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无声无息的角力正在油市上演:角力的一方是死守成品油零售价格底线的政府;另一方则是被高油价逼得无所适从的市场。有关人士认为,发改委之所以不公布调价方案,主要是担心涨价会给CPI火上浇油。
据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最新披露的国内成品油市场简报显示,8月1日国内40个主要城市中有近一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汽柴油供应趋紧现象,尤其在广东、海南、福建、上海等地,部分标号汽柴油已宣告停批。
一场无声无息的角力正在中国内地油市上演:角力的一方是死守成品油零售价格底线的政府;另一方则是被高油价逼得无所适从的市场。尽管前者仍未有丝毫让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松动的迹象,但不断冲高的国际油价,正在把胜负的天平悄悄拨向角力的另一方——市场。
受国际油价影响
汽柴油供给吃紧
近日,国际油价再创历史新高,并已站稳在70美元高位近一月之久。受此影响,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最近一片风声鹤唳,各种油品的批发价水涨船高,一些社会单位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四处找油。
“这段时间进油确实比以前难了,柴油相对好些,但像90号和93号汽油就明显紧张了。”上海中油爱使东方浦南油气站的曹站长1日向记者诉苦说。
记者从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获悉,目前上海成品油市场资源整体告紧,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基本对外停批汽柴油,以保零售为主。在广州,两大集团的汽柴油也基本对外停批。东莞市场上,中石化汽柴油全面停批,中石油则只对协议用户少量出货。
相比之下,民营加油站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能进到就算不错了,有时我们根本连批都批不到,尤其是90号汽油。”福州一民营加油站负责人陈老板向记者表达了心中的苦闷。据他称,以往供应正常的时候,他们一周至少能拿到200-300吨汽柴油,但最近下降到只有100吨,甚至更少。
而令市场紧张态势更为加剧的是,各地有一些加油站开始惜售,甚至还有些动起了囤油的脑筋。“我们已在附近一些油库存了2000吨成品油,从现在起即便滴油不进,我们也能安然度过一个月。”福建泉州某加油站老板近日透露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民营油企惜售乃至囤油,既有赶在发改委调整成品油零售价前投机一把的考虑,但也是为保证自身供应而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与油源紧张相伴的,还有成品油批发价的水涨船高。数据显示,近日,南京地区中石化90号汽油报价一举上涨60元;93号汽油的报价更上涨了70元。而在苏州,汽柴油的批发价格近日也出现普涨态势。在广东,93号汽油的内部批发价过去一周来每吨上涨了近100元,97号汽油则从6170元/吨调高至6420元/吨。
炼油虽然亏损
政府不敢涨价
“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上出现的种种乱象,都是由于国内外油价没有同步上涨、石油企业炼油亏损所致。而国家之所以不敢轻易调整成品油零售中准价,是怕油价调整后给本已触碰高压线的CPI火上浇油。”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一语道破了近期国内成品油市场吃紧背后的玄机。
韩晓平告诉记者,因每炼一吨油都要多亏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国内两大石油集团除了履行社会义务,尽量满足市场供应外,很难再有积极性向社会加油站批油。这是各地出现汽柴油停批、限批的主要背景。而在国际油价高位运行的前提下,只要发改委一天不调价,这种紧张态势就会维持下去。
事实上,发改委当下之所以举棋不定正是由于处在这种两难的境地。而在与市场的角力中,后者显然已渐渐占据了上风。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批发市场紧张的态势最终会波及零售市场。”韩晓平说。
批零价尚未倒挂
“油荒”会否重来
也有人担心,一年多前曾经席卷多个省份的“油荒”此次会否重来?一位石油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批零价格还没有倒挂,但两者价格已非常接近了。一旦倒挂的话,肯定有很多社会加油站停止供油。
而2005年末“油荒”最严重的广东省石油商会有关人士则向记者称,当地成品油库存还比较充沛,应该不会出现一年多前那一幕。
“这种局面给民营油企的压力尤其大。批发价上涨、零售价不涨,两大集团因上游利润充沛应该可以挺过去,但主要集中在下游的民营油企则很难熬。再这样下去,估计还会有一批民营油企死掉或退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伯强对记者说。林伯强表示,这种挤压民营油企的行为同当初鼓励非公经济进入能源行业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目前的情况就是政策很不确定——规则是政府设定的,但企业对前景没有把握。长此以往,对中国能源行业的发展并不利。”林伯强最后说。
据《上海证券报》
声音
能否制止“想涨就涨”?
