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名不见经传的“土记者”到备受争议的“中国第一职业举报人”,沈阳人姜焕文走过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民间网络举报”之路。
■从1999年至今,经姜焕文举报被查实的案件有几百起:短短几十个字的举报,他击垮了一个黑心企业;一封举报信,他为国家挽回了千万元的税款流失。其间他曾多次受到恐吓和威胁,却把专业举报坚持了这么多年。
链接
姜焕文逸事
◎几年来,姜焕文的足迹遍及多个省市,在全国各地共举报案件近千件,举报奖金累积十多万元,举报奖最多的一次是4万元。
◎为了躲避因举报而引起的报复行为,姜焕文5年没回过家,长期在外租房生活。他整日带着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出没于街头巷尾,随身携带的手机号码多达六七个。
◎由于多次历险,他开始习武防身,买来一套教武术的VCD,随身带着一个双节棍,如今他能将一套双节棍耍得像模像样。
◎2004年7月20日,姜焕文的“中国举报网”正式成立。8月27日,开通仅38天的“中国举报网”被认定违法,接到辽宁通信管理局关闭网站的通知。姜焕文将一纸诉状递到了沈阳和平区和沈和区两家法院。网站终于在10月份时再一次开通。后来,姜焕文将网站名称改为“中国民间举报网”。
◎姜焕文表示,今后他会将在举报过程中的一些回忆和在各地游览的经历写成一本书,算是对做职业举报人生活的一种交代。(边集)
点评
愿对贪官的举报不再泥牛入海
李甘林
这么些年来,中国民间不乏对官员贪污腐败的抗争者,可使人倍感困惑和郁闷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举报不是意外地落到被举报者手里,成为他们向举报人发泄淫威、实施疯狂报复的重磅武器,就是举报信“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最极端的例子恐怕得数海南的一起冤案了。一民警枪击无辜,肇事者非但没有受到惩罚,相反还被提升。受害人在长达6年时间内频繁向各级机关举报,结果都是“泥牛入海”。如果不是中央领导接到举报后亲自批示,真不知道受害者还要亡命天涯多少年?
“杜醒悟”携手有着“中国第一职业举报人”之称的沈阳人姜焕文网上发帖举报副市长包养情妇,并使之19天后倒台的事例生动体现了当地组织高度重视民间举报、重视网络民意的诚意和强力反腐的信念与决心。当地组织对此案的快速介入和快速处理,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反腐败从来就不是有关部门关起门来单打独斗的事情,网络也并不是洪水猛兽。网络上也有原汁原味的民意,网络民意也同样是党和政府强力反腐可以信赖和依靠的重要力量。
高度重视和善待包括来自网络的反腐举报,相信我们的反腐之路会越走越宽广,反腐成本会越来越低。真心实意地依靠人民,我们的反腐利剑也一定会越来越锋利,更会让一切贪污者如坐针毡,无处藏身。
据《珠江晚报》
“现在,网友支持我的呼声很大。不谦虚地说,我成名了。”47岁的姜焕文操着一口浓重的东北话说。说完,他递给记者一张名片。名片上写得很清楚:“民间调查,专业举报。”
扳倒副市长
一“举”成名
记者:一个多月前,你在网上发帖举报云南个旧市原副市长童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在你的职业举报生涯里,是不是很成功的一次?
姜焕文:挺成功的。成功在我的意料之中,速度之快出乎了我的意料。7月14日,我将举报信发到了网上。8月2日云南方面就依法罢免了童某的个旧市副市长职务,距网上曝光“副市长殴打情妇”事件仅仅19天时间。
记者:你之前就觉得自己会成功?
姜焕文:是啊,因为我手头儿掌握了大量的证据。今年6月初,一个自称“杜醒悟”的女人给我的邮箱发了一封信,信上说她是云南个旧市一名副市长的情妇,但由于无法忍受该副市长对自己的侮辱和谩骂、殴打,所以在举报、控诉无门的情况下,希望得到我的帮助。
几天后,她将童副市长和她的一些亲密合影及童发给她的一些暧昧短信和照片的电子图片传给了我。与此同时,我还通过网络和当地的熟人,很快证实了这个童副市长的作风的确有问题。
7月8日,我来到个旧市,在一茶馆里见到了“杜醒悟”,并了解到她的全部遭遇。随后走访了个旧市的派出所,核实了“童副市长的确与女子杜某发生争执、纠纷”的报警材料。
7月11日下午,我就到云南省红河自治州纪委、组织部等部门递交了举报信,还将相关举报材料送到了云南省纪委、监察厅举报中心和中纪委。
7月14日,在对手头的证据再三分析研究后,我才将给各级纪委的举报信原文发在了网上。
每天住在哪里
妻子都不知道
记者:举报后来真的成为你的职业了。
姜焕文:这你都看到了,我现在经常出差,全国各地跑。一般会在一个城市举报10到20件事情,等我离开这个城市几个月后,举报所得的奖励就给我寄过去了。做得时间长了,奖金也是源源不断。但我不向举报人收举报费,只要报销我的路费、住宿费、在一个城市来回的坐车费就行了。
记者:照你这样说,这个职业还不错?
