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刘大钧先生的易学人生

  ●国际易学界称他为“近百年来周易研究复兴的推动者”;
  ●在他主持召开的建国后“首届国际周易学术研讨会”上,海内外与会学者集体起立向他致敬;
  ●凤凰卫视曾对他做过三次专访;
  ●中央电视台《大家》和《百家讲坛》栏目盛情约请他去开讲,却久约而不至;
  ●他创办了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历经20余年的经营,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担负着易学研究和培养易学博士的任务——
  他,就是国际著名易学家、一个只有高中文凭却著作等身的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博士生导师刘大钧先生。
  7月6日,在散发着浓厚人文气息的书房里,一向低调不接受记者采访的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的曲折人生、治学之路,他的博学精研、诗书才情,像令人惊叹的史书画卷,一幅幅展现在我们面前……


  神秘学科背后的大学者
  《周易》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是部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奇书。一方面,《周易》行文微言大义、晦涩难懂;另一方面,街头打着《周易》招牌算命卜卦、骗人骗钱的事屡见不鲜,让有些人觉得《周易》宣扬的是封建迷信。
  刘大钧教授说,《周易》的内容包括象、数、理、占四个部分,“占”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周易》历朝历代都不乏研究者,特别是孔子,把一部原为卜筮之书变成了一本阐释“天道、地道、人道”的哲学书,一本“人文化成”的伦理之书。《周易》从此进入了儒学核心,成为“六经之首”。刘教授认为,《周易》之所以能千古不衰地被研究,是由于它蕴含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深邃的东方智慧。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古老、地位最显要的一部典籍,《周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源头活水的作用。
  海内外学术界公认,当代《周易》热始于1987年岁末在山东大学召开的首届国际《周易》研讨会。这次会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就是刘大钧教授。为了召开这次大会,刘教授四上北京,向国家教委有关部门阐述《周易》这门古老学问的学术价值,为了筹集会议经费,他四处游说,得到省里的支持,使会议终于如期召开。
  1987年12月5日,280多名来自六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内地的《周易》学者聚集在山东大学,围绕“周易与中国文化”问题进行研讨。开幕式上,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年近八旬的钟启禄教授提议:海外学者起立向刘大钧致意!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学者话音一落,二十多位海外学者齐刷刷站起来,国内学者也跟着站起来,主席台上的人也跟着站起来。大家一齐向刘大钧起立致意!刘大钧眼含热泪,双手抱拳,向与会者频频还礼。据说这种动人的场景在中国学术会议史上是空前的。当晚,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用了1分13秒播报了这次学术会议。对于一个学术会议来说,这种报道在用时上实属是罕见。
  会后,刘教授东奔西走自筹经费,创办了《周易研究》杂志,1991年得到国家正式刊号。在海内外首次公开发行即超3万份,被誉为当时的“学术刊物之王”。
  这次会议和这本刊物,不仅是刘大钧个人命运的转机,也是易学研究重新复兴的转机。由于海内外媒体的热情传播,国内《周易》热从此拉开序幕,刘大钧的名字也广为人知。这一年,他45岁。正值盛年的他,接下来一发不可收拾,学术成就也迎来了“盛花期”。

  十七年易学苦旅
  《周易》曰:“俭德辟难”,“进德修业”
  刘大钧的学易之路,历经了磨难和曲折。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往事,记者发现,刘大钧教授没有丝毫的怨愤,他依然是那样谈笑自如、风趣幽默。
  刘大钧生活在济南一个普通人家。他从小的理想是当一名诗人。他说自己当年写的诗,在“文革”的时候基本被抄家烧了,只有其中的一本,被他一个喜欢诗歌的同学借去阅读,后来放到坛子里埋在地下,才保存下来。 
  1961年高中毕业后,刘大钧想进入山东大学深造,连考三年未能如愿。后来他才知道,因为有所谓“家庭问题”,他的档案上写着“该生不宜录取”的字样。他一度心灰意冷。
  他的外祖父——即后来成为他的易学启蒙者的王老先生是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门生。老人家用这样一番话来激励他:“考不上算什么?你看人家梁漱溟,没考上北大一跺脚就走:‘十年以后我来教北大’!”外祖父对他说:“你就跟我学《周易》吧。”当时刘大钧非常不情愿,因为这离他的诗人梦相差太远。还是在母亲劝说下,年轻的他开始了学易之路。没想到这一学,他被《周易》博大的哲学智慧迷住了。刘大钧在老先生的指导下一遍遍诵读古书,尤其是秦汉以前的典籍。直到今天,他都能对《易经》和诸多古籍倒背如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被挂上了“封资修残渣余孽”的黑牌子,被关押、被批斗、被抄家。当记者问起,面临着那么大的磨难,怎么能够把研究坚持下来,刘教授说:“学易让人变得通达,真正进入易境的人是不会轻易被外部环境改变的,也不会去自杀。”易学中蕴藏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让他在最艰难的时候,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苦研十几年后,他终于等来了那个改变命运的历史时刻。

