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数百家猎头企业代表会聚青岛,参加首届全国高级人才顾问发展论坛。论坛传递出一个信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才流动加速,人才中介业将迎来发展良机,同时外资也将进入这个利润丰厚的领域,无疑会大大提升国内猎头业水平。 “猎头”不神秘 挖人受推崇 最近,新华人寿保险青岛分公司筹备组负责人高焕利向社会宣布,新华保险已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公司中高级人员的遴选工作,搭建起人才型的组织构架,尤其是四五位同业精英的加盟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有了猎头,再加上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你就会觉得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据他介绍,“猎头”在该公司团队的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青岛市人事局不完全统计,岛城已有上百家企业与猎头公司建立了联系,企业对“猎头”的兴趣与日俱增。与“猎头”们零距离接触,记者发现,这个原先在不少人眼中感觉神秘的“行当”,正日渐红火,成为阳光灿烂的职业。赵立民先生于1995年成立了上海首家猎头公司——成达高级人才顾问公司,8年来已为上海的三百多家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等提供了千余名高级经理人才。他认为,在实务操作上,“猎头”们从原先的悄悄挖人,到现在大张旗鼓地猎头,从自我约束、自由发展到服务程序化、标准化,从为少数企业所认可,到被社会广泛接受,猎头公司已日趋规范和成熟。 “猎头”职业走俏,也使得从业者的薪酬水涨船高。中华英才网首席执行官姚卫民介绍,目前在北京一些猎头企业中,人才顾问的业务提成已占到其营业收入的30%至4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才顾问个人年业务额达到100万元,就意味着有30万到40万元的个人收入。即使在猎头业刚刚兴起的青岛市,猎头公司员工的提成比例也大多在25%以上。 “企业肯出大价钱,挖人就吃香了,”山东首家专业猎头公司——青岛世纪人才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春告诉记者,虽然青岛的人才市场环境不能与北京、上海相比,但发展势头喜人,目前公司业务额直逼百万,有的一笔业务单金额就近10万元。 “猎头”遇梗塞 观念待提升 在本次论坛上,广东东莞智通人才智力开发公司总经理苏琳说起一个案例:一家民营企业老总上门要公司提供一个副总经理人选,要求先找到人选,再正式签合同。公司人才顾问奔忙了半个月,好不容易有了眉目,该民营企业却杳无音信,给公司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青岛的一家猎头公司的老总也说道,有家国企上门要找个部门经理,开出的价码才200元,而要求该部门经理年销售业绩在500万元以上,真叫人忍俊不禁。根据国际惯例,猎头公司靠佣金赚钱,每推荐成功一个人,公司的收入相当于“猎物”1/4到1/3的年薪。 猎头公司是根据人才本身的市场价值来收费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和君创业公司CEO彭剑锋认为,人才“物美价廉”的时代将一去不返。但有些企业对人才中介收费还不理解,对专业化猎头的服务视而不见。这些观念都不利于高级人才顾问事业的开展。 “猎头”业本身也面临机体孱弱的问题。2000年7月青岛市首批猎头公司正式被批准成立至今,全市登记在册的猎头公司有15家,注册资金多为几十万元。从规模上看,少的几个人,多的十几个人;从经营情况看,年营业额几万元至上百万元不等;在这些公司中只有少数能承担从人才测评、推荐、培训到规划、发展、跟踪服务的全过程业务。猎头公司不仅在数量上不敌北京、上海等地,业务量、运作模式、服务对象也有较大的差距。 “你在业界没有知名度,缺乏专业化运作经验,就没有人上门咨询。”科锐咨询(北京)公司总经理高勇指出,猎头碰壁,也应找找自身的毛病,像因为猎头公司自身的机制问题,导致优秀人才顾问频频跳槽,企业在忙于为别人猎头时,自己的人才却被挖走等。 突破来自整体的观念提升。上海人才有限公司陆珉女士提出要完善由制度、机制和观念所构成的高级人才配置的土壤、环境,包括体制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形成公共服务、市场竞争、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四轮驱动的格局。 青岛市人事局在人才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在未来3—5年内培植5家左右实力较强、规范专业的高级人才顾问公司。 “洋猎头”大兵压境 “猎头”业面临整合 “有一天当你一觉醒来,会发现与你对桌谈判的是外国同行。”科锐咨询(北京)公司总经理高勇说,北京市人事局近日宣布,外国企业以及港澳台企业从7月20日开始,可与北京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以合资、合作形式设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而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国内其他城市人才市场也要逐步放开,并允许外企进入国内人才中介市场,这无疑会改变“猎头”业的整体格局,并带来一系列冲击和震荡。 今年1月,两家世界知名猎头公司TMP monster.com和Recruit分别在昆明设立了办事处。其雄厚的资金优势,使其短期内可以大打品牌;管理优势,决定其一进入中国就比中国多数仍为作坊式的猎头要规范、成熟得多;国际化通达的渠道,为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人才,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为跨国公司寻找高层管理人员,洋猎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其遍布全球的人才库,在全球搜寻、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那里挖掘。这些是国内仅有几年历史的猎头们无法与之匹敌的。 而挑战之中也有机遇。上海人才有限公司的陆珉女士认为,尽管外资人才中介机构具有品牌、资金、服务等方面优势,但他们在进入国内人才中介市场后却面临着文化交融难度大、沟通渠道欠缺等“水土不服”以及运作成本高等难题。而国内的人才中介机构对人才市场和企业都有深刻的理解,人才中介机构整体竞争能力会在同外资的交流合作中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借助有关规则,政府还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扶持国内人才中介机构优先发展。外资的引入将促进中国人才资源的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国内原有规模小、效率低、专业程度低的人才中介机构将被淘汰出局,而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才。 看来,整合在所难免。国际化的人才服务业竞争期待国际化的“猎头”服务。本土化的猎头公司只有在挑战中寻找机遇,实现强身健体,才能有所作为。 记者 刘国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