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打着“国家权威”的旗号,开具虚假鉴定证书欺骗群众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解聘后仍在某古玩城“坐堂”。
■一位专家说,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
“鉴宝”上电视只为娱乐
盛世兴收藏。我国民间文物收藏队伍已接近7000万人。
记者在京津两地采访时了解到,不少专家和群众对目前社会上个别收视率颇高的“鉴宝”类电视节目深恶痛绝。一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告诉记者,他曾被邀参加过某电视台的鉴宝节目,上节目前曾被暗示要把一张在拍卖会上估价10万元而流拍的字画估出70万元的价格。“这种做法干扰了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助长了老百姓的投机、暴富心理。”这位专家愤怒地说。
一位在国家级博物馆工作的研究员有一次被一家电视台收藏栏目的工作人员邀请去参加节目,并被要求在参加节目时故意抬高标的物的价格。这位专家当即拒绝并提出批评,但对方却回答说,“我们这是娱乐,不用那么认真吧”。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最近完成了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文物鉴定情况调查”。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国内荧屏上至少活跃着十几档收藏类节目。其中一些节目为了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而怂恿参与节目的专家为藏品开出不实天价,很大程度上误导了老百姓。以编织财富故事、炒作文物市场价值为目的的个别“鉴宝”类电视节目为民间文物鉴定帮了倒忙。
两千元就能开“鉴定书”
目前,我国文博系统内的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资源大多对内不对外,私人收藏者在有鉴定需求时往往无处觅权威。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社会文物处处长王莉说:“国家文物局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群众打来的电话,要求帮助鉴定手里的文物,但我们只能介绍他们到地方的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等机构。”
目前各地的这些正规机构都是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要业务,除了在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特定时间免费向老百姓提供咨询外,其他时间根本无暇顾及民间文物的鉴定,更谈不上主动地、有组织、有专人、成系统地向社会提供服务。
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法律监管,不少民营鉴定机构在利益驱使下四处开花。浏览互联网,各种文物鉴定机构层出不穷,所谓的文物鉴定师培训也比比皆是,有的短期班,把文物鉴定划为核心课程,五天就能颁发“职业岗位培训证书”。
鉴定机构泛滥的同时,鉴定证书也越来越变味。记者日前在走访北京古玩城时发现,鳞次栉比的古代陶瓷专卖店里,摆放着数目惊人的号称“古瓷”的商品,当记者询问能否“保真”时,不少店家告知“两千块钱给你开个鉴定证书”。
鉴宝人员只剩道德约束
受访的专家指出,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约束机制,处在一线的鉴定人员几乎只剩道德约束这最后一道防线了。
2006年底,北京的一位张姓收藏者向国家文物局举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孙某某打着“国家权威”的旗号开具虚假鉴定证书欺骗群众。这位举报人先后将自己从游贩手里购买的27件瓷器送到在北京古玩城“坐堂”咨询的孙某某处进行鉴定,其中14件被鉴定为真品,还有3件被鉴定为“极有价值的元青花”。张先生为此支付了高达2.5万元的鉴定费。
然而当张先生把被开具证书的瓷器拿到北京嘉德、华辰等拍卖公司时,却全部被拒收。另请其他多位权威专家鉴定后被告知“全是新仿的赝品,年头还不如你岁数大”。而当张先生联合其他受害者欲与孙某某对簿公堂时,孙却堂而皇之地称“我就是这么看的,这是学术争论”。
国家文物局调查后认定,举报事实确凿,于2007年1月将孙某某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解聘。记者日前走访北京古玩城时发现,孙某某竟然仍在上班。
有专家指出,一些不规范的鉴定机构和个人为吸引人气,颠倒是非,制造民间处处是宝贝的假象,向大众灌输一夜暴富的投机心理,极大地歪曲了文物收藏的意义。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文物保护。
据《瞭望新闻周刊》
专家呼吁
文物鉴定机构急需规范
据悉,民间文物鉴定市场的混乱局面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和专家的关注。不少专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管理法规,对民间文物鉴定活动进行规范,遏制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市场健康发展。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出境鉴定站站长李凯表示,当前以文物系统内部资源向社会提供鉴定服务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民营性质的鉴定中介机构却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并已经形成规模,开始要求得到合法地位和平等权利,它们对政府部门加强管理、规范市场也有着强烈的期盼。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认为,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证、管理和制约,使大量不具备基本条件、也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行为责任的机构和个人进入文物鉴定市场,是造成当前民间收藏文物鉴定市场秩序混乱的主要原因。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出台相应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社会文物鉴定资质认定”机制,把好“准入”关,并通过法律监督和信用机制对民间文物鉴定行为进行制约。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鉴定工作同时也是统计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鉴定制度,不仅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可以为我们掌握民间文物资源,遏制非法文物流通带来巨大帮助。将来随着鉴定登记工作的规范,我们对民间文物流通的情况将具有更准确的了解,做到真正认清家底。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