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1991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上山东"战略以来,海洋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山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倍受瞩目。近日,记者赴济南专程采访了山东省副省长陈延明同志。
记者:山东省是最早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近几年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山东省的海洋产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陈延明副省长:我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100多公里,海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九曲黄河由此入海,渔业资源丰富,海运交通发达,石油矿产资源储量大,是中国渔业、盐业和海洋化工的重要基地,海洋科研力量雄厚,发展海洋经济条件优越。
我省海洋经济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地就大兴"渔盐之利",号称"海王之国"。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就是越国大夫范蠡在如今山东省的菏泽写成的。建国后,我省海洋与水产业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同志多次到山东沿海视察,并希望山东很好地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可以利用的海域都利用起来,促进海洋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199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顺应世界开发海洋大潮,立足海洋资源、区位和科技三大优势,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一起作为振兴山东经济的两大跨世纪工程。实施"海上山东"建设10年来,全省海洋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到2001年,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以上,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海洋渔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海洋工业规模效益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盐及盐化工、海洋医药、海洋矿产、海洋石油、海洋机械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港口建设、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服务业发展迅速;海洋科技整体实力大为增强,海洋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5%;海洋综合管理起步上路,海洋意识普遍增强;通过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山东沿海出现了一大批经济增长快、外向度高、富有活力的开放型海洋经济强市、强县,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记者:海洋经济是山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省委、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陈延明副省长: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政策措施。早在"海上山东"建设战略提出初始,山东省即以海洋渔业开发为突破口,制定了开发海岛、浅海、滩涂的政策措施,随着"海上山东"建设的不断深入,有关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路更加明确,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为切实加强对海洋开发的组织协调管理,强化海洋行政管理,在1996年、2000年两次机构改革中,省里加强了海洋综合管理机构,组建了省海洋与水产厅,后改为省海洋与渔业厅,市、县海洋主管部门及海洋监察执法机构相继成立。1998年省委、省政府召开"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成立了"海上山东"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海上山东"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滨海旅游四大建设工程,成立了海洋工程研究院,出台了《进一步加快"海上山东"建设的决定》,确定了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推进海洋经济产业化,加大海洋法制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科技兴海,广辟融资渠道,加大海洋投入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领导、组织、政策等方面为"海上山东"建设提供了保障和条件。根据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战略要求,青岛的海洋科技产业城、威海"海洋经济现代化"、烟台"以海兴市"、潍坊"耕海牧贝"、日照"亚欧大陆桥头堡"以及东营、滨州"上粮下渔"综合开发等工程在沿海地区相继实施,形成了竞相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局面。
记者:山东省海洋产业目前形成什么样的格局?涉海产业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如何协调发展?今后,山东省将重点扶持哪些涉海产业,以促进涉海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陈延明副省长:近年来,特别是全省建设"海上山东"工作会议以来,我省海洋产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海洋渔业快速膨胀,在"海上山东"建设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渔业产业化、设施渔业、工厂化养殖、创汇渔业等多方面处于全国前列。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686万吨,产值790亿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3.5倍和5.8倍,对外贸易总额21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14亿美元,10年增长了8倍多,渔业创汇已占全省大农业创汇的32%以上,连续多年保持全国同行业首位。海洋农牧化、临海工业、海上大通道和滨海旅游建设四大工程稳步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初步形成。海洋立法不断取得新突破,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强化,海洋可持续发展形成共识。这对我们自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以及沿海兄弟省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省渔业、制盐业、交通运输业三大海洋传统产业产值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60%,海洋第一产业比例明显过高,第二、三产业相对落后,海洋开发还处在以渔业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机制,海洋科技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海洋开发的层次还比较低,产业技术水平不高,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海洋精细化工、海洋医药等新兴产业比较弱小。下一步,我们将把着力点放在海洋各产业间的整合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膨胀主导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大洋性渔业、设施渔业、海洋油气、海洋医药、海洋精细化工、滨海旅游、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记者:21是海洋世纪,海洋将在未来山东经济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具体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陈延明副省长:我省人多地少,进入新的世纪,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作为一个海洋大省,要取得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海上山东"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山东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海洋。因此,立足于现有基础,面向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海上山东"开发建设的总任务是:加快海洋经济两个转变的步伐,建立健全科学、规范、高效的海洋开发管理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外向带动,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的布局和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海、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突出外经外贸、高新技术和民营经济三大亮点,建立起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力争海洋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此实行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到2005年全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15%,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第二步,到2010年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二、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培植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基本实现由以传统产业为主向新兴产业为主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全省海洋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大,海洋经济现代化达到同期发达国家水平。沿海地区建成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蓝色产业聚集带。
记者: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许多涉海产业将直接面对全球经济竞争,山东省政府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全省海洋经济的全面发展?
陈延明副省长:我国加入WTO,对海洋产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加快发展,是新一届政府研究的重大课题。目前,我省正积极筹备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研究新的海洋开发计划,并将建立健全七个方面的政策体系。一是增强海洋国土观念和意识,广泛普及海洋科学知识,宣传海洋法律法规,增强群众关注海洋、保护海洋的自觉性,形成全民参与海洋开发的社会大环境。二是强化"海上山东"建设的宏观管理,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善管理方式和方法,形成海洋开发的整体合力,协调地区间、行业间海洋开发的相互关系。三是加大海洋开发的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洋渔业等优势行业,扶持培植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成为"海上山东"建设的龙头,参加国际竞争,带动全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四是扩大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加快政府工作提速,提高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海洋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搞好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更大规模地引进国外资金,引导外商发展滩涂开发、滨海旅游、海洋产业创汇和高新技术产业。五是优化整合海洋科技优势。推进体制创新,形成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机制,鼓励人才科技创新,增加海洋产业科技含量。六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海,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快地方海洋法规体系建设,将海洋资源、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七是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和开发服务体系。加大海洋污染整治力度,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划定和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科学试验区。完善海洋观测网络,建立海洋防灾、减灾指挥中心,构筑海洋信息平台,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
中国海洋报记者 肖莉 特约记者 高贤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