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首只回归的红筹股,建设银行17日公开发行不超过90亿股A股股票(17日网上发行58.5亿股),发行价格区间为人民币6.15元/股-6.45元/股。
同时,另一只大盘H股——中国神华发行18亿A股的申请也定于17日上会。
早在今年5月份,证监会就明确鼓励和支持六家香港和海外上市的大型国企今年下半年回归A股市场。证监会圈定的六大巨头是中国石油、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建设银行、神华能源。据了解,2006年沪深股市总体净利润为3665亿元,中国石油和中移动两家实现的利润相当于A股1000多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
如今,随着建行A股的发行,红筹股回归大幕正式拉开。
据称,红筹股回归的规模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那么,红筹股回归对于A股、港股及投资者到底会带来哪些变化?
四问红筹股回归
■一问:会不会拉低股价
西南证券资产分析师张刚先生称,当前国内货币流动性泛滥,A股市场不可避免地染上“股价高企、投机盛行”等病症。如果盈利能力超强的中石油等红筹股顺利回归,除了可以分流部分闲置资金、扩大股市规模,更主要的还可以引导市场向理性、价值投资的方向“回归”。
也就是说,通过增加像中石油这类优质股票的供给,追求稳定市场、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曾明确提出,只有大盘红筹股的回归,才能使A股市场更具投资功能,降低投机氛围。
专家认为,股市的健康成长有四大要素:优质的上市公司、成熟的投资者、有效的监管力量和运作良好的证券公司。红筹股回归无疑对提升A股上市公司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们将成为A股市场的又一批定海神针,防止A股市场的巨幅震荡。
但联合证券分析师杨伟聪指出,由于A股与H股之间的价差,也可能造成内地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下降并回归到一个平衡位置。据称,红筹股回归的规模至少在2000亿元以上。
■二问:会不会推升指数
“从长期看,在境外上市的内地优质资源公司纷纷海归,将增加内地股市的整体规模,有助于提升内地股市在亚洲地区甚至全球的金融地位。同时,增加股票发行规模,也有助于消化流动性过剩,抑制股市泡沫和价格的波动。”申银万国分析师蒋健蓉这样认为。
也有人分析认为,由于上证综合指数基本上是一个市值指数,这些红筹股回归后不可避免地会使指数虚涨。初步估算,上述红筹股公司回归后将拉高沪指700多点(按A股与H股同价计算)。这就意味着,在目前点位,即使所有股票都原地踏步,红筹股回归后也可能把上证综合指数推高到6000点附近。
■三问:会不会影响港股地位
此前,市场有传闻称,因香港特区政府忧虑红筹股回归、A股空前壮大,将影响香港国际金融地位,主动游说内地暂缓红筹股回归计划。但后来,香港联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的一番表白,又稍稍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周文耀向记者表示,回归内地的时间选择应由企业自行决定,不应该过多干预。
“对于H股而言,红筹股的回归也并不是坏事儿。”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分析,“香港与沪深资本市场需要更紧密的合作,现在的合作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红筹股的回归,可使这两者的合作更持续、更长久。”
■四问:会不会制造新泡沫
证券人士皮海洲表示,红筹股发行价格有必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市盈率水平之内,如果红筹股回归A股的发行市盈率30倍、40倍甚至更高,那么红筹股的投资价值不仅被大幅度的削弱,而且就是在制造股市泡沫了。皮海洲认为:红筹股的投资价值并非是无止境的,而是与一定的股票价格相对应的,股票价格越低,其投资价值就越高;反之,股票价格越高,其投资价值就越低,特别是当股票的价格被极大地拔高之后,那么其投资价值也就非常有限了,这显然不利于投资者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韩志国表示,红筹股大规模回归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必须要防止红筹股回归剑走偏锋。首先要防止把红筹股回归作为打压股市的筹码;其次要杜绝将红筹股回归作为新的“圈钱”方式。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陈志武担心,“大量国有企业跻身证券市场,证券市场的跷跷板主要向国有企业倾斜,造成证券市场的规则更加不公正。”
据《人民日报》、《证券时报》等
■延伸阅读
红筹股在“骂声”中长大
