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天先生曾经担任过《潮起潮落》《神医喜来乐》的编剧,最近他担任编剧的《玉碎》,又一次引起轰动。4月24日,本报记者电话采访了他。
看电视和看电影不一样
记者(以下简称记):电视剧需要有极强的娱乐性。您从传统文化元素,比如中医、玉等入手,来挖掘娱乐元素,使得《神医喜来乐》和《玉碎》大获成功,您尝试着这样做时处于什么样的考虑?
周振天(以下简称周):我觉得电视的大方向是通俗的,不要太说教。但这不等于说电视剧可以粗制滥造,可以肤浅。我主张任何深刻的东西都可以找到一个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的外部形态。比如《神医喜来乐》,我用了喜剧性的手法;《玉碎》用了大量的天津民俗知识,增加了观众的兴趣,这些东西是大家平常都愿意听、愿意欣赏、愿意了解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同于一般的感官刺激。有人说美国的电视剧是“拳头加枕头”。我们的电视剧不能这样,我们中国的电视剧基本上是一家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在一起看,如果拍得很脱、很露、很暴力,家庭成员之间看着尴尬。
中国和外国不一样,看电视和看电影也不一样。看电影的一般是小两口或者搞对象的,他们绝对不跟父母一起去。电视剧放在家庭环境中,就要考虑观众的心态。
记:但是怎么才能让观众觉得好玩、好看呢?
周:除了编剧要编好故事,写好人物以外,还要找到一个文化平台。比如中医药,我们天天跟中医中药打交道,像感冒药、感冒冲剂啊,孩子闹肚子了什么的,这是我们生活中大家都要接触的,所以把它作为平台,大家觉得亲切,而且还有知识。《神医喜来乐》中,我用中医药做平台;《玉碎》中,我用玉做平台。
赵如圭这个人物是虚构的
记:王刚出演赵如圭,让这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你是按王刚为模型来塑造主人公的吗?
周:赵如圭这个人物最早我和制片人都想请李保田来演,因为在《神医喜来乐》中,李保田演得太绝了。可是他没有档期。后来,请到了王刚。在剧本还没有完稿的时候,我从编剧的角度尽量做了一些调整,到了二度创作,导演和摄制组与王刚老师的默契、成功合作打造出了一位令大家喜欢的王刚版的赵如圭。
记:赵如圭这个形象,有没有生活原型?
周:赵如圭这个艺术形象是我虚构的。但是,赵如圭身上那种待人处事的“温润”之道,还有他机敏、油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商人气质,以及到了节骨眼上敢于仗义执言、甚至舍生取义的品质就是我见过的天津人的生活准则。我把天津人如何处事、处人,如何应对困难,甚至危难的态度,都集中在了赵如圭这个人物形象上。
记:你感觉剧中其他演员的表现如何呢?
周:都很不错。突出的,比如,演“大姐夫”的丁海峰,他以前演过很多片子,演过武松,但这次这个角色性格如此复杂,命运如此大起大落,最后死得那么壮烈,他身上顽劣与优秀的东西并存。这个角色对他来说是个里程碑,他演得很好。丁海峰在生活中是个正派小生,但是他一演黑社会,一看那架势、那胡子,青帮老大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他的表演功力真是到家了。
记:扮演小野的吴秀波也可圈可点。
周:其实中央台审片子的时候,有人就评价吴秀波演小野演得确实好。他一开始不愿意演这个角色的,他跟我说他很反感演这个角色,特别讨厌这个角色。后来导演做了一些工作,在现场做了一些调整。他表演得很到位,感觉非常好。
“望天吼”是核心道具
记:“望天吼”真有这个东西吗?
