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336亿贷款重压76所部属高校

  ▲“部分高校‘破产说’言过其实,教育不会成为第二个国有企业。”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等教育的固定资产有5000多个亿,目前存在的高校贷款问题“会认真解决”。
  到2002年底部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亿元,截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
  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元,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
  加大对教育的政府投入,必须建立在明确界定高校财务负担机制中政府与高校间不同责任内涵的基础之上。
  贷款336亿收入656亿
  “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
  高校负债在1998年前并不受外界关注(1998年部属的高校银行贷款总额仅为5亿元),然而,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扩招,高等院校逐渐增加了银行贷款的份额,贷款收入成为继政府拨款、学杂费收入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筹措资金的第三个主要渠道。
  北大课题组刚刚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到2002年底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达到88亿元,截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
  同样在2005年,76所高校的总收入是656.66亿元,校均收入达到8.64亿元。“现有的贷款规模已经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报告执笔人、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鲍威说。
  而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一书中称,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亿-2000亿元。
  报告还对部属76所高校财务健全状况作出了综合排名。其中,上海交大、北大、复旦、清华、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财务状况相对良好。
  经过比对,报告中认为财务健全状况较好的前19所高校中,有13所属国家“985”工程高校。
  在2005年,部属76所院校总收入为656.66亿元。其中,教育、科研和其他三项财政拨款的合计比例达到了49%——也就是说,尽管近年扩招期间,财政拨款在高校经费收入中的比例降低了,但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在央属高等院校的收入中仍占半壁江山。
  有意思的是,在2005年76所高校尚未偿还的贷款本金中,“985核心高校”平均为4亿元,普通“985”高校为4.2亿元,相比之下非“985”院校的贷款规模仅为2.1亿元。
  究其原因,“是否进入‘985’已成为银行界定高校声望和还款能力的重要标准。”——报告谨慎得出结论。
  吉林大学30亿债务
  负债率高达55%,远远高于目前部属高等院校的平均负债率16%的水平。  
  在这份部属院校财务状况的榜单中,究竟哪些院校排在了后十位,课题组并不愿意公开。
  但是,与2005年校均贷款额4.4亿元相比,吉林大学日前被曝光的30亿元债务规模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报告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课题组先是测算了不同学科类型院校对公共财政的依赖性。发现部属院校的平均依赖率为48%,其中外语院校的财政依赖性最低,基本分布在23%-36%的区间,说明外语类院校在开展培训服务等融资领域扩展多元化融资渠道。与其对应的是,农林院校的财政依赖性最高的甚至达到了81%。
  但吉大这种综合大学的公共财政依赖性也处于45%-59%的平均水平左右。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负债率的结果就没那么好看了——报告测算,2005年,吉林大学负债率高达55%,远远高于目前部属高等院校的平均负债率16%的水平。
  至于高校对于贷款的返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教师与学生公寓的出售和出租、校本部土地的置换、学生学费收入等,其中学生的学费和住宿收入是主要来源。
  鉴于上述分析,课题组认为,缺乏公共财政支撑、负债率又高的学校要引起警觉,这类院校必须依靠学费收入和外部资金的筹措来承担负债偿还。
  与此同时,作为最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财务效率作为一个新颖而重要的指标进入研究视野。
  遗憾的是,在这一指标上,吉大的数字再次被课题组关注。其公用支出中水电暖费所占比率高达17%。“这暴露了该校在降低能源消耗、控制高校运营成本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报告指出。
  因为,在这一指标上,76所高校的平均水平是6.9%。而在日本国立大学,这一比率在综合类院校仅有3%左右。
  研究报告强调:“往往是那些高校既有资源使用效率低的院校陷入了高负债的困境。”
  教育投入不可盲目
  政府必须对高等院校产权作出清晰界定,改革高校治理结构。
  
  鲍威说:“高校当务之急是提高财务效率,节约开支,合理降低和控制运行成本。”课题组发现一些新的现象在高校中慢慢凸显。
  “今年我们打算再向职工借1000多万元,我们给6%-7%左右的利息,以津贴或补贴的名义发下去。”走访中,一高校财务负责人这样对课题组说。
  外界一般认为,要加大对教育的政府投入,但报告建议说,这必须建立在明确界定高校财务负担机制中政府与高校间不同责任内涵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高校还贷责任主体模糊的现状,政府必须对高等院校产权作出清晰界定,改革高校治理结构。”鲍威说。
  鲍威说:“高校债务危机的凸显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坏事,相反,及时地为盲目借贷的高校敲响了警钟。” 
  本版稿件均据《21世纪经济报道》'
他山之石美国大学融资经验
  据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后鲍威介绍,在美国,一般而言,学校的借贷主要针对停车库、学生宿舍楼等可以获得收益的经营性项目,而还贷经费主要来源于这些项目的收入。
  而据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邬大光提出,国外大学的基金会是大学发展的“蓄水池”和坚强后盾。
  耶鲁大学基金会2005年年报披露,过去10年间,基金会为耶鲁大学提供的财政支持,从1149亿美元猛增至5167亿美元,年增长14%。其在股票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在过去10年间也高达12.7%。
  需要关注的是,2006年4月17日,中国证监会批准了耶鲁大学基金会的QFII资格,耶鲁大学基金会成为第一家获得中国大陆股市投资资格的国外大学基金会。
延伸阅读高校举债不仅仅因为扩招
  《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首次从“政府、银行、高校”三方视角,对高校举债成因做出综合分析。
  《研究》认为,不能把高校举债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扩招”,认为这是扩招后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减弱以及学生数量急增的双重压力下,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和高校多方利益契合的体现。
  自1993年开始,中央政府层面多次表态:“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认为,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推动高校负债融资政策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1994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转让金一直作为地方政府的一项收入,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相关调查,目前,土地转让金收入约占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之下,高校扩招后,不少地方政府积极投资开发高教园区、大学城项目,希望由此一方面拉动城市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土地转让金收入,扩大预算外资金规模。
  “这也为日后高等院校贷款规模的失控留下了隐患。”《研究》报告执笔人鲍威说。
  在政府政策自上而下引导的同时,贯穿始终的是扩招后政府财政投入的严重不足和高校教学评估标准上调。《研究》指出,这也是促使高校纷纷作出负债融资选择的隐性力量。
  《研究》认为,教育部始于2003年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虽然在保障高校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对部属和地方院校采用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迫使外部经费筹措能力相对较弱的地方高校努力通过银行贷款,竭力解决基础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
  另外,《研究》中提到,在这一时期内的银校合作也是金融机构扩大业务空间、改善资金流向的合理选择。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