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成功学”图书里伪书多

  ▲被称为亚洲“成功学”第一人的陈安之的演讲海报。 (资料片)

  陈安之的《我一定要!》一书,拥有大量精彩案例,揭示成功重要的十大关键要素。
  各种“成功学”图书充斥市场,一些书粗制滥造、夸大其词,让“成功学”图书几乎成为一种“伪知识”的代名词。而有的“成功学”鼓吹成功不择手段、成功要走捷径的理念,更是贻害无穷。
  《成功的六大要诀》、《迈向成功的100个心理法则:出人头地的攻略》、《卡耐基夫人写给女人一生幸福的忠告》……在北京一些书店,记者发现“成功学”图书比比皆是。有的书店在醒目位置打着“卡耐基”名义的成功学图书有20多种。这类图书吸引了很多青年读者的眼球。
  据了解,这类书覆盖面广,从专门写给女人的书到写给青少年的成功教育,还有写给职场人群的和写给企业管理者及销售人员的等。
  但各种“成功学”图书充斥市场,一些书粗制滥造、夸大其词,让“成功学”图书几乎成为一种“伪知识”的代名词。
  大量“成功学”图书
  由写手加工
  拿破仑·希尔是现代成功学奠基人。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的读者就通过阅读了解了这位成功学大师,但读者了解他的途径竟然是由伪书和盗版图书构建的。除了少量“成功学”图书从国外原汁原味引进外,更多的“成功学”图书作者是成功学研究者,甚至是各种图书写手看准这个市场之后炮制之作。
  一家公司的李先生说:“现在市场上成功学的书太多太滥了,拿上10本这样的书一翻50%的案例都一样,很浅薄,精品很少,只是讲了一些激昂人心的大道理。”李先生说,他也曾参加“成功学”课程,在课上情绪被调动得很激昂,但不久后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认为,大部分“成功学”图书是文字垃圾,其中不少甚至是复制、粘贴和删节的结果。“那些句子貌似正确,其实都是陈词滥调,当然它们也看不死人,跟吃市场上的保健药差不多,但由于需求量大,所以是书商牟取暴利的重要来源之一。” 
  很多“成功学”
  只是玩概念
  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解玺璋明确对记者表示,他不认同贴着“成功学”标签的图书,同心出版社基本不接“成功学”方面的书稿。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是一两本书能够决定的,很多方法虽好,但不可复制。”解玺璋认为,时下“成功学”图书的流行,和年轻人就业压力大、急于成功找出路关系密切。“现在很多人很实际,把三五年之内实现某个目标当作成功来追求——三年挣多少钱、五年内当什么官……我相信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没有看过这种书。刚进入社会不太成熟的小孩、刚走出校门踏入职场的学生需要人生指导,这种书的机会就来了。”
  “实际上,有些时候,我们读的很多书,包括小说也好、诗歌也好,不一定是专门指导成功的书,但必然和偶然因素交错在一起,说不定对我们的人生道路选择很有帮助。”解玺璋说:“‘成功学’只是玩了一个概念,社会浮躁,这种东西貌似比较有效果,但拿到社会上践行不一定真有用。”
  鼓吹不择手段
  背离社会价值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申平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成功学”图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出在基本哲学观和价值观上,一种是鼓吹成功不择手段以达到目的为准,如,曾经风行一时的“狼道”和“厚黑学”。此外,有的“成功学”图书讲述的只是雕虫小技和小聪明,教人一些世俗化的做人和处世的技巧,缺少社会能够认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捷径致富理念
  贻害无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王磊则说,拿破仑·希尔的图书被冒名和盗版的现象提醒读者对于“成功学”的书一定要擦亮眼睛,很多剽窃的书或者找写手攒出来的书内容粗劣、断章取义、低级重复,读了绝对不会有多少营养可言。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成功学”图书的核心内容就是讲成功要走捷径,怎么短时间致富、短时间赚大钱,这些书如果被列到经济管理图书里面,将会贻害无穷。
    幕后揭秘
    “不太成功的我写成功学”
  在京郊一片刚刚建成的小区,记者见到了写手小书(化名)。自2004年8月到现在,小书撰写了几十本书,基本上是两个月出3本书的频度。但他们圈子里最快的人可以一个月出3本书,“每本书20万字!”
