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张颐武先生爆出惊人之语,“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此言一出,立即激起轩然大波。不少人认为张颐武观点偏颇,在他们眼里,作为当红影视明星的章子怡缺乏文化底蕴,无法代表中国文化,而且从价值意义上说也与孔子这位在历史上曾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文化先贤没有可比性。 乍看之下,人们对张颐武的不满有着充足的理由。设想一下,在德国,如果有人把顶级名模克劳迪娅与歌德相提并论,肯定也会引起非议。然而,我们这儿要问的是,尽管孔子是中国在世界上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孔子是否真的能代表中国文化? 儒学的热诚拥趸者自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这样。但对中国文化史稍有了解的话,便不难发现,这只是历史上独尊儒术的后果。在先秦中国文明的轴心时期,儒家只是众多思想学派中的一员,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它们互相争鸣辩驳,造就出一个激扬震荡的多元思想空间。其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经过多少世纪的文化冲撞与融合,孵化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禅学。自然,由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汉代以后长期处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它对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起了重大作用,但老庄的道家学说影响同样不容小觑。它和儒家一起渗透到中国人的心灵中,构成“儒道互补”的特征。它在西方思想的影响可说超过了儒家,数百年来,《老子》一书单德文译本就有七十余种之多。而兵家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近现代西方的许多军事将领对《孙子》一书也是研读再三,情有独钟。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可谓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符号,但决不是全部,更不是惟一的符号。孔子决不能等同于中国文化,不能通吃中国文化,后者的内涵远比孔子要丰富驳杂。 张颐武这番言论激起的风波,与其说是学理上的论争,不如说是思想观念上的冲撞。近年来,在文化民族主义声浪渐高之际,新儒家的影响也日趋增强。面对现代性进程遭遇到的价值缺失和焦虑,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传统的儒家,想从中重新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人们尊敬孔子,是因为他们相信在他的亡灵面前能找到温馨的家园之感,能将传统价值发扬光大。我们要追问的是,在孔子那里,真能找到当代中国人心灵的家园吗? 回答是不能。显赫一时的孔子的儒家学说在近代并没有保佑国人逃脱西方的入侵,并没有辅佐国人锻造出一个新生的文明。虽然它含有不少有价值的元素,但光靠它根本无法应付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自然,中国人新型的文明不可能单靠移植外来思潮来塑造,它需要与传统建立起富有生机的对话关系,但这并不仅仅局限于孔子。而中国历史上众多的思想学说则提供了一个在孔子之外的丰富的精神图谱,可供人们借鉴,以汲取新的精神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