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深圳市政府在政府网站上公布了深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并向公众征求意见。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管理层、职工大会相互独立、相互制衡;财政供给方式从过去的“养人”转变为“养事”,对于可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将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完成;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逐步实现事业单位职级制,推行职员制。
建理事会实行“三权分立”
改革方案明确,事业单位也将建立理事会、管理层和职工大会。三者分别扮演权力决策机构、管理执行机构、监督约束机构的角色,相互分离、相互制衡。
理事会是事业单位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行使事业单位重大决策权。理事会成员由政府部门代表、社会人士、行政执行人等多方组成。理事(含理事长)由事业单位举办主体任免。管理层由行政执行人及其副职、财务负责人组成,作为法定代表人负责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行政执行人由理事会提名,对理事会负责,定期向理事会汇报事业单位的运行管理状况。职工大会决定事业单位涉及全体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全体职工2/3以上多数通过后方可提交理事会审议。
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事业单位还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对事业单位实施审计监督。事业单位要编制年度报告,提交给举办主体及相关部门,并在每年相对固定的时段向公众公开,接受政府机关及社会的评议。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中,也应随时通过媒体、网站、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其服务内容、服务价格、服务标准、政策依据等内容情况。
专家点评
这里讲的事业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一些不同。公司是董事会,事业单位是理事会。就像一所学校会有理事会,理事会产生校长,学校的管理通过理事会完成。理事会是通过集体决策决定本单位重大事项的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使事业单位的管理纳入法律、制度的框架,使决策更民主、科学。
取消行政级别推行职级制
副科级、科级、副处级、处级……以往事业单位照搬行政机关的行政级别,级级分明,只上不下。而所有在编人员也基本上是“终身聘用制”。今后事业单位将全面告别行政级别,推行职级制。
改革方案明确,将取消现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全面推行职位职级管理制度及与之相配套的人员聘用聘任制度、工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人员由身份管理转变为职位分类管理。个人待遇与所在职位的工作量、工作难度、责任大小密切相关,实行“级随岗走、薪随岗变”。对新成立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部门不再确定其主要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待遇,改为核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比例。新设事业单位全面实行职位职级制管理。
此外,对基础教育领域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探索实行新的评价机制,即根据个人学历、资历、管理能力和工作实绩对其进行等级评定,个人政治待遇和薪酬待遇与等级挂钩,实行“级随人走”,不受单位规模、类型和性质的限制,也不因职务变动而改变。
专家点评
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是从国家到省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一个很重大的变化。现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官本位,什么是“官本位”?表现出来就是官多兵少、指挥的人多而办事的人少,办事效率低下。取消行政级别,有利于打破官本位,也有利于改革事业单位现有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在事业单位里推行普遍的职员制,以及进一步全面推行合同制,打破以往的“终身合同”,提高事业单位运营的绩效。
办了多少事就给多少钱
以往人们对于事业单位的指责主要就集中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今后事业单位将告别财政“按人头拨款”,转变为“只养事不养人”;即改变原按在编人员安排工资福利和公用经费的管理方式,实行由编制等部门界定单位承担符合公共财政承担的职能和事项,由财政“以事定费”。
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政府保障。从事关系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等纯公益性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实行全额保障。二是政府资助。一些事业单位既承担部分公益性服务,也提供一些市场化的服务。对于其公共服务事项,财政将实行按项目资助;对于市场化的服务项目,财政不予资助。三是购买服务。在市场发育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可通过招标采购或特定委托等方式“购买服务”,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一些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政府以招标的方式确定服务供应方。
按照积极稳妥原则和“半步策略”的要求,深圳将分批推进“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改革:第一批先行在高校、城管、文化等系统若干事业单位实施;第二批在卫生、交通、水务等领域推行;第三批在所有领域全面推进。在分批实施过程中,逐步扩大“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改革的范围,力争三年内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按新机制运行。
专家点评
以费养事,就是说政府视服务项目的多少和大小给出额定的经费,至于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等细节问题则交给事业单位自己去调剂。政府只管给你多少钱、你要办多少事、达到什么质量;至于你要雇用多少人来办这个事情是你事业单位自己的问题。在这种体制下,一些人浮于事的事业单位会自己调节。
这种新的财政供养方式也有利于增加事业单位运营管理的透明度。每年要购买什么服务、花多少钱,必须有公开的财政预算,钱通过公开的方式给,这样社会公众就可以监督这个领域的公共服务。比如今年小学学位饱和了,财政就应当减少这一领域的购买。
点评专家:马敬仁,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 据《南方日报》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