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山东 > 往事·发现

孝妇颜文姜流芳润千古

2010-09-15 09:46: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孝妇颜文姜流芳润千古
颜文姜祠正门
颜文姜坐化处神泉
颜文姜石像
    □ 本报记者 孙晓娜 本报通讯员 魏其宁  张艳芹

    “文姜故里迎佳客,秀水欢歌闹山城”。每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是淄博市博山区著名的风俗活动“文姜庙会”举办的日子,以纪念孝妇颜文姜。在持续一周的时间里,坐落在凤凰山下的颜文姜祠周围总是人山人海,来自十里八村的民众纷纷赶来祭拜这位“颜神奶奶”。

    口口相传的孝妇传说

    孝妇颜文姜的故事在博山世代相传,妇孺皆知。故事版本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她原本为青州府颜家庄人氏,与凤凰山下郭姓人家订有婚约,未婚夫得了重病,颜文姜便被送来“冲喜”,可怜“寅时娶进颜氏女,卯时病死郭家郎”,颜文姜因此成为婆婆眼中的“丧门星”。生性善良的颜文姜可怜公婆老年丧子,小姑年纪尚幼,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却依然留在了婆家,日复一日,“上炕剪子下厨刀”,每天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推碾拉磨,苦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凤凰山前水源奇缺,要喝水得到三十里外的石马村去挑,婆婆特意制作了两只尖底水桶,一路上都不能放下休息。有一天,太白金星云游到此,看到文姜爬山越岭挑水十分艰辛,就动了恻隐之心,他变成一名骑马的老汉,求文姜赐水饮马,文姜连忙答应说:“前面这桶水是给公公婆婆喝的,后面那桶不够干净是我喝的,你就用后面这桶饮马吧。”太白金星为文姜的孝心和善心感动,饮完马后将马鞭送给她,嘱咐道:“把鞭子挂在水瓮里,啥时候用水提一提就有了,但要以瓮满为限,否则就会水涌成灾。”

    婆婆对文姜不再出去提水感到奇怪,趁她出门后来到屋里查看,看到水瓮里挂着一条烂乎乎的马鞭,十分生气,拽出来就扔到地上,顿时,水涌成灾。文姜赶回来看到公婆和小姑淹在水里,她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子,一屁股坐到水瓮口上,阻止了一场大灾。水停后,舍己救人的颜文姜就坐化成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一股甘泉,后人便将这泉称做灵泉,流淌的泉水成了“孝妇河”。

    孝妇受封获“官方认可”

    传说颜文姜是周朝后期齐国人,现存最早的文史资料见于晋代(公元266年)郭缘生《续述征记》一书,书中记载“ 梁邹城西有笼水,云齐孝妇诚感神明,涌泉发于室内,潜以绢笼覆之,由是无负汲之劳。家人疑之,时其出,而搜其室,试发此笼,泉遂喷,涌流漂居宇,故名笼水。”

    笼水即为今天的孝妇河,考察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博山名为颜神,金代名为颜神店,元代又名颜神镇,明代因之,到了清朝雍正十二年始为博山县治。自晋代以来历代地方志出现过不少类似的记载,如南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宋朝的《太平环宇记》等,均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故事,并且不断赋予神话色彩。

    颜文姜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后,后人建起了颜文姜祠。《齐乘》记载:“齐孝妇颜文姜祠后周建,唐天宝元年更建。”关于颜文姜祠也有一段神话传说,明万历四十二年,颜神镇捕盗通判范一儒在《重修顺德祠》中说:“……已唐天宝征辽,兵经笼水,神以七箸饷军。今城南营栏,尚其故处。后复助阴兵成功,天子特命汾阳郭公创建祠庙……”

    到了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颜文姜更被附会成颜渊的后代,于是引起了皇室的注意。熙宁八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并“赐灵泉庙为额”,模勒于石的“敕女石碣”和“牒文石碣”现仍嵌于颜文姜祠大殿内东墙上。受封之后,颜文姜祠成为孝德思想的代表,历代都有文人和官员来拜谒,留下许多诗词。

    到了元代,颜文姜又被封为“卫国夫人”,颜文姜祠的香火盛况达到一个高峰。元惠帝时期奉议大夫般阳路总管潘继祖在1366年写的《咏颜文姜祠并序》中描述这种盛况说:“ 懿德丰碑载,神功奕世钦。山围堂庑丽,泉涌殿基深。祠祭方千里,香缗曰几金。”