令人惊诧的是,在国家发改委没有授权的情况下,中石化、中石油的批发价格竞然擅自涨价,尽管石油涨价是区域性的。但笔者觉得,垄断企业这种“想涨就涨”的做法,并未把国家和消费者放在眼里。
知晓成品油涨价申报环节的权威人士透露,每次涨价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和所属价格司都不会主动调整,而需要企业提出申请,然后依据申请开会研究决定涨与不涨。
欧美一些国家,像地铁、邮政、公交这样的国有垄断企业,尽管也是常年亏损,但并不轻言涨价。
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从诞生之日发展到今天,处处带着政府支持的印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石油价格长期以来“跟涨不跟落”的怪状,早已表现出公众的无能为力。可以肯定地讲,如果政府该出手时不出手,“想涨就涨”依然会继续上演;“想涨就涨”局面一旦形成,于国于民则有百害而无一利。
据《中国青年报》
石油巨头开始“逼宫”?
近日上海及周边城市油价上涨,有关部门解释说是因为高桥石化、上海石化两家炼油厂停产检修所致。是不是这样呢?令人生疑。2005年从广东开始刮起的“油荒”,开始有关方面把原因归咎于台风造成运输不畅等诸多客观原因,后来被证实并非如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次会不会又是故伎重演——寻找借口,人为制造油料短缺的现象,为下一次提价作铺垫?
就在上个月,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巨头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对成品油进行提价。
提价方案遭到否决不足一个月,就出现石油短缺、提价现象,并且鉴于石油巨头的过往表现,很难令人相信这两者之间不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公众有理由怀疑,这是石油巨头在申请得不到批准之后的“报复”,用牺牲公众利益的手段向国家发改委“逼宫”。按照过往的经验,可能过不了多久,国内的油品将全面提价。
或许,石油企业有自己的难处,提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两点请牢记:
一是,按照国家统计局数字,2006年中央企业年利润达到7200亿元人民币。其中,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等重要行业位居前列。
二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通胀压力,居民生活物价指数一路飞涨,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控制、减轻通胀压力。
石油企业仍是目前中国最赚钱的企业之一,其利润压力并不大,在这个时刻提出提价要求,并不合适。
据《中国青年报》
财经分析通胀来了吗
这个夏天,似乎越来越多的商品加入了涨价的行列。
无风不起浪。此轮波及大江南北的物价上涨,究竟由何推动?
在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流动性过剩。钱多了东西自然会涨价。中国的钱为什么会多了?这其中既有国际市场的外部因素,也有源自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结构性顽症。
美国货币当局滥印美钞,导致资产价格的暴涨。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保持出口竞争力,银行不得不不断干预外汇市场,从而释放出大量的流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国内流动性的增加是世界流动性泛滥的结果。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东西太便宜”!
过去数年,中国一直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诸多的生产要素价格有意或无意地被扭曲,很多成本没有计入或者计算不足:工资低,工厂的劳动条件和安全条件差,劳动成本计算不足;资源产品价格偏低,能源原材料成本低估;土地由政府征收和供给,地价偏低;利率管制,资金价格低;污染严重,环境成本没有计入。
在人民币升值比较慢的情况下,国内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替代的升值方式。这就表现为劳动力工资快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表现为土地、房地产等难以复制的生产要素价格的大幅度上升。
7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监测物价上涨幅度的CPI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在6月份再创新高,达到33个月来的最高峰——同比上涨4.4%,这也是今年以来连续第4个月超过央行所制定的3%的“安全线”。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说:“第三季度的CPI会达到5%,2007年全年的CPI则将达到4%。”
国际上通常认为,CPI指数若达到5%,一般可视为出现通货膨胀。什么是通货膨胀?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通货膨胀一般产生两大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通货膨胀是经济增长最为危险的恶魔。
那么当下的中国,是否已经笼罩在恶魔的阴影之下呢?
这个问题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在公众普遍感受到物价的上涨,在一块猪肉引发的通胀焦虑有逐渐升温趋势的同时,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另一个经济信号:中国劳动学会此前声称,扣除物价因素,中国职工4年来工资平均增长12%,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舒眉)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