  胡乔木推荐他来到山大
    《周易》曰:“小往大来”,“先否后喜”
  1978年,刘大钧写成第一篇学术论文《读史释易》,投稿给中国哲学界最高学术刊物《哲学研究》。该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的。刚刚经历了“文革”的浩劫,学术界可谓一片荒凉。当时的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注意到了这篇文章,思才若渴的胡乔木问:“全国研究《周易》的学者不多,怎么没听说刘大钧这个名字?”他指示该刊理论部主任蒙先生寻访刘大钧。
  蒙先生奉命到济南,在一个杂乱的小院子里找到刘大钧的家。那天是星期天,刘大钧外出未归。蒙先生就和几位老同院及老邻居攀谈起来,居民们告诉他:“刘大钧这个人,每天五点钟起来在院子里背书,他可是个人才。”这样,还没有见到本人,蒙先生已经把刘大钧的底儿摸清了。等到刘大钧回来后,经过一番交谈,蒙先生临行前留下一句话:“看来你不会在这里呆多久了。”当时刘大钧是工厂仓库保管员。
  果然不久,一纸调令让刘大钧走进了山东大学。1980年,全国14家报纸转载了新华社的一则消息,《高中毕业生刘大钧登上大学讲台》,报道了刘大钧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的事情。后来刘教授才知道,胡乔木给当时山东大学的党委书记孙汉卿及校长吴富恒写了推荐信,山大吸收了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易学研究者。
  当年他的外祖父用梁漱溟的话来激励他,十七年之后,他果然来到了山大教书。他创立的易学教研室,如今已经成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和全国易学的研究重镇,该中心出版的《周易研究》成为国内惟一专门研究易学的学术期刊,刘大钧也因此成为山东大学最有影响的著名教授之一。

  才情文人的诗书人生
  《周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上假《周易》之名兴起算卦热时,刘先生始终坚持《周易》研究的学术方向。十二年前,他将自己的新著《纳甲筮法》赠给时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社长郭招金先生(现中国新闻社社长),在扉页上以这样一幅联语表达他对筮法占卦的态度:“数术不演仁者寿,龟筮岂卜贤人愚。”他还在《周易研究》上撰联明志:“众热众冷,此际宜存主宰;独行独立,其间都见精神。”
  刘大钧认为,《周易》占筮作为一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若一味进行贬抑,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我们现在研究筮法,绝对不能仅仅以一个明白占筮之道的术士标准要求自己,而要以君子之德风去探索周易的奥妙,体验“生生之谓易”的伟大境界。他讲出两句十分意味深长的话,第一句:“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第二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刘大钧不但长于易学,在诗文方面也颇有造诣。他的书法高古雄奇,气韵丰沛。他应邀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等院校书写的题辞、刻石之后都已成为该校的人文景点。他的诗歌,意境优美大气,意象纷繁现代,不输于同时期的诗家。他说,诗人的气质与独特领悟,对治学有极大助益。
  采访将要结束时,刘先生让记者看了他在四十年前写的一首题为《南风》的诗。他说,前段时间,山东师范大学赵彦修校长请他为现代诗人徐志摩在济南乘机遇难处(现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园内)写一题辞,恰巧头一天晚上他刚翻旧稿读了此诗,他认为此诗正与徐志摩先生的生平成就及遇难经历契合,这不能不说是“缘”。
  兹摘取此诗一部分,作为对刘大钧先生采访文字的结语:

  从迷濛的远方,从浩大天宇的后面
  犹如一股南风,你来了  
  看你翻过雄壮的山巅,没入幽深峡谷
  从古老岩石的花纹上
  汲取了原始的力量!
  看你举起乌云的宽大手掌,跨过雷雨的脊背 
  在深潭的绿色泡沫上
  欢呼第一阵春雨的来临!
  你跳上高大华丽的台阶,卷过卑微平凡的尘土
  从飞鸟的羽翼上
  歌唱出爱的力量!
     ……

 

  刘大钧简介 
  刘大钧,1943年1月生。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易研究》主编,全国政协委员。多年从事易学研究,尤精于象数易学研究,对易学中许多重大疑难问题提出了重要见解,并形成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的易学研究路数。出版《周易概论》、《周易古经白话解》、《周易传文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多部易学专著,创办并主编了易学界的权威学术刊物《周易研究》,发行至28个国家和地区。 

曲涛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