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山东>省情概况>自然地理
站内搜索:
“五十年发展看山东”——农业篇
2003-08-19 00:00:00 作者: SRC-70

 

经过50年的改革发展,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整个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农村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形成。

  农村改革在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和构筑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增强。一是广大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权,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可以按照市场需求,自主安排生产,配置资源,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与优化组合主要依靠机制的作用来实现。三是农村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初步形成网络,生产要素市场有了很大发展。到1997年,全省农村集贸市场达到7357处,年交易额851.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倍和70.3倍。四是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得到加强。山东省对农业的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由1979年的4.71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49.4亿元,年均递增13.2%。自1992年以来,山东省已建立总规模20亿斤的地方粮食储备,1997年全省粮食风险基金达到4.97亿元。以批发市场为基础、以政府适时调节为主要手段的粮食市场平衡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建国以来,全省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农用工业建设,大幅度增加农机、化肥、农药等投入,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1998年全省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达4780千公顷,比1949年增长了18.3倍,农村用电量168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了10倍,农业机械总动力5228千瓦,比1978年增长3.8倍,机播地面积5600.7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46.6%,机耕面积达3853.6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1.37倍,化肥施用量406.5万吨,比1978年增长4.2倍。现代农业物质技术投入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效率。全省的农业增加值、花生、蔬菜、果品、水产品多年来处于全国首位。1998年农业劳均生产粮食1755公斤,比1978年增长73.1%,油料135公斤,增长2.25倍,劳均肉类产量281公斤,增长9.5倍。土地产出率提高,平均每耕亩种植业产值由1978年的76.5元,提高到1998年的1092.5元,平均每播亩粮食产量349.6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倍,油料260.5公斤,增长1.2倍。1979—199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8.1%,比1950—1978年的3.9%高4.2个百分点。 

(三)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建国初期,农业生产结构极不合理。


  1949年粮食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高达90%,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9.7%。“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致使全省农村产业结构形成了以粮为主、以农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197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2%,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2.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把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贯彻实施“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基本上是农业,农业基本上是种植业,种植业基本上是粮食的状况,出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及各业内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98年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54%下降到23.4%,非农产业所占比重由46%提高到76.7%。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也得到优化,农、林、牧、渔结构之比由1978年的82.9:1.8:3.4,1998年调整到50:2.3:33.3:14.4。种植业内部,按照“稳一块、保一块”的方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82%降到73%,油料由5%提高到7.7%,蔬菜由2.9%提高到14.1%。 

(四)科教兴农取得巨大进展,农业科研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20年间,全省共取得农业科研成果60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140多项,省部级奖励的1600多项。仅“八五”以来,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取得的经济效益突破1亿元以上的有30多项。近10年间,全省选育各种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300多个,从国外引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30多项,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年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累计增加效益100多亿元;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全省建起了1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脱毒快繁、工厂化育苗等高新技术的推广取得重大进展。农业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全省高、中等院校在校生达3万多人。10年来,共培养研究生3500人,本、专科生3.2万多人。1991年以来,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40多万人,其中有17多万人获得了“绿色证书”。农技推广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省基本建立健全了省、市(地)、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网络,有75个县(市)还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很多乡镇建立了科技示范园,不少村建立了“科技大院”。另外,全省共安排部级“丰收技划”项目89项,省级134项,累计实施面积2.6亿亩次,增产粮食600万吨、棉花8万吨、油料23万吨。到1998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0%。 

(五)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受当时所处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极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通过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全省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农业出口创汇能力大幅度提高。1998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9.8亿美元,是1978年的8.6倍,1952年的30.4倍。农业出口创汇成为农业增长的重要力量。1998年农业出口外贸依存度为13.5%,比1978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由原来单一的花生扩大到粮、油、菜、肉、果等多项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00个以上。农业利用外资取得重大突破。1979——1998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902个,合同金额6.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外商直接投资的4.2%和2.3%,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业资金的不足,促进了农业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自1986年以来,累计引进国外农业优良品种300多个,先进农业技术400多项,全省建立了6家粮棉引智示范基地,15家引进国外农业成果示范基地,国外技术成果的引进,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与兴办海外企业取得明显进展。1998年全省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人员2.9万,农业企业35家。 

(六)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998年,全省乡镇企业发展到158.8万处,从业人员1198万人,实现乡镇企业产值8543亿元,乡镇工业产值644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6.8倍、2.7倍、141倍和125.3倍,出口交货值达到586亿元。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地方税金的1/3和出口创汇的1/3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农民人均收入的1/3也是来自乡镇企业。全省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4.8%提高到85%以上。在农村的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80年的12.6%提高到1998年的33%,转移了大批农业劳动力。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一大批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蓬勃发展起来。1997年,山东设市城市达48个,建制镇1373个,小城镇人口2920万人,全省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4.1%。 

(七)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开放20年来,山东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到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4.6元提高到2453元,增长20.4倍。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92元提高到1595.1元,增长16.3倍;其中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由1978年的2元提高到156.3元,增长77.2倍;农民细粮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年人均消费肉类11.07公斤、禽蛋5.99公斤、水产品2.77公斤、蔬菜38.42公斤、水果21.95公斤;95%以上的农户盖了新房,农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积达到23.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13.7平方米;每百户农民平均拥有电视机53.6台,收录机32.5台,洗衣机13.2台,电冰箱13.5台,摩托车25.6辆;97%以上的行政村建起了卫生室(所);农民家庭电话普及率达到9%。全省农村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135个县市区中已有59个基本实现了小康,并开始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八)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全省各地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农村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村规民约逐步完善,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市场经济意识和科技意识明显增强,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逐步提高,农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环境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农村社会秩序进一步稳定,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编辑: wangfujing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