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器发家,地产造福”——同样的商业逻辑、同样的财富故事在一对兄弟身上发生并产生了爆炸效应。
张近东与张桂平,黄光裕与黄俊钦,这对经历太过相似的兄弟,都曾以电器零售业起家,分家后都是弟弟继续家电扩张的征途,哥哥收获地产暴富的神话。他们在资本与实业的交织和纠缠中创造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也在个人与公司市值暴涨的同时选择了人前风光与背后缄默的不同处世原则。兄弟之间未来谁能做得更大、实力更强,现在似乎还难下定论。
“国美”双雄:实业与资本对话
8月30日,★ST金泰(600385.SH)迎来了连续第41个涨停板。这是黄光裕的哥哥黄俊钦控股的公司,以地产为主业。有媒体称,如果黄俊钦旗下新恒基集团的地产业务注入该公司,黄俊钦身家届时将突破千亿元,直逼亚洲富豪前三名。
8月28日,黄光裕所控股的鹏润房地产集团斥资38亿元开发的鹏润国际时尚中心在北京全球招商,这个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的商业地产项目,明年开业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服装交易展示中心。一位业内人士称,如此高调推广鹏润国际时尚中心,实际上是为鹏润房地产集团积极筹备的IPO之旅造势。众所周知,黄光裕已是家电零售连锁巨头国美电器的掌门,并在《福布斯》所做的“中国内地富豪排行”上高居榜首。
联手起家
黄氏兄弟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凤壶村,黄俊钦一家是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最贫困的一户。黄家有四个兄妹,黄光裕是老二,1969年出生,大哥黄俊钦比他大3岁。
1985年,19岁的黄俊钦带着16岁的弟弟黄光裕离开家乡北上创业。兄弟二人先是在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转战北京。半年后开始在北京珠市口经营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门面——由此成为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
经营之初,小店以卖服装为主。不过很快黄氏兄弟发现家电行业市场空间更大,1987年1月1日,国美电器诞生,由此二人走上财富大道。在当时,商家普遍以倒买倒卖抬高售价,以图在短时间内获得暴利。而黄氏兄弟经营国美电器却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销售策略,以市场上最低的价格将商品卖给消费者,坚持零售薄利多销,这一策略后来成为国美的立业之本。
在1993年以前,国美由兄弟俩合作经营。黄俊钦更多负责幕后的行政管理和运筹经营,黄光裕则侧重业务层面。黄光裕后来也多次强调,自己是被哥哥带出来的。
分道扬镳
到1993年时,国美已经发展至五六家电器连锁店,业务初具规模,而这时兄弟二人对生意的发展方向却发生了分歧。黄光裕仍然看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黄俊钦对房地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一部车和几十万元现金,包括房地产项目在内的其他资产全归黄俊钦。
继续经营国美数年之后,1999年,黄光裕开始走出北京,启动国美全国化扩张步伐。
2000年,黄光裕将目光转向了香港资本市场,同时结识了有“金牌壳王”之称的潮汕同乡詹培忠。正是与詹培忠的合作,使黄光裕学到了资本运作之道,并成功拥有了香港上市公司——中国鹏润。
