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毕业于泰安一中的刘冉,以当年全省理科文化课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一年后,谈起感受,刘冉说:“港校的生活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在处理同学关系尤其是和香港学生的关系上,学会了沟通与包容,也许这是在内地一些大学短时间内无法学到的东西。”
精彩花絮
内地赴港生
先进“迎新营”
香港所有高校的内地生这个圈子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有内地新生到来,一些高年级的内地生都要组织“迎新营”,高年级的同学通过讲解或者组织活动等形式,给新生讲解如何适应香港的生活、如何学习,甚至学校的洗衣房、打印室、餐厅等在什么位置,都会有专人来介绍。在两周的集中培训中,高年级的同学免不了要教给新生们一些常用的粤语,目的是避免这些新生出去无法和港人沟通。
半个小时
才问清道路
从迎新营“毕业”后,刘冉和几个内地学生准备到外边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但一句简单的问路的话,竟然耗费了十多分钟,当她用普通话询问香港当地的一些老人,那些老人只是摇头,换成英语问,对方还是摇头,或者用快速的粤语说着什么,刘冉等人急得眼泪都要出来了,但仍旧无法沟通,这个时候她们用双手比划着,但仍旧无济于事。幸好碰到当地一些年轻人过来帮忙,但对方也是只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普通话或者常用的英语,最后用了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打听清楚了路该怎么走。
在港购物
要带纸和笔
“内地生到香港街头买东西更是‘一种煎熬’,很多时候,这些内地学生都要带上钢笔、本子甚至计算器等工具,一旦遇到语言沟通不畅,就要借助这些东西,或者直接用计算器将买卖结果演示给卖东西的商人看。”刘冉说。“出去买个东西确实很麻烦,香港人基本都讲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不怎么标准,沟通很费劲,买个东西要一遍遍地说,还要不停地用手比划。刚到香港的时候确实很苦恼,但现在基本都适应了,粤语基本都能听懂,沟通几乎没有什么问题。”
刘冉毕业于泰安一中,是2006年我省高考理科文化课总分第一名。7月10日,记者赶赴泰安市,见到了这个从香港中文大学放暑假回家的女孩,她的口才相比同年龄的大学生明显要好一些,脸上总是洋溢着真诚的微笑,话语中透露出自信与率直。
每天20项事情
大多围绕学习
“香港生活节奏很快,不管在大街上还是校园内,每一个人走路都是小跑,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不大习惯这种节奏,但现在好了,因为周围的人都很紧张,自己也不能慢悠悠地做事。”刘冉说。
为了能尽快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刘冉和香港高校其他学生一样,专门买了一个小型记事本放在包里,记事本中记录的事情,是一天的行程安排,“本子上记录的那些需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了,每天都要有20多项事情需要完成,当然事情主要是围绕学习的,像和任课老师探讨题目、和学习小组的一些成员商量课题,还包括洽谈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等。”
淡化班级概念
学习分成小组
刘冉介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香港高校在学生管理和教学上与她在一年前考察过的内地高校差别很大,在香港高校读书,没有班级的概念,更没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这些在内地高校中的主要学生管理人员,只是按照课程将所有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单元。
“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相比,淡化了班级概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自由选课,然后组成一个不固定的小集体。在这个小集体中,有些题目需要几个人完成,这样就形成了一些‘学习小组’。”刘冉说。
学习小组是香港高校学生学习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很好载体。刘冉介绍,通常在一个小组中,很多同学对某一个问题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在谁也说服不了对方的情况下,往往争得面红耳赤,“当然这种争执只是知识层面的,可以说是一种善意的争吵。等到最后,每个人都会发现,经过这样一番热火朝天的讨论甚至争吵,自己能学到很多东西。”
考试从不排名
作弊处罚严厉
