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我们来到一间看似普通的办公室。推门走进去,一下子抓住我的视线的,不是耀眼的荣誉证书,也不是奖杯锦旗,而是挂满了两面墙壁的贺卡。这些贺卡远望去红彤彤一片。这就是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的办公室。
这些写满感谢和祝福的卡片大部分来自病人。
于金明,研究员,生于1958年1月30日,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走进于院长的生活,会发现工作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时间,五一期间,他也没舍得休假。而收集贺卡,成了他为数不多的“业余”爱好之一。
“对一名医生来说,病人的肯定,比任何荣誉,更有意义。”于院长说。
在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领域,于院长已满载多方盛誉。他率领的科研团队成果颇丰,从2004年开始,连续三年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这些殊荣,都出自他的主要研究方向——“肿瘤的精确放射治疗研究及生物学治疗靶区研究”
“这项研究的意义,就是让射线准确地打在‘靶子’上。”于院长形象地比喻道,“打个比方,就好像用透镜聚焦阳光,把热点聚焦在火柴上,引燃火柴头一样。怎样把焦点对得更准,降低火柴头周围聚集的能量,加强火柴头上的能量,就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据于院长介绍,以往对肿瘤的放射治疗,都是常规性、经验性的治疗。而最新的科研成果,可以根据不同病人的身体特征和肿瘤的具体形态,事先形成一个“模型”,更精确地对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从而降低射线对周遭正常细胞的损害,把更多效用集中在肿瘤细胞上。“现在射线的误差已经下降到了毫米以下。”这项科研成果,在2007年4月的国家科技成果表彰大会上,又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这句话在于院长心里,沉淀成一种追求完美的情结。这种信念形成于他在哈佛医学院求学阶段。“我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后期间,放射肿瘤中心主任苏特教授是我的导师,他的做事方式,对我影响很大。老教授70多岁了,走路还是一步迈三个台阶。他的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有时敲敲门走进去,站在他旁边叫他一声,他才回过神来——他经常如醉如痴地沉浸在学术思考中。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回国后,为了实现做到最好的目标,于金明恨不得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科研、去学习。常奔波于国内和国际的科研学术会议。身居院长之位的于金明,有时甚至不愿意为了工作例会浪费科研时间,他笑称:“我们医院是‘副院长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对科研的重视和坚持,逐渐成了省肿瘤医院的特色。“没有科研,医院就是无源之水。不断地有新科研、新技术,才能实现对病人更完美的服务。”于院长说。
“病人的生命就握在我们手里,怎能不追求完美?”在和于院长的对话中,他道出了这种追求背后更深层的动力,这也是他对自己爱好收集贺卡的解说,“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属,都成了我很好的朋友。给人治病,怀着一种虔诚、热情的心,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感情上的回报,令于院长感到满足。有一次,于院长和妻儿一起去市内买东西,一路上竟遇见了五个曾经接受于院长医治的病人和家属。有的于院长已经认不出来,病人家属还是主动热情地迎上来嘘寒问暖。于院长对家人说:“如果我收了人家红包,可能就不会有人再愿意理我了。”
于金明与外国专家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