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国内 | 国际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生活日报 -> 生活济南新闻 

 

“哈佛博士”五大疑点

2002-07-01 05:46:12 

  疑点一:
  简历竟会
  如此简单? 
  在陈琳和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提供的“陈琳博士简介”中,只是简单地写着“陈琳,男,原籍中国福建。199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为从该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唯一华人,专业方向为经济金融管理。此外,陈还拥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科技大学的物理硕士学位。”那么,陈琳的家乡到底在哪儿?他的小学、中学是在哪里上的?在国内的什么学校上的大学?
  在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召开的“百万年薪聘请哈佛博士”新闻发布会上,该院散发的一篇名为《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专家——陈琳博士》的文章中(作者秦雅 赵雯)写到,1980年《光明日报》就报道了当时还在武汉大学读本科二年级的陈琳,称陈琳三个月就读完了大学物理系本科的全部课程。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陈琳的本科教育应该是在武汉大学完成的。但在中国青年报《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的质疑文章见报后,陈琳多次接受记者采访,却闭口不谈他的家乡和小学、中学的经历,也没有提供出他在武汉大学就读时的证明人。
  文章中还提到,陈琳曾经在1987年春天在北京一所大学任教,这所大学是哪一所却只字未提。此外,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他表示在1982年至1984年之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部(北京),专业是天体物理,但当记者询问他在读研究生时的导师是谁时,他借口导师可能已经去世了为由,拒绝提供导师的名字,并且立即把话题转移到别的地方,那么,他又在回避什么呢?
  疑点二:
  朋友同学在哪里?
  就在陈琳“哈佛博士”身份遭质疑一事被全国各家媒体曝光后,陈琳好像一直是一个人在“孤军作战”。据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孙承武院长介绍,从他来济南就任学院常务副院长时起,就没有听他提过学术上的同行,更没有见过他的亲朋好友。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的学术名人”,在他受到媒体质疑的时候难道就没有一个朋友站出来替他说话?他的同学、同事都在哪里呢?同时,作为出过两本学术专著、频繁在著名高校做报告的知名学者,同行们至少应该对他的名字很熟悉吧?很难想象,在这件差不多“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件爆发后,在国内外多家媒体的“轰”炸下,他的亲朋好友、同窗同事们会毫不知情。
  疑点三:
  哈佛博士
  不需证明吗? 
  6月28日,陈琳召集了驻济的几家媒体召开发布会,他一再表示,他如今的感觉是啼笑皆非。他表示,作为哈佛博士是不需要证书证明的,他的学术水平和名气就是证据,对他的这种质疑是一种无礼。他还说,在美国求职是不需要看学位证书的,因为美国也有假文凭,看证书没什么用处,还得打电话、发邮件求证,所以一般不看证书原件,更不用说复印件了。雇主可以打电话或上网核实。
  据他介绍,以前他经常在国内各名牌高校做学术报告,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大连理工等学校,从没有人要求看他的学位证明。那么,怎么证明这些学校请他做过报告?这些学校是通过什么渠道请的他呢?再者,能做学术报告就能证明他是哈佛博士?
  疑点四:
  复印件
  能证明什么? 
  据陈琳讲,他的学位证明留在美国的寓所,他又是单身,所以无法把原件寄过来。而这个时间哈佛大学又在放假,所以也无法从哈佛的学位办开证明。但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模糊的传真件,据他介绍这是哈佛大学1991年印发的宣传手册,当时在肯尼迪管理学院就他一个读博的中国学生,所以学院特意对他做了介绍,其中第七页有他的照片,还有他说的一段话。由于是传真件,照片只能看到轮廓,与陈琳有些相像。他表示这就是证明他身份的最有力证据了。复印件上显示的来电电话是北京,但陈琳曾告诉记者该宣传册放在上海某地。当记者询问传真来自何处时,陈琳却说别管从哪里发来的。
  随后,陈琳又收到一份传真件,据陈琳讲是他的学位证明,他说这份证明是他应聘到新加坡某大学时,新加坡驻美国大使馆出具的复印件证明,上面有新加坡驻美国大使馆的印章。他对记者说,这份用拉丁文打印的学位证明上有哈佛大学校长、文理学院院长以及学校学位委员会负责人的签名。但令记者疑惑的是,毕业于肯尼迪管理学院的他,怎么会由文理学院院长签名?再者,他不是说证书复印件更不可信吗,为什么自己又拿复印件来证明?从媒体质疑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天了,他为何只是提供一些外围的材料而从来不直截了当地提供出核心证据——经过国家教育部认证的学位证书或者哈佛大学出具的校方证明?
  疑点五:
  没想过
  回国找工作?.
  陈琳在解释为何没有随身携带学位证明时,曾经对记者说是他并没有想在国内找工作,只是回国作调查,碰巧外事翻译学院要找副院长,他就来了。
  但记者在2001年4月29日中国新闻网发的一篇名为《哈佛博士陈琳:我想回国当大学校长》的新闻中,看到上面有陈琳的访谈说他“一直有回国工作的打算”,七八年前从哈佛毕业时,就打算回国服务,只是由于当时与中国国内方面的联系没有结果,而未能如愿。
  既然早就想回国服务,又怎么会“没有想在国内找工作”?既然国家有规定“凡是在国外学术机构获得学位的中国留学人员,必须得到中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官方认可,否则其学位不予承认”,为什么陈琳不去做认证?他到底是没有带学位证书还是没有学位证书?是不知道去做学位认证还是不愿意去做?这不能不让记者感到疑惑。
   本报记者 朱德泉 蒋波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感受海尔“流程再造”

-

每周救助一户特困家庭

-

“三农”问题政策解读

-

鲁中新闻丝路文化之旅

-

大众网 总编在线

-

第五届国际果蔬博览会

-

魅力济南 大众网报道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