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娟 王鸿光 鞠思敏(1872~1944),名承颖,字思敏,山东荣成人,著名教育 家。1904年考入山东省高等学堂师范馆;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 毕业,次年入京复试,授师范科举人。1913年被聘为山东高等师范学 堂校长,兼任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与济南部分教育界人士发 起集资创办教育图书社,创办正谊中学,并任校长。1928年出任山东 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首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由于同情、 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被当局罢免校长职务。1937年底济南沦陷, 日伪当局因知其声望,多次派人登门请其出任教育厅长,均被拒绝。 鞠思敏毕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人誉为“山东的蔡元培”。 沿街小巷里的名人故居 在县东巷南端有一座看似平常的住宅,门楼坐西朝东,小巧简易, 朴素无华,进门后走过一段用大青石铺成的狭长甬道,迎面影壁墙相 连着一个小巧的拱形门,进了小拱门便来到内院,内院为四合院式。 这里就是为山东教育革新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有着“山东蔡元培”之 称的鞠思敏的故居。 昨天上午,记者在山东大学医学院的一座普通宿舍楼里见到了鞠 思敏的小女儿——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鞠文俊老人。聊到这所故居, 老人很是感慨,因为这座老宅院当年是由鞠思敏的朋友和学生一同捐 资建成的,而鞠思敏本人也不过只在这里度过了8年的晚年时光。 鞠文俊老人告诉记者,鞠思敏平生非常勤俭,从不愿置办家产等, 在正谊中学和第一乡师工作期间一直住在租赁的房屋里,每月薪俸, 除留一部分生活必需外,其余的都用来资助上大学的贫苦门生。在乡 师被撤职后,他没有了生活来源,家中几乎断炊,幸亏朋友和学生帮 助。为了减轻鞠思敏家的负担,朋友们还捐资在济南县东巷建起一所 四合院平房,让鞠思敏一家居住。 在鞠文俊老人的记忆中,这里原来有北屋7间,是抱壁出厦式, 东南屋各3间,房顶为四面坡式,当时在西墙下没有建房,只有一口 井,井上方还搭了一个葡萄架。整个宅院布局规整、雅致秀气。鞠思 敏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儿媳常住在北屋,直到去年,因房屋年久失修, 鞠思敏先生的儿媳崔英民老人才搬到别处去住了。 大明湖畔建百年“正谊” 在济南大明湖畔绿柳丛中有一所中学,校园虽然不大,但有楼、 台、亭、榭,布局十分雅致。从北楼教室中或临水的平台上可以望见 历下亭,湖光山色为这座校园平添了几分美丽,这所学校叫“私立正 谊中学”。60岁以上的老济南应该都熟悉正谊中学这个名字,它创建 于1913年,是原同盟会成员创办的,曾是济南规模最大的私立中学, 第一任校长便是我国知名教育家鞠思敏先生。 近百年过去了,正谊中学现在已经挂上济南市艺术中学和济南第 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牌子。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正谊中学、后来一 直在该校任教的马祖禹老师告诉记者,在学校的南边有一座二层的德 式小楼,这座小楼就是当时鞠思敏等人建校时的建筑。说起这座小楼 来,马祖禹老人还讲了这么一件事。1928年,日军炮轰济南城,制造 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惨案,学校被迫停课,这座小楼中炮弹数发。 第二年春天学校复课后,鞠思敏特意将中炮的地方补上红瓦,每次朝 会以此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如今这幢德国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保存完 好,成为了老师们的办公楼。 此外,在学校的北面还有一座名为“艺渊楼”的高亭,此亭原为 阎公祠内的亭子,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于1988年由原来的砖木结构改 建为水泥结构。在校东面还有一块太湖石,名为“湴(ban)云”。据 说,此石是光绪癸卯年为纪念私塾转为洋学堂这一教育制度的改变而 立。“目前,唯有这三处可以见证当年正谊中学建校初期的情况了。” 马祖禹老人说。 马祖禹老人还谈到,“正谊”取自董仲舒“正其谊而不谋其利” 的意思,校址建于大明湖畔的清末山东巡抚阎敬铭废祠内,当时只有 两间祠堂做教室,创办初期这里只招收男生,解放后才男女同校。之 后从这所学校相继走出了季羡林、孙思白等著名人士。如今,这所有 着悠久历史的名校很可能就要从原址彻底消失了,由于近日大明湖扩 建工程已提上议事日程,按照规划,这里将成为大明湖景区的一部分。 