“在香港高校,学习和生活环境是非常自由的,香港高校考试从来也不进行排名,学生也没有压力。一个学生即使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去教室上课,也不会受到任何批评,那些负责学习的老师会找到这个学生谈心,不会有任何批评,只是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身上存在的问题。”刘冉深有感触地说。
尽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上管理不像内地高校那样严格,但几乎所有香港高校对治学态度的要求“简直有些苛刻”。在港校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时,只要有一句话是引用别人的,但学生并没有标明出处,学校就认定这样的论文属于抄袭,学生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刘冉说,在香港高校中,考试作弊或者写论文抄袭是香港校方和老师最看不起的事情,所有学生也把这样的事情当成“高压线”。
住宿表现好坏
最终要给打分
在香港中文大学,调整宿舍一直是众多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学校规定,学生在宿舍内的表现、参加宿舍活动的多少、是否因为在宿舍内违反规定而被投诉,都将被严格进行考核,最后评判出的分数通常被称为“宿分”。
每到学年结束,学校都将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每一个住宿的学生打出一个“宿分”,排名第一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宿舍,那些“宿分”较低的学生只能等到别人挑选后才能进行挑选。
刘冉说,学校之间的这种动态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宿舍的规范,因为只要有学生不遵守宿舍规定或者不积极参加宿舍的公共活动,就有可能挑不到条件较好的宿舍,甚至面临没有宿舍的尴尬境地。
每层学生宿舍
都有学生厨房
刘冉说,她在香港高校读书这一年,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她学会了做饭。她介绍,她刚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对食堂提供的各种饭菜都感觉不习惯,由于香港当地蔬菜数量少并且香港对蔬菜的检验检疫非常严格,饭菜中的蔬菜是最受人欢迎的。香港中文大学考虑到一些内地学生对食堂的饭菜可能不习惯,就在学生宿舍的每一层设立了学生厨房。
为了调剂一下生活,刘冉在学习不忙的时候,就要在学生厨房做饭,一般是做些面条、炒菜或者炒鸡蛋,“我从小到高中毕业,从来没有做过饭,现在不仅能炒十多个菜,而且自认为菜的味道还真的不错!”刘冉笑着说。
港生反光镜
内地生
学习更刻苦
香港大学学生会内务副会长、文学院二年级学生徐航说,在工作学习中,她接触到不少内地生,感觉内地生学习都非常投入刻苦,在图书馆经常能看到内地生用功的身影。
徐航分析说,除了与内地生的学习习惯有关外,港校相对较高的学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她坦言,相比本地生,内地生的学费的确高出很多,大部分又拿不到奖学金,努力学习,以好的成绩回馈父母也是不少内地生的学习动力。
参加活动
热情不高
香港浸会大学话剧团的叶嘉敏说,他们的话剧团正在为香港八校巡回演出作准备。她说,该话剧社团约有500余名成员,据她所知,目前还没有一位内地生。在她看来,内地生不是很热衷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本地生在这方面则相当有激情。她表示,一起做活动是种很好的交流、了解方式,有助于个人能力与协作能力的提高,希望更多的内地生能参与进来。
(宗合)
内地生初体验
最难适应
吃饭问题
孙贝贝是2006年广东高考总分状元,现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贝贝说,在香港读大学生活上最不适应的就是吃饭问题。她说,穗港两地饮食乍看相似,其实很不一样。香港的肉类和鱼虾都很便宜,蔬菜却很贵,而且香港的物价不便宜,一份内地学校那种四选二的份餐,价格就要十八九元,对于精打细算的贝贝来说真是“肉痛”。两个学期过去,贝贝才算在吃饭方面适应了。她还得意地告诉记者,吃遍校内所有的餐厅后,“我终于知道哪个餐厅又便宜又好吃了!”
全英文教学
逼你“脱口秀”
张怡婧,北京人大附中毕业,香港城市大学工业工程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张怡婧说,“我们在内地学的英语很应试化,会写会读会考,却无法开口说。刚开始时,教授课上说的每个单词,自己都必须在脑子里翻译成中文理解,等到明白后,教授已开始新的讨论,感觉自己总比香港本地学生慢几拍。全英文教学就是逼着学生大胆开口,好在香港本地学生多数开朗大方,沟通能力很强,内地生多与他们交流,对促进英文水平很有帮助。”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