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今年3月底,兰州治庸计划共处理“庸官”182人,其中县级干部一名。182人中,被免职的有14人,行政降级3人,行政处分10人,病退、退职、辞退97人。
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说,自己最大的压力就是担心“治庸计划”会走向反方向。
182名“庸官”被处理
“治庸计划其实就是要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平庸行为进行整治。”兰州市委组织部长刘为民介绍说。2005年5月8日启动的“治庸计划”,把“庸官”定义为不作为、乱作为和不会作为。
力推“治庸计划”的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告诉记者,治庸计划所讲的庸,是在兰州的特定阶段下产生的,这类的庸在各个地方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目前,我们要治理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平庸和庸俗。平庸是指能力,庸俗是指行为。”
如今治庸计划几乎涵盖了兰州市的全部职能部门。至今年3月底,治庸计划共处理“庸官”182人,其中县级干部一名。182人中,被免职的有14人,行政降级3人,行政处分10人,病退、退职、辞退97人。
从“官老爷”到为百姓服务
“治庸计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纪律的保证。就是要提高政府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西固区委书记李虎林这样解释。
今年,西固区新城镇镇长等几名主要领导因不作为和不会作为造成该镇青石台村人饮解困工程自建成两年多来一直没有发挥作用,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为此西固区决定对该镇4名领导干部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和党内警告处分,并召开全区干部作风整顿大会进行通报。
该镇原镇长张挺如今被降职在西固区委办公室工作。“我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这个问题。百姓利益无小事,就凭这一点,我认罚。”张挺痛快地承认了自己工作中的失误。
民主评议在评定“庸官”中占有很大比例。“从民评代表的选取,到结果的产生,每个环节都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绝对不会有弄虚作假的事情发生。”兰州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杨幼清对自己执行的民主评议很自信。
“万人评议搞了几次,普遍反映特别好。”杨幼清说,“这里面没有作假的必要,我可以左右一个人,但是我不可能同时左右一万个人。”
对于民评的分数,大多数单位都不敢掉以轻心。在评议中,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比较多排序靠后的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治庸计划”的要求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没有进入“较好”等次、排序后三名的单位,要进行复评。
凡在民主评议中得分排序后三位的单位,在目标管理考核中不能进入“优秀”等次。这更是让每个单位的弦都绷得紧紧的。
陈宝生说,“治庸”实施以来,感觉干部角色变了,他们会走出办公室直面群众,履行职务,从“官老爷”转变为为老百姓服务。
不想做庸官就抓紧治庸
“一把手不治庸,就治一把手的庸。”这是陈宝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即使是作为“治庸计划”主要牵头实施部门的兰州市委组织部,上上下下也都有很大的压力。“不想做庸官,就得抓紧治庸。”刘为民解释说。
尽管“治庸计划”有着详尽的规定,但在采访中却有不止一个干部私下对记者说,其实实施起来并不是太容易,因为每个单位在考核的时候都会遭遇太多的人情。
在兰州市委某机关工作的小王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从“治庸计划”实施到现在,他们单位还没有因为考核不合格而被免职的人。因为按照规定,连续三年考核成绩最差才会被免职,而他们单位每年考核的最后一名都不会是同一个人。
“我承认我有搞平衡的嫌疑,但我其实更愿意让职工把心思用到工作当中,而不是整天想着被免职、辞退而惶惶不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兰州市某职能部门的“一把手”说。
陈宝生告诉记者,处理这180多名干部,截至目前还没有碰到一个说情的,没有碰到一个申诉要求复议的。他说,提出“治庸计划”的时候,市委就有要求,包括地级干部在内的所有干部在计划实施中都不许拉关系说情,提供保护。“谁要请人说话,对不起,不用。”
陈宝生说,自己最大的压力就是担心“治庸计划”会走向反方向——“治庸”本来是激励机制,最后如果变成了影响积极性的东西,那就成为一种形式主义了。“所以我们必须始终把握正确的方向,不能搞成从上到下保命,整人,搞得人人过关,人人自危那就完了。”
据《瞭望东方周刊》
栾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