的窑边,看着土坯‘净化’成陶器,又感受到了火的神奇;手捧温热的土陶,心里得到的是一种真真正正的快乐!”51岁的伏里土陶的惟一传人甘致有向记者说这番话时高兴得像个孩子。他说,在他看来,每一件陶器都是有灵性的,静静地注视它们,仿佛看到了数千年前的风景,听到它们在讲一个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
  枣庄山亭区西集镇伏里村祖祖辈辈制陶,但到了“文革”时,窑拆了,模具砸了,土陶绝迹了。1978年,甘致有当上镇里的文化站站长,他琢磨着想救“活”他从小就深爱着的土陶。可要想让土陶“活”,祖传的模具哪里寻呢?当时村上有位80多岁的老工匠,是惟一谙熟土陶的人,甘致有天天去恳求老人家传艺。他的诚意感动了老人,老人不仅给他讲制陶的“秘笈”,临终前还把藏在地瓜窖里的16副模具给了他。
  他用一年时间做了几百件土坯,而后卖粮立窑,可装窑时坯倒了,把他砸在窑里,差点送了性命。伤好后,再做坯,再立窑……1982年,他带着600件陶器,参加了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品展销会,其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张仃主持召开了中外专家学者座谈会,专门对伏里土陶进行系统探讨。专家们认为,伏里土陶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特别是大站狮的臃鼻、独特的花纹饰缀和“S”形狮子尾巴,使各文化层次的人看后都有不同感受。是真真正正的民间“绝活”!

  与陶同眠

  采访中记者看到,伏里村村南并立着两座小山,当地人叫它龟山和蛇山,伏里土陶用土就是取于山边一个叫黑风口的地方。
  提及土陶,甘致有就有不尽的话。伏里土陶“绝”在做模、手捏和窑内温度控制上。用黑风口的土摔成泥条,再用水洗,取水中沉淀物做成泥坯;借助模成型,再经过修坯和洗坯,晾7天左右;置窑中焙烧,窑里不同的温度,决定着陶器的成败,有时上下几度就能废了一窑的作品……在他的工作室里,那些过“关”作品独具特色,其简、其朴、其崛,俗到极处,土到极处,让人冥冥中感受到超凡脱俗,出雅出彩的艺术魅力。
  甘致有说,晚上把一件陶器放在枕边,看着它的形态、它的色彩入梦,仿佛与陶器一道走过一道道的历史栅栏。醒来觉得,该把梦中的故事“记”在陶上。

  陶“命”难卜

  如今,甘致有是伏里土陶惟一的传人。他说,为了伏里土陶他几乎倾家荡产,先后卖掉了家里的两处宅基,投入了20多万元,到如今还欠着一大笔外债。但令他欣慰的是,通过20多年来的摸索,现在他可以自己做模,并能制出30多个品种,这些品种的独特造型以及其表达出来的意义,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
  甘致有认为,制陶是一门综合艺术,陶瓷已从纯粹的实用艺术的范畴中走出,成为将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融为一炉的艺术门类。因此20多年来,他下苦工夫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学习书画,并且看了全国20多个省的博物馆,访问了几百名民间工匠,才“炼”就了他的手上功夫。
  看伏里土陶“阳光灿烂”,但记者临行时甘致有的一番话又让人心中生梗。他说,专家看中了伏里土陶,但并不等于市场的认可;还有,当地人也认为土陶太土,看不起这门艺术,年轻人没有一个学制陶的。这样下去,土陶今后的命运谁也说不准!
  本报记者 杨润勤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发  现
  青 未 了
  健    康
  财  富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