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李建忠 王朋
4月18日,记者驱车行走在寿光羊青路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福元有机蔬菜基地、乐义高端农业园区……一个个高端农业项目映入眼帘。市农业局生产科科长康晓颖介绍,两年前,这里还是成方连片的大田菜园,如今已被这些现代化高端农业项目所取代,入园项目达到了25个。
年初,寿光提出着眼农业的战略性提升,加快现代农业向绿色优质农业、种苗农业、园区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转型,实现农业高端跨越,保持持续领先优势。其中,为加快向园区农业转型,该市决定加快发展羊青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吸引龙头农企入住,增强辐射带动;同时,依托传统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和整合,建设标准化生产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实现农民增收。
在羊青路现代农业产业园5号温室内,工作人员最为真实的感受是轻松自如,一个人可以轻松实现对16000多平方米的蔬菜进行管理,而这都是得益于先进的蔬菜水肥一体化技术设施。工作人员张绍刚介绍,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35%-50%,同时能节肥30%-40%,增产20%以上。
出了5号温室北行,一座淡蓝色的温室映入眼帘。这是国内第一家具有世界先进农业科技水平的“荷兰模式”智能温室。大棚内的控制终端上的按钮令人眼花缭乱,培养槽上附着像海绵一样的东西,上面插满了“输液管”。“这是农业专用的岩棉,全部是从荷兰进口的。”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金国良说,岩棉是在近2000摄氏度高温下将石头液化抽丝制作成的,拿它来做基质,不用担心土壤中的病虫害,还能有效解决水、气共存问题。记者发现,西红柿就生长在这像“海绵”一样的培养槽上,已经结出了果实。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温大棚种植区,葡萄树、桃树、杏树早已郁郁葱葱,棚内依稀可见移动信息控制终端和传感器。“控制终端可以与种植户手机直接连接,在手机上可以查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情况,并可以随时调整控制达到作物最适宜的环境。”负责大棚建设项目的唐光奎告诉记者。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1年,孙家集街道通过土地流转和整理,规划建设了万亩现代农业生态园园区,千亩有机蔬菜种植区,吸引了乐义、宏泽、齐民、伟力四个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入驻。“种植区内大棚采用黄瓜和苦瓜套种模式,充分利用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一个大棚年产有机蔬菜3万斤,除去大棚租金,收入能达到8万元。”宏泽有机蔬菜项目负责人孙元昌介绍,园区标准化大棚还没建完,就被附近村民抢赁一空,种植区实行“公司+基地+农户”运行模式,能够解决个体大棚蔬菜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市场销售等问题,通过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周边10多个村、3000余户农民受益,使农民年增收1000多万元。
农业的园区化之路,在寿光的很多农村也探索开来。在文家街道桑家庄村,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整齐排列的标准化新式蔬菜大棚。“这里是我们本村自建的千亩农业示范园区,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对全村土地进行流转调整,统一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桑圣’商标,走蔬菜品牌化之路,让大家伙抱团发展。”桑家庄村负责人桑庆德说,“我们村现在生产的礼品套菜直供城市大型超市,日均供应1000公斤以上,蔬菜品质上去了,价格也上去了。”
目前,寿光市已经建起300亩以上的蔬菜园区103处。园区化的“盛行”,也推动了生物菌肥培肥地力、沼气池建设、水肥一体化等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寿光生物菌肥培肥地力达2万亩,新建蔬菜大棚沼气池15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