2004年在资本市场上演的一个被称为“左手倒右手”的收购游戏,最终成就了连续两届蝉联《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首富的黄光裕。从左口袋放到右口袋的过程中,黄光裕的身家呈“核聚变”式地增长:国美电器2004年6月借壳中国鹏润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在这场自导自演的并购案中,黄光裕以88亿元价格收购了当时净资产仅为2.4亿元的国美电器,一跃成为2004年的中国首富。2006年又成功并购永乐之后的国美,年销售额达869亿元,跃居“2006年中国连锁百强”排名之首。
分家之后的黄俊钦,在资产积累增值上,丝毫不逊于弟弟。黄俊钦的新恒基集团开始以罕见的低调在房地产业急速扩张,在北京和外地相继开发了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除了房地产,黄俊钦还涉及生物医药和网络通信等领域,并于2002年收购了上市公司★ST金泰。
曾有记者当面询问黄光裕“兄弟俩到底谁更有钱”时,黄光裕回答:“他比我有钱,只不过他没有上市罢了,他产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苏宁”兄弟:电器与地产争辉
“原来是一股道上跑着两辆车,现在是两股道上各跑着一辆车,我想,这个力量肯定比原来大。”张桂平如此形容1999年他与弟弟张近东的分道扬镳。
八年后的今天,44岁的张近东已是苏宁电器(002024.SZ)的董事长,荣登国内深沪股市的财富冠军;而56岁的张桂平则将是苏宁环球(000718.SZ)的董事长,成功地将绩差股★ST吉纸改造为地产新锐。
弟弟独撑发家业务
提起苏宁电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老板张近东。甚少人知道,苏宁电器最早的“播种人”是张桂平。1987年,张桂平下海经商,当时电视机、冰箱、空调比较紧俏,他拉上弟弟张近东一起去搞空调生意,共创“苏宁”品牌。直至1990年张近东才正式辞去国有单位的工作,在南京宁海路租下一个200平方米两层楼的门面,取名苏宁交家电,专营空调。
凭借专业化服务、淡季打款等创新理念,苏宁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经销商之一。发家之后,张氏兄弟却在1999年分家,各自独立门户。弟弟专注于家电零售业,哥哥则转向地产、建材、贸易、采矿、航空等领域。
“单飞”后的张近东作出了多项重大决策:从单一的空调经营转向综合家电经营;从区域连锁迈向全国连锁;计划上市,要借助资本市场加速苏宁的转型——这些思路最终奠定了苏宁目前在全国家电零售业中的江湖地位。
2001年年中,苏宁完成股份制改造,变为“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6816万元。三年后的2004年7月,苏宁电器登陆深交所中小板,成为国内首家IPO首发上市的家电连锁企业。
而此时的苏宁,已初步铺就了一张全国连锁的网络,并在资本市场上“一炮而红”。上市首日,苏宁电器就以32.7元/股收盘,上涨100%,后续10个多月更成为沪深两市第一高价股,张近东的身家随之暴涨,跻身百亿富翁之列。
哥哥对地产情有独钟
所谓人各有志,当弟弟张近东立志成为中国的沃尔玛时,学建筑专业出身的哥哥张桂平却对地产情有独钟。早在1992年,张桂平已开始进军房地产业,并一直出任“苏宁集团”董事长。在苏宁电器上市后,他才将“苏宁集团”改名为“苏宁环球集团”,以示区别。
事实上,张桂平的财技并不逊于其弟张近东,这在苏宁环球借壳★ST吉纸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是一场“闪电战”。2005年7月,张桂平到吉林投资的时候,遇到已亏损三年的★ST吉纸正在急寻重组方,双方一拍即合。8月30日,苏宁环球及张桂平的儿子张康黎,与吉林国资公司签约收购★ST吉纸50.06%的股权,成为国内第一宗在“股改”过程中收购绩差上市公司的个案。
尽管张桂平以1元代价获得★ST吉纸的“壳”,而他却将4.03亿元的房地产资产无偿置入上市公司,表面上张桂平似乎“吃亏”了,但2005年12月26日★ST吉纸更名为★ST环球恢复上市时,当天即收盘于2.79元/股,较停牌前1元/股翻番,令张桂平持有该公司的股票市值达到5.58亿元,他的财富一夜暴增1.55亿元!
