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山东>省情概况>人文历史
站内搜索:
山东大鼓
2007-04-29 16:10:00 作者: 济南时报

   如今,即便是山东人,只要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恐怕几乎都没听过“山东大鼓”,也不知道这种曾经辉煌过的民间文化瑰宝。想当年,山东大鼓是何等的深入人心,《老残游记》中专门有一章节描述了“山东大鼓”在民间的盛况——人们对到明湖居听黑妞、白妞唱“山东大鼓”的追捧,决不亚于今天的年轻人对周杰伦、孙燕姿的热情。在今年文化部公示的山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名单中,“山东大鼓”作为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申报的三个曲艺项目之一,入围了民间曲艺类名单。为了了解山东大鼓,记者专程访问了原山东省曲协主席刘礼老先生和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申遗办主任郭学东研究员。


    和泉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刘礼先生介绍,济南人向来爱听书看戏,在众多的书场、戏园子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了,也就是当年老残在此听黑妞、白妞说唱山东大鼓的地方。


    刘鹗在《老残游记》中对明湖居听曲的描写可谓脍炙人口。说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铛铛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又说白妞:“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把女高音描写成一线直入云天然后尚能回旋转折的钢丝,拟喻奇绝,前无古人。刘鹗写法的绝妙让我们在百年之后还能品味到白妞那独特唱腔的无穷韵味。风景风情,融合一处,越发让人感受到老济南“书山曲海”的魅力。


    刘礼先生介绍,“山东大鼓”曲种历史悠久,是老济南文化的代表。作为文化名城的济南,自古就不乏文人志士,浓郁的文化氛围为曲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中国曲艺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山东评书、山东琴书以及山东大鼓等说唱艺术在全国都赫赫有名。特别是《老残游记》中记录下当时在“明湖居”艺人说唱时的情景,让到济南来的游客都想一睹山东大鼓的风采。直到今天,老一代的济南人提及大鼓,就会想起黑妞白妞那惟妙惟肖的精彩表演。可以说,“山东大鼓”已和泉城的历史联系在一起。


    曾经有过三个名字


    郭学东研究员介绍:“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其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为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铜)片,边敲边唱。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


    “山东大鼓”长期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何老凤、范其凤等。自清末郭大妮、黑妞、白妞等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有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以及谢、李、赵、孙“四大玉”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扬名。流行地区跨越山东城乡,南至徐州、南京、上海,西至开封、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天津、北京、东北各地,盛极一时,至20世纪30年代逐渐衰落。艺术流派有“南口”梨花调,即范其凤、王小玉、“四大玉”一派,流传广,影响大;而何老风的师弟李老凤,在老北口基础上吸收梨花调的长处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解放初期,当时流传下来的山东大鼓书目极其丰富,中篇书有《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红风传》、《金钱记》、《大送嫁》等。段儿书以取材《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小说为主,间有反映民间生活、道德伦理的段儿,总共不下200余段。


    问及白妞,郭学东说,白妞是郓城的王小玉的艺名,早在进入济南之前她就已出了名儿。来到济南后,她与其妹黑妞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演出,名噪一时。其实在此之前,唱犁铧大鼓的艺人中已有许多名角,但是白妞、黑妞姐俩把梨花大鼓这门艺术推到了高峰。


    一代又一代的“白妞”们


   白妞、黑妞以后,相继出现了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董连枝,白菜心杜婉君,响三省郭彩云,大抓髻傅金华、徐翠兰、徐翠红,谢、李、赵、孙“四大玉”等名家。同时,“犁铧大鼓”逐渐更名为“山东大鼓”,它的演出范围也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筱艳芳等还在上海灌制了“山东大鼓”的唱片,发行大江南北,使其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曲种。其中尤其著名的是“四大玉”中的谢大玉,她的父亲当年曾为王小玉弹弦,号称“神手谢老化”。谢大玉自小跟随父亲学艺,深得王小玉的遗风。她13岁时在岱庙演唱一炮打响,从而得名“十三红”,青年时在北京天桥曾与“鼓界大王”刘宝全对擂两月余,人气不减,从此名声大噪。


    据当年曾为谢大玉伴奏过的王振波老先生回忆,谢大玉晚年为振兴“山东大鼓”做出了有益贡献。1961年,谢大玉曾在大明湖畔的“明湖居”为群众演出,而王振波为谢大玉伴奏三弦。“当时,谢老师年已花甲,我才16岁,一老一少相映成趣,很受听众欢迎”,王老先生介绍说。


    王老先生回忆,后来谢大玉还陆续收了几个徒弟,其中左玉华、田仲俊、李鹤珍和魏素英等较知名,她们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但随着时代发展,曲艺渐渐没落,她们有的转行,有的离开济南,大都已不再从事“山东大鼓”的表演,而“文革”开始后“山东大鼓”就渐渐失传了。


    失传30年后重见天日


    2002年10月,记者在大观曲艺厅曾有幸聆听了济南市曲艺团青年演员刘娟、赵倩演唱的山东大鼓《战马超》,据说这是自“文革”开始后30多年来山东大鼓首次跟观众见面。只见舞台上的刘娟和赵倩身前各放一个带着长支架的鼓,两人右手各拿一支鼓槌,左手拿着就像是说山东快书用的那种金属铜板,边敲边唱。只听两位演员用地道的山东话演唱,听起来觉得格外朴实、亲切,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而记者也从此开始关注这个重新挖掘整理的节目的。


    谈起恢复“山东大鼓”的初衷,时任济南市曲艺团团长的姜桂成说得实在:“当时就是想多带几个演员去香港演出。2002年8月,我们团应香港特区政府的邀请赴港为庆祝香港回归,参加‘中国戏曲曲艺节’的系列演出活动。当时就想到了挖掘最具山东地方特色、但已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 刘娟回忆说:“刚开始让俺俩学习‘山东大鼓’时,心里真是一点谱也没有。‘山东大鼓’毕竟失传太久了,俺俩也没听过,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唱。我们先去找了过去曾唱过山东大鼓的王玉花老师,又从省艺术研究所找到了过去谢大玉演唱的录音磁带和谱子、唱词,就跟着录音一遍遍地记词跟着学唱,然后让王老师指点。”


    如今,已经阔别舞台30余载的“山东大鼓”终于得以重见天日。虽然青年演员刘娟和赵倩只是初步继承了“山东大鼓”的三个小段,但是总算使人们对这个曾经名噪一时、颇具山东曲艺代表性的地方曲种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 (记者 张彤)

编辑: 侯海花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