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茨对于开源人士的抗议早已司空见惯,这是盖茨在美国参加某次会议时被抗议者手中的蛋糕击中。
事件回放
4月20日上午9点45分,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在北京大学百年礼堂向5位北大学生颁奖时,一名男子突然高举着“Free Software,Open Source”(自由软件,开放源代码)的海报,喊着“我们需要开源软件”的英语口号冲上了主席台。
这名男子就是王洋,一位推崇开源软件的积极分子,他还因此将“开源”这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号。
王洋紧张地高喊着“反对暴利,反对垄断,要求微软开放源代码”。随后赶来的保安在半路截住了他。
这场意外的抗议,让盖茨笑容顿失。他面无表情地看了一眼抗议者,随后又重展笑容。习惯左手插兜的他,双手交叉着看完了这意外的“一分钟”抗议。10点10分,盖茨微笑着离开礼堂。
向比尔·盖茨抗议事件发生之后,王洋西装革履、高举着抗议海报的照片上了多家媒体头版新闻,照片上王洋的后方是正在微笑的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王洋因这“一分钟抗议”开始出名。而原本是软件业内的小众话题——“开源”,也因此成为反垄断的新鲜话题。
但媒体对抗议事件的解读不一,网络上也出现许多攻击王洋的帖子。4月23日,他决定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揭示抗议事件的前因后果。
抗议之前受了刺激
南方周末:为什么会去抗议?
王洋:在抗议前12小时,我都没有想过自己会做这件事。4月19日我看了三篇报道,触动很大。一篇是关于美国和欧盟就WTO对中国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的,一篇是要征收上海一家机顶盒厂商专利费,还有一篇就是南方周末上期汽车专题报道“轮子野心”中的《有野心就有未来》。
这让我非常压抑。我找了一张Linux的海报,在背面写了那四个单词(Free Software,Open Source)。海报正面是马克·沙特尔沃斯,他是著名Linux软件Ubuntu的赞助人,也是第一个去太空旅行的非洲人。举着穿着宇航服的马克·沙特尔沃斯的大头照,我想当时即使比尔·盖茨看不见我的正脸,他也一定看得见马克·沙特尔沃斯。
早晨6点钟我已经到北大了,然后一直绕着会场转,顺便看一看北大百年礼堂外摆放的几十块北京大学历史上优秀人物的展览板。当天上午风很大,展板被吹倒,所有人都去扶微软的广告牌,而北大先贤的牌子没有人扶,这深深地刺痛了我。
当时我兜里有Ubuntu Linux和红旗Linux两张软件光盘,我现场也不是发传单,就想给人看这就是开源软件,这就是Linux,是实实在在的自由软件,世界上不是只有Windows。
现在回想这件事情,我的行为有些过激。很多朋友指出这点来,我也不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平常举动,它是一种过激的行为。这是必须承认的。
软件的两种模式
南方周末:你以一位开源软件的狂热推广者而广为人知,你对“开源”如何理解?
王洋:其实开源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open source,开放源代码的意思;我认为开源是打开人类智慧,开启智慧之源,这是我的版本。我博客上有一句话是“开天辟地,源自智慧”,开源就是这个意思。
南方周末:你认为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王洋:就是源代码的差别。开源会给你一套源代码,而商业软件不给源代码。本质是商业伦理的不同:商业软件认为我给了你源代码,我就是一傻帽啊;开源软件认为,你买我软件我给你源代码是天经地义的。
但开源软件不一定免费,它与盗版不同,盗版是拿了别人的东西不给钱。开源是智慧值多少钱就卖多少钱,卖的是智慧的价值。我把源代码给您,您看不懂源代码并不影响我给您,要是您觉得不好可以不买。
南方周末:在你的理想中,开源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
王洋:大家都买开源的服务就是理想的商业模式。
南方周末:买开源的服务就是开源的商业模式,是否会因为开源而导致服务的垄断?
王洋:服务是不能垄断的,只有成形的产品是可以垄断的。
让无数人知道开源
南方周末:这次你觉得你挑战了微软吗?
王洋:我不是挑战微软也不是挑战比尔·盖茨,这是我最需要解释的地方,我非常尊重微软公司,承认他们的成功。我不是去挑战的,我只用我自己的形式表明我的态度。人类的智慧不应该被商业软件封闭起来。而且他对于抗议也不会陌生,只是第一次在中国被抗议罢了。
南方周末:自己给自己这个举动定义的话,你会怎么说?
王洋:我的定义是:一个热爱自由与开源软件的人借别人的场地给自己颁奖。我这个举动是我给自己颁奖,不是冲着比尔·盖茨,这就是我自己的举动,没有受任何人影响。
南方周末:为什么是颁奖?
王洋:因为在那一刻我让无数人知道了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我说的颁奖指的就是这个。 据《南方周末》
王洋在参加新浪访谈时说道:我没有在那个场子下让微软开源,我是利用那个场地让更多人知道开源。法国一个作家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一个观念成熟的时候,能顶过千军万马,而我所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利用一次契机缩短了这个成熟的过程,用我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