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1934~1997.12.27)
潘承洞,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动,喜爱棋、牌、足球、乒乓球、台球等。念高中时即表现出善于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数学才能。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6年毕业,工作半年后考取本系著名数学家闵嗣鹤教授的研究生。1961年毕业分配至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副校长,1986年11月起任校长。学术造诣深厚,专长于解析数论的研究,尤以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研究成就为中外数学家所赞誉,与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王元、陈景润一起被国际数学界称之为中国数论派的代表。1956~1960年,主要从事L—函数零点的分布研究,首先得出关于算术级数中最小素数的上界定量估计,曾被广泛引用并作为一个定理。196l~1965年,主要从事被誉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1年证明了(1十5),发表论文《表大偶数为素数及一个素数因子不超过5个的数之和》;1963年又证明了(1十4),发表论文《表大偶数为素数与一个不超过4个素数乘积之和》。这些成果使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自70年代起,主要研究与哥德巴赫猜想有密切关系的均值问题,将自己所建立的均值估计应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王元等人合作,首先给出了“陈(景润)氏定理(1十2)”的简化证明,发表论文《(1十2)的简化证明》,为国际上5个简化证明中最好的一个;与陈景润合作发表论文《哥德巴赫数的例外集合》;1979年发表论文《一个新的均值定理及其应用》。1982年又发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个新尝试》一文,提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不同于经典“圆法”的新途径,其误差项既简单又明确,受到国际数学界的极大关注,认为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探讨。一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6部。其中,《大偶数理论》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均值定理与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于1981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与其胞弟潘承彪合作编著的《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为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工作的专著;1982年与王元、陈景润共同以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奖掖后学,忘我无私。是第五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http://www.sd.xinhuanet.com/qlen.htm学院院士,1995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生前还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山东省人大会委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组长。1997年12月27日在济南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