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92年的“6·9讲话”、1997年的“5·29讲话”、2002年的“5·31讲话”,再到今年的“6·25讲话”,中共中央总书记在党的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似乎已成惯例。这基本可以被看作党代会前的“高干吹风会”。
因应中国社会阶层多样化趋势,中国共产党各级统战部门官员地位正在获得稳步提升。在中央层面,除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同时兼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职,在地方层面也有数位统战部长在同时兼任地方政协副主席职务之外,还晋升为省委常委。而在上月底结束的各地省级党委换届选举中,已有多达16个省份的省级统战部长被晋升为省委常委。
统战部长获晋升省委常委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河南、河北、山西、湖北、湖南、西藏、云南、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和宁夏。
在16省区市出任常委的统战部长中,统战部长同时担任政协副主席的有两位,分别是宁夏的马金虎、西藏的洛桑江村。
同时,经过本次换届后的16省区市担当常委的统战部长基本实现了年轻化,平均年龄仅为47.7岁。其中,除内蒙古的伏来旺为1949年出生,其余15位出生年份均为1950年后。
而在一些民族地区,统战部长一职也出现了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如云南的黄毅为景颇族;宁夏的马金虎为回族;贵州的龙超云为侗族;而西藏的洛桑江村以及青海的多杰热旦则同为藏族。
有关人士表示,统战部与组织部、宣传部同是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工作部门,在实施政治领导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随着社会阶层多样化,开拓统战新资源以及如何处理与新社会阶层的关系,成为当前必须面对的重要政治课题。
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陈喜庆此前介绍,据有关方面推算和间接计算,目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包括管理技术人员和所有的从业人员,人数约1.5亿人。包括六个方面的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
据《北京青年报》
尽管今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党代会前在中央党校发表的“6·25讲话”,内容依旧没有全文公布,但从以往讲话新闻通稿与其后的党代会报告内容分析,再结合会议的规格(与会人员仅限中委、候补中委、中纪委常委,以及省部级以上的党政军主要负责人和当期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我们大致可以把它看作是党代会的高级干部吹风会。党代会报告基本内容及其相关事项会在这次会议上通报酝酿。
十七大即将召开,执政党势必要对事关执政路线、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以及中国人民利益实现等大问题、大期待、大要求作出回答。这次讲话可以看作是一次比较全面的回答。
一面旗帜
自从邓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开幕词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历次党代会都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入党代会报告的题目中。胡锦涛在讲话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是、应该是什么样子,现在很难有明确的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区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样如此。比如对于“和谐”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外又提出社会建设。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更一进步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明确把和谐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所以,胡锦涛总书记特意强调“我们要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四条方针”起承转合
举旗走路的问题解决后,马上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能举旗而旗不倒,走路而路不偏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
我们可以说,这“四个坚定不移”既是对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9年的经验总结,更是着眼于未来的。
——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就是要搞清楚今天讲解放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过去29年中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的重大决策转变,都重申了解放思想。无论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是从对计划的崇拜和对市场的疑虑中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从“姓社”“姓资”的争论中转变到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都与“解放思想”联系在一起。
今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今天讲解放思想,那自然是针对种种走偏了的不科学的发展观念,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就是要搞清楚改革开放如何既解放生产力又实现公平正义。
中国现在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两大任务依然艰巨。改革既要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又要进一步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消除阻碍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旧的制度体制,建立与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相应的新的制度体制。
——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就是要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
清一色、一刀切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兼顾、协调、包容的理念与思维越来越成为社会常态。着眼社会和谐,才能保障公平正义,使得各个社会阶层与群体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只有落实科学发展,才能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实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则是重申十六大确定的战略目标。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所以是奋斗目标,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重申这一目标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使全国人民的权益得到全面改善。
“五大建设”各有创新
与过去几次讲话相比,“6·25讲话”不仅增加了社会建设这一新内容,在其他建设的论述中都体现了十六大以来实践创新的新内容。
——经济建设“又好又快”。
讲话重申了“一个中心”的原则,经济建设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中之重。但经济建设只快不好不是真快,只快不好也不可能持续快下去。有29年经济发展的积累和经济发展的教训,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建设再也不能走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劳动低收益的路子;再不能进行泡沫政绩建设、形象工程建设和数字游戏建设。
——政治建设“积极稳妥”。
这次讲话中关于政治建设中值得中国社会和民众期待的内容很多:比如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等有了具体要求;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有了具体措施。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为随后的改革作了铺垫。“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可能成为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会更加丰富、更加广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社会建设“更加突出”。
实事求是地讲,社会建设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项新任务,新领域。从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到,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而,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事关民生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必将有明显的改观。
——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
“打铁先得自身硬”。从“两个务必”到“求真务实”,从“群众利益无小事”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种崭新的形象与氛围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戴与支持。这些已经为实践所证明的好的东西自当进一步发扬光大。 据《南风窗》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