据了解,在目前93只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中,有21家公司符合回归本土A股市场的要求。这其中,曾经在“骂声”中长大的中石油似乎回归之心更切,特殊的经历使得它有更多不同寻常的故事。
面对股价已是今非昔比的中石油,人们几乎已回想不起,它当初境外上市时的举步维艰。
中石油的上市始于马富才时代。当时,时任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马富才在股票交易所敲锣开盘之后,中石油的股价却哗哗往下跌。
实际上,在2000年时中石油利润已经不低,但陌生的中国国有企业的面孔,让境外投资者们敬而远之。那个时候,就像被钉牢在水池的池底,中石油的股价始终徘徊在每股1.28-1.40港元之间,浮不出水面。
而深具投资慧眼的“股神”巴菲特,让中石油的股票转运。这位超级投资大腕瞄准了中石油,“带头”购买了流通股份的13%-15%。国际投资者的热情瞬间被拉了起来,许多著名机构纷纷购买中石油股票。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商品价值倍增,中石油股票开始一路凯歌。
然而,巴菲特效应同样有“硬币的两面”。在中石油股价开始暴涨之后,国内公众开始更多关注这只境外股票,但同时,责备之声渐起:“为什么如此优质的国企股票却只能让外国投资者独自占有?”“本国公众为何不能分享?”“中石油的利润都被外国人拿走了?”
据《南风窗》
巴菲特二次减持“中石油”
据香港联交所最新披露,继7月份减持1690万股中石油(0857.HK)H股之后,美国“股神”巴菲特8月29日再次大笔减持中石油,达9265.8万股,套现约10亿港元,减持幅度明显加大。
2003年,巴菲特买入香港中石油的时候,股票的市盈率处在合理的水平上。2007年,巴菲特开始出售中石油,目前已经进行了两次出售,其中第一次卖出1690万股,售价12.441港元;第二次卖出9265.8万股,售价11.473港元。目前巴菲特仍持有中石油20.51亿股。
目前巴菲特尚未披露卖出的真实原因。有关人士分析,巴菲特卖出的原因应该是其认为中石油高估了。
这一事件的启示在于:A股、H股、B股,开始出现高估倾向,应当予以关注;可能危机并不会很快到来,但逐步地谨慎降低盈利预期是相当关键的。 据《华夏时报》
红筹股回归条件:
三年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0亿港元
5月中旬,一份《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下称《草案》)就已经在国内几家大型券商内部流传。
根据《草案》,红筹回归的试点范围仅限于中国香港上市的红筹公司,这是由于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地上市的红筹股多为高科技和互联网的民营企业,而香港已有H股回归A股的成功先例。
其次,红筹股发行A股应满足四个条件:股票已在香港证交所上市交易一年以上;股票市值不低于200亿港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累计净利润不低于20亿港元;50%以上的经营性资产在境内,或者50%以上的利润来源于境内业务。
根据该规定,目前93只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中,约有21家公司符合《试点办法》的要求,且均为大型国有企业。根据监管部门的安排,以下两类公司暂不纳入红筹回归行列:一是母公司已在内地上市,二是子公司已在内地上市。
据《财经时报》
红筹股历史:借助香港市场参与国际资本动作
红筹股这一概念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场,中国香港和国际投资者把在中国内地注册、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称为红筹股。
目前市场上的红筹股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老红筹,1997年前上市的一些规模较小的综合性公司,如北京控股、上海实业、华润、中旅、中国海外建设等;第二类是新红筹,即1997年以后上市的经国务院特批的大型国企,如中海油、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第三类则是以蒙牛、汇源果汁、国美等为代表的民企红筹。
红筹公司借道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走向国际融资平台,有其历史原因。进入上世纪90年代,A股市场正遭遇“规模控制”的掣肘,不能满足融资需求,红筹公司最终只能绕道香港市场上市,在获得内地行政性资产注入后,就能得到国际融资。统计数据显示,1992-1999年,红筹公司通过首发及增资配股筹集境外资金超过了135亿美元。1993-1994年和1996-1997年是红筹公司两个黄金发展阶段,不少红筹公司最后发展成为内地企业最早的国际融资平台。
经过16年的国际资本市场历练,红筹公司在国际资本运作上早已长袖善舞。
据《上海证券报》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