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进入故宫时就遭遇了一轮“舆论轰炸”的故宫星巴克咖啡店,早从2005年开始就撤下了店外所有的标志,十分低调地经营着这个仅有两张桌子6把椅子的小地方。不过这种低调仍然无法让它逃脱13日下午3点被“逐”出紫禁城的宿命。
迁出故宫未考虑索赔
因为央视主播芮成钢的一篇博文而备受争议的故宫星巴克咖啡店,在“小心翼翼”地经营了6年零7个月之后,终于被故宫“扫地出门”了。13日下午3点,坐落在故宫乾清门广场东侧九卿朝房里的星巴克开始关门,悄然结束了在故宫里的这段“辉煌”历史。
故宫博物院在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故宫将对现有的经营网点进行整合,以后故宫内的经营主体都必须以故宫品牌为主。随着新规划的出台,原本就备受争议的星巴克分店毫无悬念地退出故宫。对于迁出故宫,星巴克方面也表示,虽然是提前解约,但并未考虑索赔。
星巴克称并非迫于舆论
在故宫内经营长达6年多时间的星巴克咖啡店已正式关门歇业,有关“星巴克开到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的争论也随之逐渐平息。14日,星巴克相关负责人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星巴克撤出故宫并不是因为舆论压力,而是尊重故宫的统一规划做出的选择。
14日,星巴克大中华区公共关系经理孙可江否认了星巴克撤出故宫是因舆论压力。“一般人可能会以为是出自某些个人的压力,事实上并非如此。”他透露,故宫早在2006年就决定对经营网点进行重新规划,计划统一品牌经营,而星巴克在当时就已得知这一情况。因此,“星巴克撤出故宫不是因为舆论的压力,而是企业尊重故宫的决定做出的选择”。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透露,与星巴克的租用合同是提前解约的。孙可江证实了这一点。他透露,双方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谈判,星巴克并未考虑过提前解约的赔偿问题。他同时表示,星巴克以后不可能再在故宫开分店。
“故宫”方面两个理由
对星巴克迁出一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解释,一是对星巴克所占用的建筑将进行修缮;二是故宫的经营网点已经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科学规划,规划方案将九卿房定位于故宫饮料店,将由故宫自己经营不同饮料,其中包括多种咖啡品牌。如果星巴克选择留下,就要和其他咖啡一同经营。因为“星巴克坚持单一品牌”,所以只能离开。
此外,李文儒还透露,故宫从去年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选择了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委托其对故宫的经营网点进行规划,以此来提高故宫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后,任何经营主体必须使用故宫品牌,过去一些与故宫按照合同开展合作经营或独立经营的网点,或通过整合利用故宫的品牌继续在故宫经营,或按企业自身意愿停止在故宫的经营。
目前,故宫内共有大小经营网点34处,根据其规划,这一数字是故宫网点数量的上限,日后可能会精简。故宫还将在边角地区以流动摊点的方式服务游客。 据《信息时报》
闾丘露薇:
为何白金汉宫就没这种事
面对星巴克迁出的结果,一篇网文尖锐地把问题的矛头直指故宫,“当初星巴克是怎么进来的呢?难道是趁着夜黑风高翻墙入户?你们当初容许在故宫里开商铺,放星巴克进来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而对芮成钢“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不会有星巴克”一说,闾丘露薇的解答最为精彩:“这是因为,在那里根本没有铺位出租这一说。如果我们现在把在故宫的星巴克的存在,责任全部推在星巴克的头上,我总觉得,这有点不太公平。毕竟星巴克没有强行侵占这个地方,他们也是按照规定,付了租金,签署了合约的。”
《北京晨报》的评论也认为,“抵制星巴克体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当初把‘星巴克咖啡’换成‘咖啡’,还会有这么大的波澜吗?如果再把咖啡馆变成茶馆,是否就能得到认同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恶炒星巴克’显出了一些人的狭隘,毕竟星巴克远未具备实施‘文化侵略’、威胁我国咖啡产业的能力,更没有破坏故宫建筑。”
芮成钢的博文摘录:
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
星巴克虽然东西不坏,甚至还为赚中国人的钱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终究是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开在故宫附近或许可以,但开在故宫里面,成为世界对于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实在太不合适。这不是全球化,而是侵蚀中国文化。
随便用英语Google一下“紫禁城里的星巴克”,竟然有289000多条文章,照片也是一大堆。读读这些文章,发现这简直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又一个滑稽的猎奇,也有大量的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觉得这种做法太恶心,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当西方人都对故宫的星巴克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该发出声音了。
