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回应成思危“股市泡沫”翻译迷失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昨日在媒体公开发表文章,回应中国股市“泡沫争论”。该文同时表示,英国财经媒体并未准确表达他的看法。
成思危是在2月6日出版的《金融时报》上撰文的。《金融时报》是央行等金融监管机构指定的信息披露媒体。
FT:忠实表达含义
在昨日发表的文章中,成思危表示,他在迪拜曾就股市问题接受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下称“FT”)记者采访,而在报道中“记者将我说的would误写成will,而译者未将最终(end up)二字译出”。
FT中文网总编张力奋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经查实,关于“end up”这个细节,FT所发表的中文翻译件明确提到了“最终”二字,因此这段引文的翻译,无论从细节乃至整个英文表达的理解,都忠实地表达了成思危的思想。
同时,张力奋认为will和would两个词的精确用法当然可以商榷,但在引文的语境中,will和would两个词并不至于引起歧义。他表示,“中国股市正在出现泡沫”是成思危的主要观点,而FT的报道忠实表达了这个意思。
本报记者尝试向撰写该报道的FT记者森迪普·塔克确认当时成思危的确切用词,但截稿前仍未获得回复。
今年1月31日,FT中文网发表了《成思危: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一文。文章称,成思危表示,中国股市正在形成“泡沫”,投资者面临投资行为不理性的危险。该文发表当天,中国股市反应强烈,上证综合指数大跌140多点。
张力奋对成思危提出的商榷表示感谢,因为中国股市不仅仅是中国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受尊敬的资深经济学家,成思危的评论受到中国和海外的广泛重视是可以理解的。(相关报道评论见A8、A7)
FT中文网在译发成思危的文章后,对此开辟专题讨论栏目。张力奋表示,读者观点分为两大类,一类赞同中国股市出现泡沫的观点,另一类则认为中国股市没有泡沫。持第一种观点的人略占多数。很多读者对股市的看法也很矛盾,一方面认为股市已经有泡沫,另一方面又希望牛市能够持续更长时间。
刘纪鹏:应从战略角度看问题
成思危在昨日发表的文章中,就股市泡沫、上市公司质量以及牛市中的赢家和输家三方面展开论述。其中并未点名地针对此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的三个观点进行了回应。
2月1日,在FT发表对成思危采访文章的第二天,刘纪鹏公开撰文和成思危就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泡沫、上市公司质量等问题进行商榷。刘纪鹏的文章表示,“中国内地上市公司70%都达不到国际标准”的提法缺乏依据,不能以简单的是牛市还是熊市的投资来判断投资者是否理性。
成思危在昨日的文章中解释了“中国内地上市公司70%都达不到国际标准”这一判断的由来,并表示希望认为这一提法缺乏依据的人,拿出科学依据来讨论。
刘纪鹏在2月1日的文章中表示,成思危教授关于股市中许多人是输家的结论,很难让人和大力发展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和倡导人们把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的政策等相联系到一起。
针对这种说法,成思危昨日在文章中表示:“我曾多次讲过,政府作为监管者不应对股市的涨跌负责,而应当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保障公众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健康的、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资本市场,而不是一个过度投机、脱离上市公司质量的资本市场。”
成思危还表示,我们提倡人们将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就要发挥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保障公众投资者在总体上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使他们建立信心和理念;而不是将一些中小投资者“骗”到股市中,用他们的储蓄来使少数大投资者获得暴利。
刘纪鹏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成思危教授最新的文章是学者之间的平等讨论,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文章发表也很及时,打消了投资者及海外媒体对其代表官方看法的疑虑,文章表达的观点也非常正确。
对于“中国内地上市公司70%都达不到国际标准”的争论,刘纪鹏表示,成思危教授的研究是基于2005年的数据,要看到当时仍存在股权分置的情况。股改基本完成后,中国股市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去年中国上市公司创造的利润占据了中国企业的半壁江山。
对于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问题,刘纪鹏回应称,每个投资者其实最珍惜自己的金钱,现在应该是让中小投资者分享改革成果的时候。
刘纪鹏同时表示,成思危教授作为大学者,不能仅从细节、枝节看问题,要从中国产权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战略角度来看待中国股市发展。要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同时也为了避免商业银行重蹈覆辙,需要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也必须给投资者更多的信心。(王慧卿 牛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