姜焕文:但这个职业是危险的。我受到的威胁和恐吓总共有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为了尽量避免让妻子和孩子因为我的举报行为而受到打击报复,我常年自己在外租房居住,而且频繁更换住处,甚至连我的妻子和孩子都不知道我每天住在哪儿。
我住旅馆从来不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晚上睡觉的时候,也用凳子顶着门。
有一次我到辽阳举报一个非法建房侵占耕地的大案,被举报方雇了4名一米八高的大汉,手持铁棍来到我的租房处意图报复,幸亏我及时更换了住处。
记者:这么危险,你还坚持到现在?有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呢?
姜焕文:说有经济利益,我也不否认,但这不是我唯一的经济来源。
我有企业退休金,一个月700元,听说以后还要涨80元。我母亲去世后给我留了一套房,我把房子出租给别人,一个月也有500到600元的收入。我不敢说自己有多么高尚的品质,只是对这个行业已经习惯了。
从“土记者”
到专业举报户
记者:你第一次举报是在什么时候?
姜焕文:1989年,沈阳苏家屯区防疫站发现有人喝啤酒时,在酒瓶里面竟然喝出了死老鼠。防疫站要给啤酒厂处罚,但由于啤酒厂不归苏家屯区管辖,啤酒厂不理不睬,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防疫站的人找到我,想让我写篇批评报道。我就写稿给《沈阳日报》,稿子第二天见报立即引起不小的震动,沈阳很多商店开始退这家啤酒厂的货,消费者也开始拒喝这种啤酒。这封短短几十个字的读者来信,后来导致这家刚刚创办几个月的啤酒厂关门歇业了。
我原来是沈阳第二农用汽车厂的工人,同时也是报社的业余通讯员,给报社写了上千封读者来信,反映我看到和听到的问题,所以有人称我为“土记者”。
记者:据说在沈阳苏家屯区,除了“土记者”外,你还有许多名号,比如“法律工作者”、“私家侦探”?
姜焕文:是的。1994年,我经过两年考试,取得了法律专科的文凭。1996年,我所在的厂子倒闭了,有老有小的家庭生活陷入困顿。我找到了一家法律服务所,干起了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活计。一个月只有几百元的收入,生活很窘迫。1998年,我所在的法律服务所被司法局整顿关门。
记者:是什么事情激发你,让你觉得举报也可以成为一种职业?
姜焕文:那是2000年8月的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某品牌保健品的宣传广告,广告以消费者的口吻大肆吹嘘保健品有如何神奇的疗效。依照《广告法》,我发现这明显是一则虚假广告。几经思量,我走进了沈阳市工商局,将我的想法告诉了负责举报的工作人员。没想到两个多月后,工商局通知我去领取举报奖金2000元。这件事之后,我就有了将举报当作一种职业的念头。
掌握确凿证据
才上网举报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创办一个网站专门用于举报?
姜焕文:创办一个专门网站,在网上进行举报是出于无奈,因为我到一些职能部门举报后,经常得不到回复,我就想,如果把这些举报材料发布在网上,有关部门可能就会重视得多。还有一个原因是:将国家的举报政策、举报电话汇集到一起,让举报者能方便地查看,对那些在家门口举报或投诉无果的人,给予社会公益性的支持,所以,创办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举报网站一直是我的心愿。
记者:你的举报网站什么时候正式建立?
姜焕文:2004年7月20日网站开通,当时共花了4000多元。我给网站取的名字直接叫“中国举报网”,后来改名叫“中国民间举报网”。
记者:什么样的举报会发布到网上?是所有吗?
姜焕文:当然不是,我对待网络举报非常慎重。每次举报我都是亲自把举报材料送到相关单位,在长时间得不到答复的情况下,我才会进行网上举报。在进行网上举报前,我都会搜集大量证据,一方面是网上举报影响大,必须慎重;另一方面是预防被举报者销毁证据。另外,我亲自到有关单位送举报材料时,都会在该单位门口让人给我拍照,这也是为了保护自己,以免将来人家不承认,说没收到举报材料。
记者:希望“中国民间举报网”可以运行多长时间?
姜焕文:关闭得越早越好,关闭原因是“中国民间举报网”不再有市场。到那时候就说明,职能部门真正履行起了职责,老百姓的合理举报到职能部门就可以解决,自然也就用不着在网上举报了。
据《郑州晚报》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