也许你觉得故宫里有没有星巴克并不那么重要。但依在下的愚见,正是这许许多多可说可不说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在不知不觉地编织着世界和中国相互的误读。
迁出故宫未考虑索赔
因为央视主播芮成钢的一篇博文而备受争议的故宫星巴克咖啡店,在“小心翼翼”地经营了6年零7个月之后,终于被故宫“扫地出门”了。13日下午3点,坐落在故宫乾清门广场东侧九卿朝房里的星巴克开始关门,悄然结束了在故宫里的这段“辉煌”历史。
故宫博物院在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表示,故宫将对现有的经营网点进行整合,以后故宫内的经营主体都必须以故宫品牌为主。随着新规划的出台,原本就备受争议的星巴克分店毫无悬念地退出故宫。对于迁出故宫,星巴克方面也表示,虽然是提前解约,但并未考虑索赔。
星巴克称并非迫于舆论
在故宫内经营长达6年多时间的星巴克咖啡店已正式关门歇业,有关“星巴克开到故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蹋”的争论也随之逐渐平息。14日,星巴克相关负责人接收记者采访时表示,星巴克撤出故宫并不是因为舆论压力,而是尊重故宫的统一规划做出的选择。
14日,星巴克大中华区公共关系经理孙可江否认了星巴克撤出故宫是因舆论压力。“一般人可能会以为是出自某些个人的压力,事实上并非如此。”他透露,故宫早在2006年就决定对经营网点进行重新规划,计划统一品牌经营,而星巴克在当时就已得知这一情况。因此,“星巴克撤出故宫不是因为舆论的压力,而是企业尊重故宫的决定做出的选择”。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透露,与星巴克的租用合同是提前解约的。孙可江证实了这一点。他透露,双方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谈判,星巴克并未考虑过提前解约的赔偿问题。他同时表示,星巴克以后不可能再在故宫开分店。
“故宫”方面两个理由
对星巴克迁出一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解释,一是对星巴克所占用的建筑将进行修缮;二是故宫的经营网点已经委托专业公司进行科学规划,规划方案将九卿房定位于故宫饮料店,将由故宫自己经营不同饮料,其中包括多种咖啡品牌。如果星巴克选择留下,就要和其他咖啡一同经营。因为“星巴克坚持单一品牌”,所以只能离开。
此外,李文儒还透露,故宫从去年通过邀请招标的方式选择了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经验丰富的专业公司,委托其对故宫的经营网点进行规划,以此来提高故宫的整体服务水平。以后,任何经营主体必须使用故宫品牌,过去一些与故宫按照合同开展合作经营或独立经营的网点,或通过整合利用故宫的品牌继续在故宫经营,或按企业自身意愿停止在故宫的经营。
目前,故宫内共有大小经营网点34处,根据其规划,这一数字是故宫网点数量的上限,日后可能会精简。故宫还将在边角地区以流动摊点的方式服务游客。 据《信息时报》
闾丘露薇:
为何白金汉宫就没这种事
面对星巴克迁出的结果,一篇网文尖锐地把问题的矛头直指故宫,“当初星巴克是怎么进来的呢?难道是趁着夜黑风高翻墙入户?你们当初容许在故宫里开商铺,放星巴克进来时是如何考虑的呢?”
而对芮成钢“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不会有星巴克”一说,闾丘露薇的解答最为精彩:“这是因为,在那里根本没有铺位出租这一说。如果我们现在把在故宫的星巴克的存在,责任全部推在星巴克的头上,我总觉得,这有点不太公平。毕竟星巴克没有强行侵占这个地方,他们也是按照规定,付了租金,签署了合约的。”
《北京晨报》的评论也认为,“抵制星巴克体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如果当初把‘星巴克咖啡’换成‘咖啡’,还会有这么大的波澜吗?如果再把咖啡馆变成茶馆,是否就能得到认同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恶炒星巴克’显出了一些人的狭隘,毕竟星巴克远未具备实施‘文化侵略’、威胁我国咖啡产业的能力,更没有破坏故宫建筑。”
芮成钢的博文摘录:
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
星巴克虽然东西不坏,甚至还为赚中国人的钱做了些本土化改造,但终究是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开在故宫附近或许可以,但开在故宫里面,成为世界对于中国紫禁城记忆感受的一部分,实在太不合适。这不是全球化,而是侵蚀中国文化。
随便用英语Google一下“紫禁城里的星巴克”,竟然有289000多条文章,照片也是一大堆。读读这些文章,发现这简直成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又一个滑稽的猎奇,也有大量的西方人,尤其是知识界人士,觉得这种做法太恶心,是对中国的不尊重。当西方人都对故宫的星巴克表示愤慨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该发出声音了。
也许你觉得故宫里有没有星巴克并不那么重要。但依在下的愚见,正是这许许多多可说可不说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在不知不觉地编织着世界和中国相互的误读。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