    此后,明、清乃至民国,颜文姜祠得到不同程度的修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多次拨款整修。2004年,博山区投资 300多万元进行扩建并在颜文姜祠后面的山坡上建了“孝园”,其中二十四孝故事蜡像陈列馆、历代文化名人碑刻长廊和钟楼等设施都成为博山区推崇孝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融入到民俗中的孝文化

    颜文姜所代表的孝德美行,不仅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也为民众所喜爱。博山人民对颜文姜的喜爱和尊敬远远不是一座祠庙能够满足的,除了官方所建颜文姜祠,博山人民还给她建了四处“行宫”,都在古池名泉畔:石马镇桥东村汲水泉、北博山镇盆泉、源泉镇泉河头村上龙湾、池上镇东池村八卦池。

    颜文姜把“孝”的种子撒在博山,并且在人们心中扎根,纪念她的民俗活动很多。传说中,颜文姜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要“走娘家”,五月二十六日,民众云集颜文姜祠,给她“送衣服、鞋和香火钱”,让她打扮一新体面地“走娘家”。到了走娘家这天,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抬着花轿,打着万民伞,提着大红灯笼,燃着鞭炮,扭着秧歌,从晚上八点开始先后到颜文姜祠来请她到本村“歇伏”。把颜文姜“请回去”后,各村都有专门供奉的地方,老太太轮流“值班”,几乎家家都要去朝拜一番。一个月后,再把颜文姜“送回去”。

    农历七月初三是颜文姜的生日,方圆数百里的群众都会赶来祝贺,久而久之形成四天庙会,香客蜂拥而至。庙会期间,从八陡镇到神头村,沿途二十余里公路两边都摆上了香案供品,颜文姜祠外更是人头攒动,很多香客晚上不回家,就在祠外席地而眠。“白打春暄社,红妆暗卜钱”,“灯火祠夜堂,依然问寝年”,清代安致远《谒灵泉颜文姜祠》中对此盛事如此形容。

    文人名人与颜文姜祠

    颜文姜祠大殿外的柱子上刻着一副楹联:“配江河揭日月至诚如神,惊天地感社稷莫大于孝。”这是清初诗人赵执信的手笔,这位孝妇河畔的才子17岁中乡试第二名,18岁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23 岁任山西乡试正考官,35 岁升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因被小人弹劾,赵执信被罢官回归故里。

    赵执信的堂兄对颜文姜祠修葺后,请赵执信撰写碑文,于是便有了洋洋洒洒的《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颜孝妇之德,动天地,变山川,享封祀,名乡社,而不能自庇其墓。耕犁及之,浸患渐灭,是鬼神之力所穷,而待诸人者也…… ”该石碑二尺见方,14行,共175字,现存于灵泉庙大殿之南墙侧。

    在颜文姜祠所保存的石刻中,一代帝师孙廷铨是最为乡民所熟知的,提起这名顺治时代的“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内秘书院大学士”,乡间普遍以“国老”称之。在官场激流勇退后,孙廷铨回到家乡颜神镇。六十大寿那年,他捐出自家灵泉庙右面的“房舍一区”以及神头社刘家峪的“石田二十亩”,并作了《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目前,这石碣嵌于颜文姜祠正殿内西墙上。

    清初“诗坛盟主”王渔洋也与颜文姜祠有着不解之缘。王渔洋祖居桓台新城,距离颜神镇仅百里之遥,且与颜神乡贤孙廷铨、赵执信两家都有姻亲关系,免不了礼尚往来、诗文作和。王渔洋对孝妇泉评价极高,他在《山东泉水》中说:“谢在杭品评所见之水,首济南趵突泉,次以益都孝妇泉,在颜神镇。”

    颜文姜祠保存完好的古代碑刻甚多,除孙廷铨、赵执信所作之外,还有北宋《牒文石碣》、《敕女石碣》,不过大殿后墙上的《风雨竹》石刻堪称其中佼佼者。这幅石刻有诗有跋,是清道光六年博山知县杨春喈的夫人吴静君所画并题诗,杨春喈题跋亦刻于上。浙江举人杨春喈在京候缺三年不得,贫困潦倒之际,靠夫人的一幅画走了后门,补任博山知县。到任后博山大旱,秋粮无收,第二年春雨又未下,他无奈之下听从部下建议,到颜文姜祠祈雨,没想到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雨。 为感谢“ 颜神” ,就有了这幅“ 风雨竹诗画碑”。
王琳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