百年正谊何去何从引人关注。 白鹤庄中立第一乡师 位于北园高架桥下的明湖中学校园里,有一处校园旧址,这里就 是鞠思敏曾经担任校长的原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 1929年秋,山东省教育厅聘请鞠思敏筹办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 学校(后改名为济南乡师),鞠思敏便把正谊中学校长的职务暂托他人, 离开正谊,出任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校长。 在现位于明湖中学院内的中共济南乡师党史陈列室中,记者了解 到,第一乡师的校址原设在济南市北园的白鹤庄,在陈列室中记者还 看到了建校初期的校园沙盘,从这个小小的沙盘上可以看出当时学校 的环境十分幽静,翠柳环抱,小河淙淙,可谓是“北国小江南”,正 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由于城市发展、变迁的缘故,现在的学校早已不 见了“北国小江南”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滚滚的车流、嘈杂的噪音 和漫天的黄土。 据了解,鞠思敏在建立了第一乡师后,又建立农事实验场所开展 民众教育,并为学生提供试验场所,为发展农村师范教育事业开创了 一条新道路。鞠思敏还聘用进步教师来学校任教,音乐老师顾仲林从 正谊带来列入《国际歌》的自选教材,公开教学生唱《国际歌》,正 谊、第一乡师成为了山东省最早教唱《国际歌》的学校。此外,鞠思 敏还与当时国内的知名教育家陶行知、黄炎培、舒新城等人,文学家 胡适、老舍等均有往来,并邀请陶行知、舒新城、老舍等人到第一乡 师作学术演讲。 芙蓉街里创教育书社 其实,除去当前我们能够找到的故居、正谊中学和第一乡师旧址 之外,还有一个地方也与鞠思敏有关。那就是原位于济南市芙蓉街上 的济南教育图书社。 1913年,兼任省立第一师范和正谊中学校长的鞠思敏,与王祝晨 等近200位教育界人士集资创建了济南教育图书社,以辅助山东教育 为主旨,经销图书仪器,为文化教育服务。鞠思敏先生的小女儿鞠文 俊老人告诉记者,当时建立的济南教育图书社以经销中华书局出版社 的图书为主,相当于中华书局在济南的一个代理点。“图书社建立后, 父亲将业务、产权等都交了出去,从未从中谋取私利,只是到了晚年 被辞退后,家庭生活窘迫,才不得已去图书社借钱度日。”鞠文俊老 人回忆了当年鞠思敏创社的情景,“最初每月向书社借100块钱,后 来物价飞涨,就每隔20天去借100块,再后来就每隔半个月借100块。 以至于父亲在病重临终前直叹气:恐怕要终生欠债了。” 鞠思敏不仅在教育上颇有造诣,他同样是一位爱国志士。鞠文俊 老人还谈到,鞠思敏支持学生的进步爱国活动,当时正谊几乎就成为 了学生运动、地下党组织活动的基地,对山东建党初期的发展起了重 要作用。不仅如此,鞠思敏还经常支持学生运动,及时转移处在险境 的进步学生,接济越狱的革命志士。1929年4月19日晚,当时在山东 党支部担任重要职务的杨一辰从省会警察局内的牢房逃出,越狱后遭 到军警追捕,处境十分危险,后来到鞠思敏家。鞠思敏不顾个人安危, 帮助杨一辰逃出济南,并资助他到达东北。 1937年冬天,济南沦陷后,敌伪政权曾经数次派人请鞠思敏出任 伪教育厅长,他坚决拒绝。当时的重庆政府曾要他去国统区主持山东 省参议会,他也以有病无法动身为由推掉。鞠思敏晚年生活非常潦倒, 1944年8月7日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的教育事业。 记者手记 不该忘却的纪念 回首望去,鞠思敏的故居在烟熏火燎中艰难度日,由于被抄过两 次家,鞠思敏故居所有的房子都交了公,留存到现在的房屋陈设简陋。 正谊中学旧址亦不知何去何从,第一乡师现状也是十分尴尬。针对这 个现状,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大教育家难道 从此就要淡出人们的视野吗? 据了解,济南市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发现鞠思敏的故居后, 曾建议有关部门将其建成鞠思敏纪念馆,以期让后人获得一个缅怀和 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后来的情况也是没有多少进展,直至现在,“鞠 思敏故居亟待保护、重修”呼吁从未间断。 对此,鞠思敏的小女儿鞠文俊老人对记者说道:父亲这一代人是 经历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在当时也属于思想进步人士,他 们办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一种理想,他们这一代人是山东教育界的一 个阶梯,在山东教育发展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故居已经很破旧了, 重新修整会费时费力。世人也绝对不会因为故居的去留而将他们淡忘, 忽视他们在山东教育史上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