周:“望天吼”是戏的核心道具。“望天吼”是一种镇墓兽,古代封建帝王用来镇墓,避邪的东西。它非虎、非鹿、非马,总之是多种动物的一种组合。“望天吼”这种造型是在汉唐时期形成的。汉唐时期中国正处于鼎盛时期,你看“望天吼”仰天长啸,凛凛不可侵犯,威严无比。汉唐时期的雕塑都这样,那时候中国的精神状态是那样子的。为什么我们喜欢说汉唐气象?那两个时代大气呀!这从“望天吼”就能看出来了。你看清代故宫的狮子,都像哈巴狗一样,明清的狮子整个都萎靡不振,特别是故宫的狮子,没有一个像“望天吼”一样仰天长啸、威风凛凛的。所以我选了汉唐时期的“望天吼”作为小说的核心道具。最后为了“望天吼”,赵如圭死在日本人的刀下。
记:剧中人物一会儿讲天津方言,一会儿讲普通话。前后不一致,感觉有点儿别扭。您怎么看?
周:这是一种尝试吧。因为一部天津风味的戏,毕竟要有天津方言,但是通篇都讲天津话,会影响这部电视剧收视群体的广泛性。从文化属性上说,《玉碎》要反映的是中国文化,绝不只是天津文化。所以,从一开始就跟导演、演员们统一了意见,偶尔讲点天津话,表达一种情绪、逗哏、口头语等。但通篇还是用普通话。这样南方观众、东北观众、西部观众都没有方言障碍。
记:您能给这部电视剧打多少分呢?
周:站在观众的位置上,我打95分。
记:那从编剧的位置上打分呢?
周:那就不好打分了,因为我也算剧组成员之一了。我认为真正的分还要观众去打。我比较喜欢这部电视剧,这是我这些年来写电视剧比较满意的一部。
“我跟海岩一个命”
记:我从报上看到您在劳改局工作过?
周:(笑)我跟海岩一个命啊,我俩都曾经在劳改局工作,他是北京劳改局,我是在天津,结果他搞了电视剧,我也搞了电视剧。
记:我们发现您特别会编故事。
周:我是编剧嘛。我父母都是普通的公安干部。他们曾尝试写过小说,但都没成功,冥冥之中他们的文学梦就传承到我身上了。14岁时我考入了天津人艺的学员班。
1963年,国家经济困难大批精简人员,剧团解散,我被送到音乐学院去学吹小号。
我从小就有当作家的梦,有强烈的发表欲望,常写些打油诗、小文章往报社寄,无一例外的是从未得到回复,但我从不灰心。后来还混进区图书馆当了义务服务员,近水楼台,那一阵我读书可占了不少的便宜。那时我接触最多的是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甚至也接触到很多大人看的书,当时看不懂,多少年以后再看,才看懂。
小时的这些经历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铺垫,说自己能编故事,会编故事,都是源于青少年时代接触到的那些看懂看不懂的书籍。
记;您的影视作品处女作是哪部?
周:1976年我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斗争在继续》。后来这部小说被八一厂拍成了电影,叫《猎字99号》,是田华主演的,这应该算第一部影视作品吧。
记:您近期还有什么新的打算,有什么新的作品吗?
周:我下一步打算把我的天津系列写透,我对天津太了解了,想多写一些天津的事情。
我下面还有两个剧本都是写天津的。一是《乱世父女情》,是一部轻喜剧。另一部是《巡捕队》,写的是八国联军占领天津那两年中的事情,从一个巡捕的眼中,讲述那个时期的天津和天津人的生活状态。
■相关链接
专家解答《玉碎》历史背景(1)
电视剧《玉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天津,涉及到当时天津历史上的不少问题。根据观众提出的一些疑问,特邀请著名天津地方史专家罗澍伟先生作一简单答复。
问:《玉碎》中多次提到日租界,那么天津日租界是什么时候设立的?大致范围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答:天津日租界最初设于1898年。最初,日本仅在法租界以北、天津城厢东南,划定了租界和预备租界的范围;另在德租界以南的小刘庄划出停船码头。
自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日本先将预备租界及最初未能划入日租界的天津城厢东南闸口繁华区列为扩张租界;同时与法国暗中商定,将部分法租界的扩张界划给日租界,并强迫清政府予以承认,条件是将小刘庄停船码头交还中国。经过扩张,日租界东北临海河右岸(西南岸),东南与法租界毗邻,南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北起闸口至福岛街(今多伦道),再向西南至南门外大街和海光寺共占地二千八百余亩。
天津日租界设立后,一直是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华北地区的基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随同收复沦陷区,将天津日租界收回。
问:剧中提到天津的日本领事馆在什么地方?起过什么作用?