  每次写书他都要把已经熟稔的程序再走一遍:第一步,和策划人确定选题和字数;第二步,搜集资料,在图书馆借书,在书店买书,在网上搜索;第三步,目录经过策划人同意,就可以开始“组装”了,一本20万字的书,至少要找十几本书、100万字左右的资料。“我算很认真了,很多人不会找这么多资料。”小书说。
  把100万字浓缩成20万字,小书有很多窍门保证版权上不会出问题:首先,不要抄袭过于热门的书,内容再好的书最多也只能抄袭两万字以内,而且这些抄袭的内容要分散在不同章节;其次,案例分析一定要变换角度,可以选一个与被抄袭内容相反的角度。
  攒这样的书,自己从来不署真名。“没有任何意义,不是自己真正原创,万一惹来版权问题,不是给自己添麻烦吗?”
  小书调侃道,“有几个读者知道,他们手里捧着的成功学著作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我写成的?”
    不靠谱的成功学导师
  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为了搞清成功学的奥秘,曾专门去听一个重量级的台湾成功学大师的授课。他说这位成功学大师讲的,无非是“去掉我执”、“返璞归真”之类的禅言或道论,而且错漏百出。
  王文元的观感是:“明明授课者在‘我执’,却要听者去掉‘我执’;明明授课者是在进行‘现代化’运营,却让听者去铜臭,归璞真;明明授课者自己并未真正成功,却要喋喋不休地大讲成功之道……好一副霸道相。”
    专家点评
    怎样的成功才叫成功
  其实,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这两条路,在这两条路之间,还有N条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成功。
  有调查显示,九成香港专业女性认为成功的定义是拥有快乐家庭,其余依次为能够发展个人兴趣、经济独立和健康;多数受访者并未将子女成绩优异、到了某特定年龄要在工作上达至某个薪酬或级别,看作主要的成功指标。
  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快乐;如果机遇和运气都不错,有钱也不坏,但这并非体现成功的唯一方式——这个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
  即将出版新书《“80后”新新人类的“成功学”》的姜汝祥博士说,如果青少年不加分析地把一些“成功学”的书奉为人生宝典就会出问题。
  如果想成为CEO,并不是天天高喊“我要成功,我要成为CEO”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许多客观条件。
  姜博士说,在美国,“成功学”只是一种心理调节。在中国,“成功学”却成为培训的主流。他说,如果“成功学”是一种迷信,我们不能光去抵制,更重要的是找个东西替代它。我们应该倡导市场经济下的新型“成功学”,就是呼唤市场经济的商业文明,需要人们遵从法治和道德底线价值观,能够相互关爱和尊重、讲求平等,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超越自我,不被困难击倒,迎接挑战。
    观察
    “成功学”加剧对成功的焦虑
  “它抓住了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而社会浮躁促使青年具有速成心理,也使他们以‘成功学’为标准,不讲是非,没有底线。”一位读者说。人们对成功的普遍焦虑,成就了成功学这门产业,同时也由于过于渴望、过于焦虑,使得人们对成功学的缺陷视而不见。
  在目前流行的成功学话语中,只存在成功/失败的二元对立,对成功者捧得越高,对失败者的唾弃则越狠。“成功”的概念被置换为“发大财”、“出人头地”,“成功人士”被塑造为住洋楼、开名车、穿名牌;淡泊名利、闲云野鹤、满足现状、小情小调,通通都属浪费生命。难道过有趣味的生活就不算成功?
  “成功”仿佛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人人唾手可得。有几个人是通过学习这些所谓“成功法则”成功的?
  成功学宣扬只要目标、计划明确,就一定能达到目的,“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如果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如果我一定要,我就一定能”。这不是现代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吗?还真有人相信每天背诵“成功语录”能发达的,不过此人后来得了强迫症。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副总编辑申平华认为,当下的“小留学生”、“贵族学校”、千千万万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那就是这种“出路教育”问题,不纯粹是简单的就业或是寻找就业的机会和途径,而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那就是追求成功。申平华认为,目前写给青少年的成功成才理念的书依然在市场上很有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通过教育形成健康的成功理念。
  事实上,在“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美国,人们已经开始在反思。《纽约时报》前著名记者亚历山德拉·罗宾斯出版了《过度追求成就者:身不由己学子的秘密生活》一书提醒人们:“如果孩子们过度追求成功,那么,无论他们获得多大成就都感到远远不够。”
  本版稿件据《中国青年报》、《新周刊》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