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中韩间引发一场贸易摩擦的大蒜,时隔两年后再次吸引了我省外贸业内人士的“眼球”:由于市场开拓有新的进展,截至6月底,山东大蒜出口20·7万吨,创汇8744万美元,小小蒜头居然拉动全省蔬菜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 据了解,目前我省大蒜种植面积为150万亩,产量达120万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今年上半年,除日本市场外,对其他市场出口均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同期出口量为零的欧盟,今年上半年出口创汇715万美元;对东南亚出口2154万美元,增长59·8%;对中近东地区的出口更是以250%多的幅度增长。 然而,喜悦之外也有隐忧。 一是低价竞争。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及巴西等仍对我国大蒜实行反倾销和配额限制,因此我国大蒜的主要市场仍局限在东南亚地区(约占出口总量的50%)。为尽快挤入这一市场,部分企业采取了低质、低价手段,恶性竞争,使出口价格不断下降。目前,东南亚市场价格已从离岸价255美元/吨,降到180—200美元/吨,有的甚至报价130—150美元/吨;产地收购价也从1·6—2元/公斤降到了0·8—1·2元/公斤。 二是初级产品和原料性产品出口居多,而高附加值产品偏少。目前全省出口的70%为原料产品,而平均可增值200—300美元/吨的保鲜蒜米、保鲜蒜茸等,至今未能形成出口规模。有的企业虽已开发了蒜油、大蒜胶囊等,但因技术不过关,未能形成批量生产,仍以原料出口为主,进口商再加工成成品出售。 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认为,要保护大蒜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走深加工的路子。据测算,每吨蒜片、蒜粉等蒜制品可消耗4吨大蒜;而每吨大蒜胶囊、大蒜油更可消耗200—300吨大蒜。目前我省大蒜产量巨大,应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蒜片、蒜粉、蒜粒等制品的加工出口。同时,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大蒜胶囊、大蒜油等深加工予以积极扶持,推动由原料性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 今年国家取消对大蒜出口配额有偿使用,实行一般出口许可证管理,经营大蒜出口的企业队伍明显增加。业内人士认为,山东作为大蒜主产地,如对经营资格限制过严,势必造成货源外流,并对我省出口市场造成冲击。因此,对省内企业、外资企业经营大蒜资格审定仍应适当放宽,以尽快形成山东大蒜出口的群体优势。 对于低价竞争问题,省外经贸厅有关人士建议,应抓住今年实行一般许可证管理的契机,尽快组建山东大蒜出口协会,实现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使企业经营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行业协会成立后,还能以协会为纽带,在国内外打响山东大蒜的品牌,同时加强信息交流,四面出击,多元化开拓市场。 本报记者 魏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