答:日本最初在天津设立的是领事馆,后来,日本把天津认定为侵略中国的首选目标,于是在1902年升格为总领事馆,最初设在日租界荣街(今新华北路),1915年迁至宫岛街(今鞍山道)新址。历史上,日本驻天津的总领事馆,是执行日本侵华政策和控制华北地区的中枢。因为历史的变迁,原来的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已经不存在了。
问:剧中出现了日本军人土肥原,请问这是个什么人?
答:土肥原的全名叫土肥原贤二(1883~1948),天津日租界特务机关的首脑人物,年轻时就来到中国,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曾是北洋政府中日本军事顾问坂西利八郎(中国名字叫班志超)的助手,后任日军驻奉天(今沈阳)特务机关长。九一八事变前夕,秘密来天津建立特务机关,后来又实施阴谋手段,挟持末代皇帝溥仪去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七七事变期间任师团长,率兵攻略山东等地。日本投降后,被列为战犯,经过东京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处以绞刑。
问:剧中提到的香椎司令,情况是怎样的?
答:香椎的全名是香椎浩平,是日本的陆军少将,1930年12月至1932年的2月曾任日本中国驻屯军的司令官。
问:剧中的小野一郎确有其人吗?
答:小野一郎是剧中的虚构人物,但那个时代,像小野这样能说流利汉语,熟悉中国风土人情,伺机窃取中国文物,秘密进入中国下层帮派社会、以求一逞的日本侵华分子大有人在。因此,尽管小野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历史上,都是真实的。
问:剧中有一个非常坏的汉奸张璧,请问,张璧确有其人吗?
答:在当时,张璧确有其人。张璧字君玉(1885~1946),河北霸县人,毕业于保定速成武备学堂。长居天津,后为日本人收买,组织和参加了便衣队暴乱。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曾任伪华北电业公司理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汉奸罪被处决。
问:剧中多次出现海河码头,请问天津日租界设有码头吗?
答:天津的日租界有自己的码头,叫三井码头。这个码头始建于1904年。1927年因为万国桥(今解放桥)建成,2000吨轮船有条件直接驶往日租界;翌年,三井码头遂扩建为钢筋混凝土护岸,并增加了仓储后装卸设备。可以说,三井码头长期以来是日本掠夺中国和天津资源,以及向天津运送各种战略物资的重要码头之一。
问:赵如圭的大女婿陆雄飞管理码头装卸,而且是青帮里的“老大”,似乎有权有势。码头装卸跟青帮有什么关系吗?
答:在那个时代,陆雄飞实际上就是个脚行头子。所谓脚行,也就是搬运工。历史上天津是个水旱码头,装卸工作异常繁忙。天津开为商埠后,水陆运输空前发达,铁路、轮船等许多码头的搬运开始由私人组建的脚行把持,他们划分地界,垄断搬运,各霸一方,原来大批的无业游民——混混儿也加入到脚行队伍中来,所以脚行头也就成了“混混儿”头。由于这些人一无所有,所以互助精神极强,顾情面,讲义气,具有很浓的江湖作风。但是这些人同样受到日本侵略势力的压迫,所以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他们也能以民族大义为重,反抗侵略。
青帮也叫安清帮,原本是运河船工的江湖组织,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天津发展,原因是当时统治天津的军阀手下有不少军官都是青帮,如21辈“大”字的历大森,22辈“通”字的白云生等等。青帮在天津的组织发展,始终以处于社会下层的脚行为主。据统计,解放前天津有脚行头901人,576人是青帮。1931年的天津事变就有不少青帮分子参加。天津沦陷后,青帮完全掌握在了日本特务机关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