从濒临退市到地产股新锐,★ST环球不但顺利“摘帽”,而且股价拉出一条上扬曲线。2006年12月底,苏宁环球的股价已突破8.3元/股。今年8月,苏宁环球公布增发预案,拟对不超过十家对象,非公开发行3.8亿-4.2亿股,张桂平及其儿子张康黎分别以其持有的南京浦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6%和38%的股权,认购不低于本次发行股份总量的50%。
张氏父子这次注入的地产资产作价50.95亿元,如果按每股23.81元的价格认购此次非公开发行的21399.32万股,张桂平将拥有苏宁环球3.23亿股,如果以8月30日的收盘价45.18元/股计算,张桂平将拥有145.9亿元的市值。
(据《第一财经日报》)
延伸阅读一兄弟同心 其利断金
黄氏兄弟虽然都各自在自己的资本帝国中运筹帷幄,不过,并不代表两兄弟就互不往来。
数年前兄弟俩就有过一次很重要的合作:黄光裕从哥哥手里买下了原本属于新恒基大厦二期的鹏润大厦,鹏润大厦于2000年建成。目前,鹏润大厦是黄光裕旗下国美电器、鹏润房地产集团等众多公司的办公总部。
有业内人士曾经透露,黄光裕于2005年成立的一家房地产企业——国美置业,一直由黄氏兄弟共同操盘,尽管黄俊钦并没有股份,但国美置业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均在黄俊钦的指导下进行。
分家多年之后,黄光裕评论起自己和大哥的关系时,说道:“大家各自都有一个独立的企业,但有时会互相帮忙。”对于将家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黄光裕来说,兄弟同心,肯定要强于兄弟分裂,即使在两人的事业并不产生多少联系的情况下。
延伸阅读二泾渭分明 互鉴互争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哥哥像师傅一样带弟弟“出道”、潜入商海,弟弟则“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发家产业做大。之后哥儿俩“和平分手”、各奔前程,弟弟承接了原有的家电零售业务,哥哥则另辟蹊径,发力于地产。而弟弟在资本市场的成功启发了哥哥,哥哥随后将自己的地产事业借壳上市。弟弟也不满足于家电零售,在地产业务上接连出手。这正是张桂平与张近东的故事。基于上述事实,你很难判断他们兄弟俩是相互借鉴还是相互竞争,也可以说“都有”。
如今,“苏宁”品牌的所有权已归“苏宁电器”所有,但是苏宁环球集团旗下的公司也可无偿使用“苏宁”这块牌子。对此,苏宁电器某高层似乎比较忌讳,“我们是完全独立的两家公司”。而在被问及苏宁电器在南京的店面是否是苏宁环球的资产时,张桂平也坦言,这些店面现在全部属于苏宁电器,在苏宁电器上市前,“我们已将人员、资金、财产全部分割了”,言辞中透露出“泾渭分明”的语气。
论语
张宏良:国有银行改制外资一年疯赚1万亿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潸然泪下,为的是中国的金融资产卖得太便宜。
在一轮疯狂之中,较低的入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据一项市场统计,仅2006年,境外投资者在工、建、中、交等国有银行身上就狂赚了7500亿,加上从其他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享受到的利润,保守估计,外资一年从中国的银行身上赚取的利润超过1万亿。张宏良在作《中国银行已成为外资超级提款机》的调查统计时,为这种巨额财富的流失忍不住流泪。
例如,近来启动“回归A股”之旅的建行,被机构普遍认为发行价格会超过7元/股,这对最初入股建行的境外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来说,意味着有至少8倍以上的账面收益。按照建行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协议,第一个入股的美国银行除了直接以1.15元购股以外,还被授予一大笔认股期权。
世界银行一份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揭露了冰山一角:新股发行定价严重偏低意味着国家损失。该报告毫不客气地说,原始股投资者是受益者,但大多数原始股都被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大投资者持有,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也从中获益。
据《华夏时报》
谢国忠:未来18个月应该大幅加息
谢国忠预测,中国的通胀水平可能会在2008年内直达7%,这一数字对处于经济高增长下的发展中国家并不常见。目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是降低通胀预期。
为此,他提出政策建议:为稳定通胀预期,政府必须一方面采取紧缩政策显示其控制通胀的意图,一方面让资产价格膨胀降温。例如,必须在接下来的18个月中大幅加息,幅度至少为200个基点,甚至300个基点可能也是必要的;而且,政府应尝试使利率增长速度快于通胀率增长。如若不然,货币政策就达不到紧缩银根的效果。当人们认为政府并无采取紧缩政策的诚意时,通胀预期就可能疯狂上升。过去的降温措施虽然起到一些宣示作用,但并不十分奏效。房产和股票市场在过去三个月中都有所加速。
(《财经》杂志供本报专稿)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