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电时,志愿者烧火做饭。
志愿者戚峰与当地学生合影。
今年年初,15名山东青年志愿者奔赴津巴布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非之行。半年后,本报记者走进了3位援非志愿者的家,带去了对志愿者家属的问候,也看到了他们平静安定的生活。生活虽然如故,但这些家属们清楚地知道,在离家万里的非洲,志愿者们每天都经历着“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于是,15位志愿者的家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希望本报能帮他们传达家里一切都好的心声。在采访中,一些见闻将记者深深打动:这些志愿者的家属们在日夜思念的同时,也在用爱默默地支持着他们……
记者 杨凡 摄
马兰说,丈夫赴非后,婚纱照和庆华送给她的毛绒熊玩具就摆在床头,跟她做伴儿。
提到儿子,陈振秋女士反复讲,“让戚峰一定安心工作,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今年1月21日,马兰的丈夫黄庆华登上了赴非的飞机,开始在津巴布韦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回忆当时,25岁的马兰称,1月里,本有她生命中3个充满祝福和希冀的日子:她与丈夫黄庆华的结婚纪念日,她的生日和丈夫的生日,但因丈夫走得急,都没好好庆祝一下,这样的离别在他们结婚才刚刚两年时到来。
丈夫报名援非
她去说服公婆
丈夫报名前专门征求过她的意见,她舍不得丈夫,考虑了一个月才答应下来。“时间虽然长了些,可这是个好事儿啊”,这样想着,马兰又陪丈夫去说服了一开始也不同意的公婆。
“他启程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现在回忆起来,马兰鼻子还有些酸酸的。1月21日一早,送丈夫到济南火车站去往北京时,她哭了。同去给儿子戚峰送行的陈阿姨还记得,临别时这个身材娇小的姑娘哭得格外伤心。
晚上回到家里,马兰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婆,生日快乐,等我回来。”不善言辞的丈夫以前很少说出让她感动的话,看到这几个字,又一阵心酸涌上来。马兰不好意思地说,以前的生日,他们夫妻俩都是挑一天一起过,今年因为丈夫走得急,就耽搁了,“本来以为他忘了呢。”
结婚的喜字
舍不得摘
马兰和黄庆华的卧室门上现在还贴着结婚时的大红喜字,“舍不得摘,只卷过一次角,我又重新粘牢了。”她得意地笑着说,婚纱照和丈夫送给她的毛绒熊玩具就摆在床头,跟她做伴儿。
志愿者戚峰之母陈振秋——“只要有儿子的信息,都是宝贝”
媒体相关报道
份份当成珍藏
“戚峰是个优秀的小伙子。”戚峰的母亲陈振秋掩饰不住骄傲,她拿出一摞摞珍藏的报纸以及戚峰在津巴布韦的照片给记者看。因为戚峰所在的哈拉雷通讯不便,除了偶尔能打通的电话,报纸成了他们了解儿子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份刊有贾庆林同志接见服务队成员消息的报纸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援外事业的意义、中非合作背景等情况被夫妻俩用水笔细心勾勒出来,“我们也是要学习,外事无小事啊。”
儿子援非照片
摆在显眼位置
贾庆林同志接见服务队成员时,人民日报的记者抓拍到他与戚峰握手的瞬间,戚教练夫妻俩通过团省委得到了这张照片,用塑料膜封好后装在相框中,摆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盯着照片上的儿子,陈阿姨说,“瘦多了。”
记者把戚峰写回的援非感想拿给夫妻俩看,“真的是戚峰写的吗?”看到儿子写的东西,戚教练夫妇有点惊喜,争着看起来,“留给我们吧,只要有儿子的信息,都是宝贝。”
