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筹备成立到拥有三大专业委员会,从组织“串谋提价”到因身份非法而被禁止活动,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走过了三年“非法移民”之路。三年间,在堂而皇之的招牌之下,真正控制其运作的还是那些行业寡头们,因为他们才是协会的“衣食父母”。
“移民”前夕
2004年国内首次方便面“价格联盟”破产,方便面企业开始意识到,没有协会组织,企业之间的联盟很难形成约束力,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应运而生。
早在2004年2月15日,国内数家方便面企业便在北京签署了一份《中国方便面行业自律联盟合约》。该合约实质上就是一个价格联盟。与今年方便面集体涨价事件异曲同工的是,据当时的《烟酒周刊》记载:方便面集体涨价的理由,同样是来自“面粉和棕榈油”的原料压力。按照约定,在2004年4月8日之前,国内方便面将分3次逐步提价。
然而,当约定之日如期而至,个别企业却按兵不动,结果率先提价的企业痛失市场。国内首次方便面“价格联盟”就此破产。
“国内的方便面企业开始意识到,没有协会组织,企业之间的联盟很难形成约束力。”知情人士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2月10日-11日,中国面制品产业高峰会议在天津召开。据《2004年中国食品科学科技学会面制品分会大事记》,当时共有业内企业负责人40余人参加了会议,建议尽快成立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
世界方便面协会于1997年3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日本日清食品创办人安藤百福是该协会的首任主席。
随后,世界方便面协会分支机构正式“移民”中国。2004年9月8日,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在广州召开的第五届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上正式成立。会上,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范现国被选举为中国分会会长。
理事“内阁”
在方便面集体涨价事件中,挨板子的是协会,操刀的却是内部的行业寡头。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业寡头才是协会的真正控制者。
记者从获得的《世界拉面协会(IRMA)中国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名单》(通过2004年9月8日中国面制品产业大会选举产生)中发现,在全部的25名理事成员中,方便面生产企业有13家。其中,顶新国际集团董事长魏应州担任理事会名誉会长;华龙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范现国担任会长;统一企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嘉珩、河南省正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中良和广东锦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壁华分别担任副会长。此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秘书长孟素荷兼任分会事务局局长。
“在方便面集体涨价事件中,挨板子的是协会,操刀的却是内部的行业寡头。”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律师郝际广说:在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中,行业寡头往往担任着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等要职。而整个协会的资金运转,都必须靠这些行业寡头以常务理事单位的名义提供,他们是整个协会的“衣食父母”。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业寡头才是整个协会的真正“控制”者。
据知情人士透露,2005年1月18日,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第一届二次高峰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对于IRMA中国分会经费的筹措,经与会者讨论,做出如下决定:
“IRMA中国分会经费由现任常务理事单位出资,按2004年企业上报的产量与销售额之和,以企业规模确定不同的系数,计算出资数额,资金由IRMA中国分会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做到‘集体筹资、透明支出、集体受益’,年终向常务理事会报告决算情况。”也就是说,企业规模越大,交的会费越多。
“世界方便面中国分会打着‘中国’的旗号,其行业会议却将中小企业排斥在外。”四川白家食品有限公司宣传部主任胡远强称:四川白家从来没有获得协会入会邀请,事关整个行业的会议,也从不被通知参加,广大中小企业的利益受到忽视。
“在世界方便面中国分会的架构中,常务理事单位占据了话语权。”据知情人士透露:四川白家在2006年曾经与协会内的寡头结过仇。正是由于“结仇”的缘故,四川白家一直被排挤在协会之外。这也是四川白家今年积极公开方便面成本的原因。
“从法律上来说,协会理事会成员均是自愿参加,行业寡头占据重要职务并无问题。”河北冀华律师事务所甄玉波律师说:但是作为行业协会,在进行涉及全行业的决定时,应该充分考虑决策的公平性。如果协会只是在理事会成员中举行内部会议,协调统一提价,不但违反了《价格法》,同时也忽视了其他中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在公平性上存在问题。
二度“结盟”
只有集体涨价,才能保持各大企业在市场占有率上的平衡。与2004年不同的是,在协会的带领下,2007年的“集体涨价”计划得到了实施。
“2006年以来,面粉与棕榈油的持续多月上涨,情况与2004年非常类似。在成本的压力下,2006年年末,许多撑不住的小企业开始对产品进行‘瘦身’,偷偷减少包装内面饼的重量,变相提价。但大型的企业不敢这么干,万一被物价局或工商部门发现,不但将面临严厉处罚,还要蒙受巨大的品牌损失。”
据具有10年方便面企业销售经验的艾春明介绍:除了通过协会反对“瘦身”提价,大企业开始寻求集体涨价。“只有集体涨价,才能保持各大企业在市场占有率上的平衡。”艾春明说。
2007年8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方便面价格串通案调查情况的通报》中说,2006年12月26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在北京召开一届八次峰会,研究棕榈油和面粉涨价引起的企业成本增加问题。会议商定,高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5元以上)、中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元以上)和低价面(当时价格每包1元以下)涨价的时间和实施步骤。
2007年4月21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在杭州召开一届九次峰会,再次研究方便面调价日程。会议明确了调价幅度和调价时间,高价面从每包1.5元直接涨到1.7元,计划6月1日全行业统一上调。
2007年7月5日,方便面中国分会又一次在北京召开价格协调会议,部分企业决定从7月26日起全面提价。
显然,与2004年不同的是,在协会的带领下,2007年的“集体涨价”得到了实施。
“2004年集体涨价与2007年集体涨价最大的不同,就是有了协会的制约。这也是前者胎死腹中,后者获得了成功的重要原因。”一位方便面业内人士分析说:企业在加入协会后,根据在协会中不同的职务以及企业的规模,确定了自己的缴费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当协会策划某项共同约定时,企业交纳的费用就起到“保证金”的作用。与此同时,企业在协会内的地位和利益,也必须通过服从“规则”来维持。如果有会员背叛约定,将可能被踢出协会,这不仅意味着钱白交了,还意味着以后圈子内的好事都没你的份儿了,企业将在行业圈子内被边缘化。
据《中国经营报》
背景
8月20日,民政部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作出停止活动两个月的行政处罚。民政部在调查后认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所属分支机构面制品分会与“世界方便面协会(又译为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实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对分支机构疏于管理。民政部已责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立即停止违法行为,不得再使用“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的名称进行活动。
近期的食品涨价事件背后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由行业组织主导,由企业共同执行。这种涨价行为的特征已经引起了消费者、法律人士的质疑,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