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做太守。作者在序题中说“兼怀子由”,子由即弟弟苏辙,兄弟俩已许多年没见面了。
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三岁,两人手足之情甚笃。宋嘉佑二年(1057年)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任开封府推官,因反对新法遭到拒绝,便请求外任,出任杭州通判。在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六七年没有见面。熙宁七年,弟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掌书记,为了距弟弟近一些方便见面,苏轼要求调往北方。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显然,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与弟弟还是很难见面。于是在熙宁九年中秋晚上,面对密州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苏轼念起远方的弟弟,又联想起自己已经四十一岁,在仕途上奔波了二十年,情郁难舒,愤懑伤感,喝了一夜酒,大醉,在半醉半醒之间,挥笔狂书:……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一边问天,一边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伤感中透着豁达,压抑中流露着开通,还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中秋绝唱”。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这首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当时,苏轼在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做太守。作者在序题中说“兼怀子由”,子由即弟弟苏辙,兄弟俩已许多年没见面了。
苏轼比弟弟苏辙大三岁,两人手足之情甚笃。宋嘉佑二年(1057年)二人同科进士及第,名震京师。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任开封府推官,因反对新法遭到拒绝,便请求外任,出任杭州通判。在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六七年没有见面。熙宁七年,弟弟苏辙在齐州(今山东济南)任掌书记,为了距弟弟近一些方便见面,苏轼要求调往北方。据苏辙《超然台记叙》说:“子瞻(苏轼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守。既得请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显然,苏轼抛掉湖山秀丽的杭州,由南而北,原为兄弟之情。
但到密州之后,与弟弟还是很难见面。于是在熙宁九年中秋晚上,面对密州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苏轼念起远方的弟弟,又联想起自己已经四十一岁,在仕途上奔波了二十年,情郁难舒,愤懑伤感,喝了一夜酒,大醉,在半醉半醒之间,挥笔狂书:……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一边问天,一边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伤感中透着豁达,压抑中流露着开通,还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如月亮圆缺一样,都是自然规律!这首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愧为“中秋绝唱”。
曲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