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您的位置: 大众网首页 -> 首页内容 -> 大众访谈 

 

李胜素:京剧必须走革新之路

来源:   2004-07-15


   日前,中国京剧二团在临清市上演了传统大戏《凤还巢》,记者采访了该剧的女主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胜素。
 


  □ 本报记者 宋庆祥 本报通讯员 井杨 杨林鸿
  李胜素:河北邢台人,10岁开始学戏,1979年考入河北省艺术学
校,1986年毕业分配到邯郸市京剧团,1991年调入山西省京剧院梅兰
芳青年京剧团任主演、团长。2001年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先后拜刘
秀荣、梅葆玖为师。曾两次荣获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
演奖,和文化部全国京剧青年团(队)新剧目汇演优秀表演奖、第十
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并先后荣获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跨
世纪新星”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记者:有评论说,你是当前活跃在京剧舞台的新秀,是青年演员
的领军人物。你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李胜素:我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除了平时的勤学苦练外,还
赶上了好机遇。我1986年艺校毕业,第二年就赶上了全国京剧演员电
视大奖赛,并获得了优秀表演奖。特别是我上京剧研究生班的三年,
是我艺术历程中很重要的三年。像于魁智、孟广禄等著名京剧演员,
都在这个研究生班,合作了很多演出剧目,对我提高表演艺术起了重
要的作用。成功需要机遇,机遇总是垂青付出艰苦努力的人。
  记者:许多戏迷说,你的表演艺术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概括—
——扮相美、声音美、身段美、舞蹈美。在艺术实践中,你是如何达
到这些美的?
  李胜素:我们梅派弟子传承了梅兰芳大师的演唱艺术,他特有的
甜美圆润、嘹亮响堂的嗓音创造了流利酣畅、落落大方、优美动听的
唱腔,为人们所热爱,给无数戏曲艺术的后继者树立了师法学习的典
范。
  梅派演唱艺术的风格在于它使生活的真与艺术的美达到了高度的
统一,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运密入疏,寓浓于淡”。听来平易近
人,可又不是“大路货”的粗唱。它非常善于运用唱来表现人物复杂
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神采丰韵,唱腔被人物的思想感情所“化”,
使人在芳香清澈中陶醉不觉。
  我们旦角主要是用假声,音区高,行腔又很纤细柔和,曲调比较
曲折委婉。要做到字音清晰,非经长期、扎实的技术磨练不可。如果
单纯追求字音清楚,把字咬死,则必使唱腔缺乏艺术感染力。梅派演
唱并非完全是“以字就腔”,也不完全是“以腔就字”,而是在唱腔
服从剧情、服从人物感情的前提下“以腔就字”,“字正腔圆”。
  梅派的唱和演是非常难的,要想急功近利,极力模仿,是绝对学
不会的。不要急着去找味儿,一招一式,从身体每一个部位的移动,
把来龙去脉搞清楚。不能急着去研究造型来比划,要在人物里找内功,
只能是老老实实地一字、一腔甚至一个音、一口气地反反复复地练。
这是唯一的康庄大道,梅派没有速成的小道可走。
  记者:江泽民同志在纪念梅兰芳诞辰100周年时指出,学习梅兰
芳有三点:一是爱国,二是敬业,三是革新。你是梅派的入室弟子和
重要传人,你是如何认识这个问题的?
  李胜素:这对我们中国京剧演员来说是永恒的主题。爱国是京剧
之魂,敬业是京剧之基,革新是京剧之本。
  梅大师一生都在革新,现在都21世纪了,我们为什么不革新呢?
科技这么发达了,那么多乐器,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呢?前几天,我们
演出的《梅兰芳》大型京剧交响剧诗,就是一次全新的探索,我穿旗
袍,于魁智穿燕尾服,说普通话,服装、化装、灯光、交响乐器,现
代科技都用上了,引起了强烈反响。吴仪副总理看后说:“很有教育
意义,一定要到北大去演”。在北大演出期间,场场爆满。有人说,
京剧这几年不景气,我曾很冷静很客观地思考过,是否我们梅派的唱
腔太旧了、太平实了、不够刺激了?实践的答案是否定的,关键是在
继承的基础上革新。 
  京剧伴奏形式是21世纪将出现的新课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有些剧目既要能成为第一流大剧院的皇皇巨作,也能在中等剧场为工
薪阶层服务,又能分为折子戏去农村、部队慰问演出,甚至在综合性
晚会上由交响乐伴奏,有群舞的片断等等。要运用各种形式来展示梅
派名剧精华之所在。不同场合伴奏乐可以不一样,但有一个原则:在
国外舞台演出,不能用交响乐,甚至洋乐器一件不能上。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国际的。


 

 编辑: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上一条:军营歌手大点兵:绿色映出花红一片
下一条:李朝友:我和李保田“抓壮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是大众报业集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新闻网站。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专刊推荐 :::

  人  物  大众周末
  大众书画  
丰  收
  都市女性
  现代教育
  资  讯
  城市信报
  大众娱乐
  速  读
  往  事
  青 未 了
  健    康
  法  鉴
  人文阅读

::: 新闻专题 :::

-

山东省车界高峰论坛

-

记者节庆典晚会

-

中国—东盟两会一节专题

-

中国网络媒体安徽行

-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

山东与世界500企业峰会

-

2004年东北亚经济论坛

-

国庆五十五周年专题

-

孔子国际文化节

-

宣传新交法倡导文明行

-

山东人闯关东

-

魅力四川2004有奖游

-

走近章丘百脉泉

-

2004雅典奥运会专题

-

直面奥运冠军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mail.dzdaily.com.cn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