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新闻 > 特色套餐 > 浮世绘

赖宁雕像被弃偏僻山村 无人接收引发争议

2011-08-15 06:42:00     作者:    来源: 广州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赖宁 雕像 感动中国人物 无人 英雄少年 孙云晓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杨家峪 革命烈士 寻人
[提要]   赖宁雕像自上世纪90年代落户山西太原东仓巷后,就成为这里一道人文风景,20年来,和附近居民朝夕相处。今年5月,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赖宁雕像资料图片

  2009年9月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本报讯 赖宁雕像自上世纪90年代落户山西太原东仓巷后,就成为这里一道人文风景,20年来,和附近居民朝夕相处。今年5月,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许多学校拒绝雕像

  雕像到底去哪儿了?东仓巷部分热心居民开始四处寻找雕像下落,还把帖子发到网上。随后当地媒体也加入“寻人”队伍。

  当地记者在询问鼓楼街道办事处时,该办事处的苏主任承认,雕像是街道办事处移走的。在对东仓巷的整治中,第二干休所重新修建了大门,街道办事处考虑到附近环境发生了变化,决定另找个地方安放雕像。

  “由于道路狭窄,车辆经过时,经常出现与雕像磕碰现象,同时雕像所在地特别脏特别乱,周围全是灰尘和垃圾,所以街道办将雕像暂时移走。”太原市杏花岭区宣传干部彭姝萍告诉记者。

  “赖宁雕像移走前,我们就一直在找更适合的归宿,联系了很多公园和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找不到愿意接收赖宁雕像的场所。”鼓楼街道办苏主任说,“没有办法,最后只能将雕像拉到一个朋友家的院子里存放。”

  目前被移走的赖宁雕像暂时寄放在杨家峪街道东沟村,较偏僻。

  记者采访了最早采访赖宁英雄事件的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

  对于赖宁雕像被移走一事,孙云晓认为地方的举措过于简单粗暴。

  (成都晚报)

  “英雄少年”赖宁

  赖宁,1974年生,四川石棉县人。1988年3月13日为扑灭县城附近山火,不幸遇难。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少先队员向赖宁学习,掀起热潮。同年11月,赖宁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关于要不要引导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成为争论的话题,对于学习赖宁也出现了不同声音。

  2004年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实施。此后,北京、南京等地,一些学校从墙上摘下少年赖宁画像。

  2009年,赖宁获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重新认识赖宁

  记者:现在网上有一些关于赖宁的细节,说他是“官二代”?

  孙云晓:他确实出生在干部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水电局的一个领导,级别很低。

  记者:现在也有人怀疑赖宁事迹的真实性?

  孙云晓:首先我强调,赖宁的故事是真的,不是编出来的。

  记者:当年全国都在学习和讨论赖宁精神。如今,人们甚至把竖立了20年的雕像撤走。您如何看待这两个时代的对比?

  孙云晓:说明时代在变迁,中国正在形成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具体到赖宁的事迹,我认为现在一些人更喜欢“去神圣化”,尝试“解构崇高”,对于崇高的东西都怀疑、都不去相信,最后去怀疑一切。

  记者:您希望现在的青年如何去学习赖宁呢?

  孙云晓:我会告诉每一个孩子,不去学习上山救火,要学习赖宁的远大志向,用于探索。我个人觉得,赖宁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恰恰也是很多当代青年所缺乏的。因此,我们今天仍然应该重新去认识和学习赖宁,而不是去简单地否认。

王晓亮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