“让戚峰一定安心工作,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记者离开前,戚教练夫妇反复叮嘱记者说。虽然直到儿子通过了志愿者选拔时他们才知情,但他们全力支持儿子在津巴布韦的志愿服务,他们认为这是为国效劳,也是一种荣耀。
日用品、蔬菜种子、虾酱、英文光盘……郜玉环数着近半年来捎给丈夫的东西说,“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那边总是缺东西。”
除了丈夫成建国启程时带过去的东西,她总是尽量打听有人过去或者从津巴布韦来山东人的消息,托他们捎去些“慰问品”。
包着饺子
想起丈夫
前不久,当得知津巴布韦华商会的郭会长将来济南时,细心的郜玉环想起丈夫曾提起津巴布韦蔬菜很贵,而且购买很不方便。于是,她准备了一些蔬菜种子托郭会长捎到津巴布韦。
“他们在那边吃得不习惯,丈夫说5个月来吃的玉米面比在国内20多年吃得都多……这样,他们就能自己种菜吃了。”郜玉环告诉记者。
7月8日,因为侄子和外甥女来家里作客,郜玉环包起了饺子。包着饺子她冒出一句,“他在家时最爱吃饺子,不知在那儿能不能吃得上。”
母亲婆婆生病
不想告诉丈夫
丈夫出国后,家中即将升入中学的女儿和公公婆婆都要靠她照顾。援非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本报记者郝东智曾传回服务队员们写的感想,从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过后,郜玉环的母亲和婆婆曾经先后生病入院,让远在津巴布韦的成建国非常着急。
“我送婆婆去医院的时候,女儿在电话中跟他爸爸讲的!”她本来没打算提,在记者的追问下,才回忆起婆婆生病的事。郜玉环告诉记者,她母亲因病在济住院治疗,出院后回老家的第二天晚上,婆婆的老毛病就犯了。当她发现婆婆晕厥在床时,她心里害怕急了,赶紧拨打了120。好在有邻居和同事帮忙,婆婆被及时送往医院,转危为安。“要不然我怎么跟家人交待啊!”本想瞒着丈夫的她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步行两小时去买菜
志愿者 王宁
我们工作生活的马佐威兽医学院,位于距离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37公里的农村,离马佐威市也有十几公里,这里四周都是山,没有商店,购物让我们很头疼。每次购物、买菜必须搭学校的便车,坐在皮卡车上去首都,每次储备上至少半个多月的食品,但这样的机会也非常少。
在一次去农场服务回来的路上,我们发现一个商店离学校最近,大约有十几公里。于是以后我们就步行约两个小时去这个商店购物,然后提着大袋小袋的食品往回走。这样一来,我们就解决了食品荒,客观上还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一举两得。
志愿者 刘琛
生活方面,我们有与国内不同的新体验。为了方便工作,津巴布韦大学安排我们住在离学校较近的职工公寓,并配备了冰箱、电炉灶和简单的家具。虽说家具和餐具都比较旧,但是校方的细心还是令我们感动。
当然,我们也会面临诸如频繁停水、停电、交通不便等生活困难。由于电力缺乏,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家里几乎每天都停电几小时;家里最长一次停电三天,喜欢喝热水的我们只得去楼下捡些树枝备用,一旦到做饭的时候停电,就能派上用场。我们的邻居都很热心,当我们狼狈地敲开他们的家门讨教时,他们便出来帮我们搭灶点柴,教我们生火。
记者前去采访,正碰上郜玉环在包饺子,包着饺子她冒出一句,“他在家时最爱吃饺子,不知在那儿能不能吃得上。”
猴子向我要面包
志愿者 计鹏飞
在国内想看看可爱的猴子,一般都要去动物园,来到津巴布韦后,想不到我能和野生的小猴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一次在去奎奎市里买东西的路上,我路过一片丛林,正走着,突然看到前面靠近路边的地方有只小猴子。它尽管很警惕,但并没跑远,只是转着小脑袋看我拎着东西走路。当时我童心大发,走到距离它比较近的地方,丢了一些面包块,那只可爱的小家伙迅速捡起来,谨慎地尝了几下,然后大口吃掉了。
