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我不想在“猪窝”里做学问

个人出资进行学术反腐的吴迪。
  他看不惯当下学术腐败之风,不顾圈内潜规则,公开发文点名批评学界同行抄袭剽窃,甚至,他个人出资12万元成立“学术反腐工作室”,对提供权学交易及剽窃他人著作确凿证据的“学术环境保护者”给予奖金鼓励。
  近20年里,吴迪原本一直过着一种典型的学者生活:搞研究,教学,著书,带学生,有空时还会游个泳。不过从上月开始,他给这份生活清单郑重地添上了一项非典型内容:学术反腐。
  自掏腰包鼓励学术反腐
  今年8月2日,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这位研究员,在“中国学术论坛”网上发表了一份公告称:“中国学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之灾……为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学术腐败,本人出资12万元人民币,成立学术反腐工作室。”公告宣布,对“提供权学交易及剽窃他人著作的确凿证据”者,将给予600元至1万元奖励。
  这些奖金将由吴迪个人自掏腰包。“为了能活在一个稍微卫生一点的学术生态中,我还是愿意付出一点代价的。”这位56岁的学者说。
  吴迪走上学术反腐的道路,最初开始于一次“冒傻气”的“冲动”。
  那是在去年秋天一次学术会议上,《当代电影》杂志主编提出要办个书评专栏。吴迪正有感于当下学术著作抄袭剽窃成风,当即接过话茬儿:“这年头的书好多都是掺假的,要搞书评,首先得打假。”主编当即表示赞成,学术委员们也热烈响应。吴迪“冲动”之下,允诺道:“好,既然各位给我提供了弹药,我就来写这篇书评!”
  没多久,这篇题为《学术规范与职业道德——电影研究中的抄袭与剽窃》的文章发表在《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上。他在文中点了4个人的名,几乎都是名牌大学的教授、博导。
  文章立刻在圈里炸开了锅。那一期《当代电影》多印了几百本还是脱销。还有人告诉吴迪,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教授闻讯,赶紧把她主编的一套书从出版社要回,要求各位作者在引用处加上注释。
  当然也有“兴师问罪”的。有人给编辑部写匿名信罗列吴迪罪状,有被点名者给编辑部打电话声称要起诉。文章发表一周后,吴迪汽车的4个轮胎分两次被扎,“都是侧面入刀,刀口寸许。”吴迪呵呵笑道。同事们跟他开玩笑:“下次不扎车了,该扎你了!”吓得吴迪那段时间出门就得戴墨镜。
  中国学术风气已经到了近百年来的最低点
  吴迪觉得,自己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洁癖,但也不能忍受“垃圾成堆、肮脏混乱、蚊蝇蟑螂臭虫飞来爬去”。“在这种学术环境中活着,是不是有点苟且偷生的意味?”他自问道。
  他为当下的学术环境感到忧虑。瑞典名校乌布撒拉大学一位教授曾告诉吴迪,乌大邀请上海某名牌大学一个教授做访问学者,写一篇关于阿富汗的论文。没想到,这个中国教授完成的论文竟是从网上抄来的。乌大马上停发他的工资,请他离境。
  “把人都丢到国外去了。”吴迪愤然道。
  在他看来,当今中国的学术风气已经到了近百年来的最低点。“我计算过,如果搞一个学术腐败排行榜的话,至少50所大学榜上有名。如果搞一个反腐排行榜的话,只有不到10所大学。”
  而“现在能做的只是搞个民间工作室,修修补补,聊胜于无”。“我没别的办法,如果我不想在‘猪窝’里做学问,如果我不想活在一个被后人和外国人耻笑的环境里,我想到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动员大家一起来反腐,而我又不能指望大家都学雷锋,所以我就得出钱。”他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
  12万元打假基金至今一分都还没花出去
  然而,工作室成立一个月来,吴迪只接到两封信,12万元打假基金至今一分都还没花出去。不过他并不觉得意外:“当我们碰到扒手行窃时,都会有冲上去抓住他的冲动。但是今天的环境压抑了这一冲动。你刚想说出真相,却发现周围的知情者谁也不吱声,熟视无睹。你热血沸腾,想登高一呼,可是登高一看发现了更多更大的扒手,有的简直就是抢银行、偷国库的黑帮大佬。”
  “如果‘学术反腐工作室’能够抓出来几个学界权钱交易的例子,那它就开辟了中国整肃吏治腐败的新领域,它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位北京学者踌躇满志地说。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历史和学术始终让我敬畏,令我仰止,使我深信不疑。我相信,在时间的汰洗下,在未来的语境中,伪装将会剥落。我相信,学界迟早会清除自身的污泥浊水,找回失去的尊严。”
  不过在当下,为了使自己的汽车轮胎不再“惨遭毒手”,这位有志于“揭露黑暗,抨击丑恶,呼吁社会公正”的学者,只好把车存入自家小区附近的一个车库,改为乘车或骑自行车。 据《中国青年报》
相关声音
  中国传媒大学一位教授不无嘲讽地说:“以后不敢写文章了,弄不好被吴迪抓住——你抄袭了我的标点符号!你剽窃了我的语法!”而就连吴迪的一些学生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媒体记者的事,他是多管闲事。
  吴迪的一名学生在博客中这样写道:“我是绝对不敢抄袭的,这不仅关乎自己的研究生涯,更重要的,不能让任何人找到‘报复’吴老师的‘话柄’。上梁不正下梁歪,吴老师自己一根上梁正得很……我们这些下梁又岂能歪呢?能成为他的学生,是我一生的荣幸。”
相关人物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从1991年起走上学术反腐之路,2001年3月起开始以一人之力创办并主持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被誉为学术“清洁工”。   
  相关新闻 
  2006年3月15日,《中国社会评论》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等人联合国内百余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著名教授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从2006年起,高校教授(研究员)不能剽窃抄袭,不能发生学术腐败;一旦发现学术腐败者,教育部和学校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否则,所有签名教授集体辞去教授,只履行教师职责。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