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特色新闻 > 特色套餐 > 小参考

世界最难修宜万铁路自主攻坚 硬座票价不超百元

2010-12-21 06:51:00    作者:   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不是建在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要大规模地钻山打洞、穿越峡谷,宜万铁路的建设难度,堪称世界级别。仅铁路桥,就跨越深谷沟壑、高岸陡坡,最高一座标高140米,相当于46层楼高。

俯瞰宜万铁路

  处处是溶洞、沟壑、陡坡,

  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如何穿越千难万险?

  设计者揭开宜万铁路穿山之谜

  不是建在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要大规模地钻山打洞、穿越峡谷,宜万铁路的建设难度,堪称世界级别。仅铁路桥,就跨越深谷沟壑、高岸陡坡,最高一座标高140米,相当于46层楼高。

  昨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三位全程参与宜万铁路设计、建造的专家——总体设计负责人胡子平、隧道专家苗德海、地质专家刘坡拉,联合接受武汉媒体采访,揭开这座世界上最难修的铁路的“穿山之谜”。

  难度世界罕见

  全靠中国人自己攻克

  这是一条比青藏铁路还难修的铁路。谦虚地说,它是“目前国内已建和在建铁路中最困难的山区铁路”,而事实上,它的难度在世界上都相当罕见,全靠中国人自己的技术攻克。

  总设计师胡子平说,宜万铁路经过的鄂西渝东山区,山高坡陡沟多,70%都是喀斯特地貌,俗称灰岩地区,这是非常不利于工程建设的地形,如地面崎岖不平,就需要架设很多桥梁,钻挖很多隧道;地下又存在暗河、通道,桩基必须加倍地稳固牢靠以防塌陷;还有岩溶水、滑坡、瓦斯的威胁,岩石风化后会掉落,处理不好都是危险。

  宜万铁路长377公里,74%的所到之处都是这种高危高难地质,全线建有隧道159个、桥梁253个,其中34个是高风险的岩溶隧道,桥隧总长约278公里,全世界没有第二例。

  沿长江没法带动经济

  最终选择最难走的山路

  宜万铁路早前有一个“走江边”的方案,即绕开崇山峻岭,从宜昌沿着长江或清江入川,比现在的线路还短一半多。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最难走的路——经恩施越岭进入万州?

  胡子平说,这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个是经济层面的,如果沿着长江北岸走,这条铁路对沿线的地方经济就起不到太大的带动作用,因为那里没有什么人口和经济据点。二是为了环保,为了水土保持,长江是母亲之河,里面生活着许多珍稀鱼类,如果在江边大兴土木修铁路,产生的废物、震动和噪音会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保境,“打扰”水生物,所以最终放弃走平路,而选择走最崎岖的山路。

  危险不可预知

  预报系统保护工人安全

  与另一条难修的铁路——青藏铁路相比,宜万铁路“难在暗处”。

  铁四院副总工程师、隧道专家苗德海说:“修青藏铁路难在海拔高,高原缺氧,对建设者是生理上的挑战,这种困难是可以预知的,对手在明处。而修宜万铁路面对的很多风险,完全无法预知,你只知道会有滑坡、瓦斯爆炸等破坏力极强的危险,却不知道危险会以什么面貌、什么时间到来。”

  宜万铁路设计组创新运用了地质危害超前预测预报系统,将传感设备、光电报警、视频监控、逃生装置结合起来,让它探路,保护工人的安全。建大支坪隧道时,隧道的岩溶水突然“发大水”,传感器灵敏地感知到这一险情,发出报警信号,让工人们及时逃了生。

  26根立柱

  撑起足球场大的溶洞

  地质如此复杂,通车后会不会有地方渗水或滑坡?这些最熟知宜万铁路的专家们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坐!我们前期的建设,完全可以保障后期的运行安全!”

  从第一步做地质勘探开始,就“上天入地”,天上照、地面测、地下探,丝丝入扣。地质专家刘坡拉说,修宜万铁路动用了航拍,大范围扫描铁路沿线地形地貌,根据卫星图片判断哪里有洞口,哪里有河流;6个小组踏遍可能对工程产生影响的区域和山岭,排查风险;还给山体“做CT”,打个洞,将CT仪器伸下去,像给人体检一样扫描地底下的情况。

  龙鳞宫隧道原本是一个足球场一般大的溶洞,布满溶岩。在这里,建设者架设了26根直径1米多、高20多米的钢筋混凝土立柱,为施工和火车运营撑起安全;隧道做的是双层框架,上层顶住溶洞顶板,下层跑火车,路基打的是钢管桩,从上到下,铁轨两边,步步为营。

  修宜万铁路遇溶洞无数,情况各异,处理方式也不同。苗德海感叹:对别的工程来讲,复杂地质可能只是局部存在,宜万铁路却是处处要攻坚。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