在吃完地上的面包后它又盯上了我手里的,我拿着半片面包不松手,它就拽着另外半片也不松手。令人想笑的是,它一边和我僵持着,一边用另一只手揪下小块面包来吃……现在我还能想起它那可爱的样子。
志愿者戚峰与当地学生合影。
今年年初,15名山东青年志愿者奔赴津巴布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援非之行。半年后,本报记者走进了3位援非志愿者的家,带去了对志愿者家属的问候,也看到了他们平静安定的生活。生活虽然如故,但这些家属们清楚地知道,在离家万里的非洲,志愿者们每天都经历着“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于是,15位志愿者的家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希望本报能帮他们传达家里一切都好的心声。在采访中,一些见闻将记者深深打动:这些志愿者的家属们在日夜思念的同时,也在用爱默默地支持着他们……
记者 杨凡 摄
马兰说,丈夫赴非后,婚纱照和庆华送给她的毛绒熊玩具就摆在床头,跟她做伴儿。
提到儿子,陈振秋女士反复讲,“让戚峰一定安心工作,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
今年1月21日,马兰的丈夫黄庆华登上了赴非的飞机,开始在津巴布韦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回忆当时,25岁的马兰称,1月里,本有她生命中3个充满祝福和希冀的日子:她与丈夫黄庆华的结婚纪念日,她的生日和丈夫的生日,但因丈夫走得急,都没好好庆祝一下,这样的离别在他们结婚才刚刚两年时到来。
丈夫报名援非
她去说服公婆
丈夫报名前专门征求过她的意见,她舍不得丈夫,考虑了一个月才答应下来。“时间虽然长了些,可这是个好事儿啊”,这样想着,马兰又陪丈夫去说服了一开始也不同意的公婆。
“他启程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现在回忆起来,马兰鼻子还有些酸酸的。1月21日一早,送丈夫到济南火车站去往北京时,她哭了。同去给儿子戚峰送行的陈阿姨还记得,临别时这个身材娇小的姑娘哭得格外伤心。
晚上回到家里,马兰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婆,生日快乐,等我回来。”不善言辞的丈夫以前很少说出让她感动的话,看到这几个字,又一阵心酸涌上来。马兰不好意思地说,以前的生日,他们夫妻俩都是挑一天一起过,今年因为丈夫走得急,就耽搁了,“本来以为他忘了呢。”
结婚的喜字
舍不得摘
马兰和黄庆华的卧室门上现在还贴着结婚时的大红喜字,“舍不得摘,只卷过一次角,我又重新粘牢了。”她得意地笑着说,婚纱照和丈夫送给她的毛绒熊玩具就摆在床头,跟她做伴儿。
志愿者戚峰之母陈振秋——“只要有儿子的信息,都是宝贝”
媒体相关报道
份份当成珍藏
“戚峰是个优秀的小伙子。”戚峰的母亲陈振秋掩饰不住骄傲,她拿出一摞摞珍藏的报纸以及戚峰在津巴布韦的照片给记者看。因为戚峰所在的哈拉雷通讯不便,除了偶尔能打通的电话,报纸成了他们了解儿子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份刊有贾庆林同志接见服务队成员消息的报纸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援外事业的意义、中非合作背景等情况被夫妻俩用水笔细心勾勒出来,“我们也是要学习,外事无小事啊。”
儿子援非照片
摆在显眼位置
贾庆林同志接见服务队成员时,人民日报的记者抓拍到他与戚峰握手的瞬间,戚教练夫妻俩通过团省委得到了这张照片,用塑料膜封好后装在相框中,摆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盯着照片上的儿子,陈阿姨说,“瘦多了。”
记者把戚峰写回的援非感想拿给夫妻俩看,“真的是戚峰写的吗?”看到儿子写的东西,戚教练夫妇有点惊喜,争着看起来,“留给我们吧,只要有儿子的信息,都是宝贝。”
