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执掌600亿的资本运作高手

人物简介
  郭广昌出生于浙江东阳市横店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从来就是一个十分有主见的人。初中毕业时,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的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中专师范读了东阳中学,最终考取了复旦大学哲学专业,1989年毕业留校任教。
  3年后他放弃出国机会选择经商,和4个同学用借来的几万元资金,靠一种乙肝诊断试剂掘得“第一桶金”。
  1994年郭广昌成立复星集团,先后进入房地产、百货、钢铁、金融等行业。1998年运作复星实业在A股市场上市,2007年运作复星国际在香港上市。
  平时郭广昌处世低调,做事认真负责,对认准的事绝不放手。他的成功应验了“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
相关链接
15年财富征途
  从1992年几万元起家的公司到市值达到600亿的复星国际,在这背后,是15年的财富征途。
  1998年,复星实业在A股市场上市。
  2000年,国企改制,复星收购豫园商城。
  复星通过其旗下复星医药(即1998年上市的复星实业)和当时的友谊集团(即百联集团的前身)合资成立了友谊复星控股公司,医药占48%的股份。
  2003年,进入德邦,复星的“决策层”是度势出击,当时“业内质疑声不断”。
  马不停蹄。复星投资德邦之后,2004年,豫园商城联袂复星去投资尚处黄金“低价时代”的山东招金。
  当时的黄金形势是,价格为400美金/盎司,在中国是一个“低潮”;而且,中国黄金人均消费量在全球而言很低,只有印度的1/3,和日本相比只是它的1/10。
  2004年,复地地产在香港上市。
  复星七大董事之一、豫园商城董事长吴平透露:“前几年,复星投资上海银行2000多万股,上海银行上市后,我们7000多万投资可能变成3个亿;当时我们还买了海通证券700多万的股权,海通证券一上市,我们这边股权就赚有一个亿。”
  事实上,在中国资本市场打拼了15年的复星集团,已经成就了“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集团”。其核心业务包括钢铁、房地产、医药、零售、金融服务及战略投资;旗下拥有A股上市公司南钢股份、复星医药、豫园商城以及在香港上市公司山东招金矿业、复星国际和复地。而豫园商城和山东招金较早演绎了复星谷底扩张的财富技巧。
  据《中国经济周刊》
  2004年,“德隆系”顷刻间分崩离析,接着轮到了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郎咸平抛出了一句狠话——“复星系是我下一个研究目标”。但郭广昌和他的复星成功躲过了那个“冬天”,并且成功运作了复星国际。至今,郭广昌已直接或间接控制上百家企业。
郭广昌:执掌600亿的资本运作高手
  7月16日,复星国际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上市当天,复星国际的市值达到646亿港元,郭广昌持有复星国际共计29亿股,其持股价值超过300亿港元。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郭广昌,清楚地知道他朝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躲过了宏观调控,躲过了重重危机,躲过了外界的怀疑和责难,这位幸存者仍然执著于这个梦想——此次上市集资所得,除了偿还之前的银行借贷,主要用于投资或收购钢铁、医药、零售、金融服务业及其他策略性投资。
  作为还在整合之路上前行的民营企业家,原本低调的郭广昌更加谨慎,在资本市场的鲸吞海喝、大刀阔斧的举动之外,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公司上市
  掌舵资本大船
  1992年,郭广昌拿着原本用来出国的几万块钱,和同在团委工作的梁信军创办了广信咨询公司——这是复星的前身,替一些公司做调查起家。
  让郭广昌和他的创业伙伴赚到第一个亿元的,是做一种肝炎试剂。
  然而,郭广昌认识到资本“四两拨千斤”的魅力是在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复星一次性就募集资金3.5亿元。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仅凭做实业的一点点积累速度,无论如何成就不了今天的复星。郭广昌是个地地道道的资本运作高手。通过资本链来实现产业扩张,在短短十年间,郭广昌控制了3家香港上市公司,直接和间接持股8家内地A股公司的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上百家企业。
  并购受挫
  巧妙运作复星国际
  2004年,中央开始宏观调控,各项产业、金融政策骤然收紧。当年3月,复星间接控股超过30%的宁波建龙项目忽然被国家发改委紧急叫停,把刚刚以3个多亿进入钢铁业的郭广昌打个措手不及。跟着受挫的,还有整个复星集团的并购速度。
  6月,产业整合的“先驱”——“德隆系”顷刻间分崩离析,接着轮到了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同样依靠并购大举扩张、试图搭建产融平台的复星集团,很自然成为人们眼中的“德隆第二”。以质疑顾雏军而声名大振的郎咸平抛出了一句狠话——“复星系是我下一个研究目标”。
  为此,复星集团高层特意到北京进行公关,希望新闻媒体不要对其进行“跟风”报道。之前,关于复星资金链紧张的传闻早已流传开来了。
  当年9月,复星请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做《复星集团财务分析报告》。这份“体检报告”表明,截至2004年6月30日,复星集团负债总额228.1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88%。而郭广昌称,会很快将负债率降至60%以下。
  同时出台的,还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做的《复星集团的市场地位、竞争力和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初步研究》,郭广昌试图通过“国研报告”对复星集团多年来的多元化思路加以验证。也几乎在同时,郭广昌正式宣布复星将收缩战线,淡出四大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行业。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规范”和“透明”成为郭广昌最常讲的两个词,也是他抵御外界责难的两样法宝。
  然而,就在安永和国研中心为复星做报告之时,一家名为复星国际的公司在香港悄然注册,复星国际全资拥有复星高科技集团的所有资产。这正是他当时为复星高科技集团整体上市所做的一步。
  这个执著、精明的浙江人并没有轻易放弃他的产业帝国梦。
  并购强人
  未必是成功整合者
  几年前,某杂志刊登出中国十大资本运作高手。其中多数,或锒铛入狱或深陷资金危机。
  在10个人中,郭广昌是年纪最小的,步子却迈得最稳。经过调整后,郭广昌的产业扩张策略开始“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放在医药、房地产、零售、钢铁业。待外部环境稍缓和之后,复星再把金融业纳入了进入的重头。
  从2006年底开始,中国股市牛市的势头一发不可收,而房地产业也出现复苏的迹象。这都为郭广昌在资本市场提供了说好下一个故事的现实基础。事实上,他早就行动起来——眼下,德邦证券的IPO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而2004年在香港上市的复地地产也定下了年前回归A股的计划。
  这个7月,复星国际成功上市,郭广昌的冬天似乎就快要过去了。
  在复星内部,郭大老板的口碑不错,拥有300多亿身家,对下属谦和,做派也不张扬。上至创业搭档、下至员工们都很服他,公认他“思路清晰,善思辨”。对郭老板一路并购收购的举动,一位复星人士评价:“从资本角度讲,郭老板的决策都比较正确,收购都还是成功的。”
  但是,他也承认,产业急速扩张的同时,管理和驾驭能力吃紧。
  此外,复星集团前期并购进来的一些企业里,人心浮动,员工们担心,说不定哪一天企业和自己就又被卖了。 
  并购强人,并不一定有能力做一个成功的整合者。
  郭广昌的敌人,除了有限的资本市场,除了难以突破的垄断领域,还有一个——他自己。
  据《南方人物周刊》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