“让戚峰一定安心工作,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记者离开前,戚教练夫妇反复叮嘱记者说。虽然直到儿子通过了志愿者选拔时他们才知情,但他们全力支持儿子在津巴布韦的志愿服务,他们认为这是为国效劳,也是一种荣耀。
日用品、蔬菜种子、虾酱、英文光盘……郜玉环数着近半年来捎给丈夫的东西说,“把能想到的都想到了,可那边总是缺东西。”
除了丈夫成建国启程时带过去的东西,她总是尽量打听有人过去或者从津巴布韦来山东人的消息,托他们捎去些“慰问品”。
包着饺子
想起丈夫
前不久,当得知津巴布韦华商会的郭会长将来济南时,细心的郜玉环想起丈夫曾提起津巴布韦蔬菜很贵,而且购买很不方便。于是,她准备了一些蔬菜种子托郭会长捎到津巴布韦。
“他们在那边吃得不习惯,丈夫说5个月来吃的玉米面比在国内20多年吃得都多……这样,他们就能自己种菜吃了。”郜玉环告诉记者。
7月8日,因为侄子和外甥女来家里作客,郜玉环包起了饺子。包着饺子她冒出一句,“他在家时最爱吃饺子,不知在那儿能不能吃得上。”
母亲婆婆生病
不想告诉丈夫
丈夫出国后,家中即将升入中学的女儿和公公婆婆都要靠她照顾。援非志愿者服务队成员、本报记者郝东智曾传回服务队员们写的感想,从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节过后,郜玉环的母亲和婆婆曾经先后生病入院,让远在津巴布韦的成建国非常着急。
“我送婆婆去医院的时候,女儿在电话中跟他爸爸讲的!”她本来没打算提,在记者的追问下,才回忆起婆婆生病的事。郜玉环告诉记者,她母亲因病在济住院治疗,出院后回老家的第二天晚上,婆婆的老毛病就犯了。当她发现婆婆晕厥在床时,她心里害怕急了,赶紧拨打了120。好在有邻居和同事帮忙,婆婆被及时送往医院,转危为安。“要不然我怎么跟家人交待啊!”本想瞒着丈夫的她当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到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步行两小时去买菜
志愿者 王宁
我们工作生活的马佐威兽医学院,位于距离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37公里的农村,离马佐威市也有十几公里,这里四周都是山,没有商店,购物让我们很头疼。每次购物、买菜必须搭学校的便车,坐在皮卡车上去首都,每次储备上至少半个多月的食品,但这样的机会也非常少。
在一次去农场服务回来的路上,我们发现一个商店离学校最近,大约有十几公里。于是以后我们就步行约两个小时去这个商店购物,然后提着大袋小袋的食品往回走。这样一来,我们就解决了食品荒,客观上还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一举两得。
志愿者 刘琛
生活方面,我们有与国内不同的新体验。为了方便工作,津巴布韦大学安排我们住在离学校较近的职工公寓,并配备了冰箱、电炉灶和简单的家具。虽说家具和餐具都比较旧,但是校方的细心还是令我们感动。
当然,我们也会面临诸如频繁停水、停电、交通不便等生活困难。由于电力缺乏,我们已经渐渐习惯家里几乎每天都停电几小时;家里最长一次停电三天,喜欢喝热水的我们只得去楼下捡些树枝备用,一旦到做饭的时候停电,就能派上用场。我们的邻居都很热心,当我们狼狈地敲开他们的家门讨教时,他们便出来帮我们搭灶点柴,教我们生火。
记者前去采访,正碰上郜玉环在包饺子,包着饺子她冒出一句,“他在家时最爱吃饺子,不知在那儿能不能吃得上。”
猴子向我要面包
志愿者 计鹏飞
在国内想看看可爱的猴子,一般都要去动物园,来到津巴布韦后,想不到我能和野生的小猴子有了一次亲密接触。一次在去奎奎市里买东西的路上,我路过一片丛林,正走着,突然看到前面靠近路边的地方有只小猴子。它尽管很警惕,但并没跑远,只是转着小脑袋看我拎着东西走路。当时我童心大发,走到距离它比较近的地方,丢了一些面包块,那只可爱的小家伙迅速捡起来,谨慎地尝了几下,然后大口吃掉了。
在吃完地上的面包后它又盯上了我手里的,我拿着半片面包不松手,它就拽着另外半片也不松手。令人想笑的是,它一边和我僵持着,一边用另一只手揪下小块面包来吃……现在我还能想起它那可爱的样子。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