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泰山孔像传台岛

  ■在泰山之巅的孔子崖上,树立着一方石刻孔子像,高96厘米,宽42.5厘米。  
  ■而在号称“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子庙中,也有一方至圣石像,石高96厘米,宽48厘米。  
  ■原来这两尊石像竟是同出一源——
  在泰山之巅的孔子崖上,树立着一方石刻孔子像,高96厘米,宽42.5厘米。像为平面线刻,采用传说中的孔子面相:圩顶、隆鼻、海月骈齿。画中人物宽衣博带,腰佩长剑,双手交合胸前,目光深远,面容煦煦,蔼然可亲。
  而在号称“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子庙中,也有一方至圣石像,石高96厘米,宽48厘米。此石被学者认定是目前台湾最早的孔子石像,“全台仅见”受到异常珍视。
  令人称异的是,天各一方、相去万里的两尊圣像,不仅尺寸相近,而且人物造型、神态、衣饰也如出一手。如果追踪蹑迹,对其来历作一探考,便会惊奇地发现,两尊石像竟是同出一源——
  勾连起泰山、台岛这两尊圣像的,是清代名臣徐宗干。徐宗干(1796~1860)字伯桢,江苏通州(今南通)人。嘉庆进士,于道光元年(1821)出任曲阜知县,因此机缘而获得了一幅孔子圣像真本,这便是原镌于孔庙圣迹殿的宋米芾“孔子赞像”墨拓,让他视若拱璧。后来徐宗干迁任泰安,也奉像以行。在泰安岱顶之西,有一峰名孔子崖,传为孔子登泰山遥望吴门之所,明代于此地建孔子庙。徐宗干因此想将孔子像重加摹刻,奉祀庙中,以传圣迹。于是他在道光九年(1829)春,觅请石工,将此孔像与另一幅孟子像同时摹勒镌石,分别奉置于孔子庙的东、西两壁。徐氏并于石刻左下角敬勒跋语,以志始末:“道光辛巳岁(1821),摄篆阙里,得米芾所绘一幅,敬谨重勒于岱顶之殿壁间,以永仰之思云。知泰安县事、南通州徐宗干熏沐谨识。”从此,剑履俨然的至圣造像,便肃立于岩岩东岳的万峰之巅。
  二十年后,久历宦海沉浮的徐宗干,又被新授为分巡台湾兵备道。在王命急宣中,他仍未忘记恭奉先师,一帧泰山孔像的墨轴便随其渡海来台。据《台湾通志稿》卷五《教育志》记载:徐宗干莅任之后,“致力德教之作兴,慎事儒学之崇祀,尝知山东兖州曲阜县时,曾获存其学宫之吴道子笔孔子像拓本,(道光)二十八年(1848)来台之际,乃携授台湾府儒学石耀祖重镌。”
  当时徐宗干先将此像交于府学官吏,藏于学宫,时有府学生员石耀祖请求重摹以供奉祀。获得徐氏允准后,石耀祖前往厦门,选取将乐县所出珍贵石材。由于将乐乌石石质细软,雕琢较之泰山原刻更加精工,并于碑额增刻“至圣先师像”五字。石像入岛后,徐宗干令“分颁学生以肃瞻仰”,一时在台广为传播。
  而在近百年的时代沧桑中,泰、台这两尊孔像,又都经历了一场“失而复得”的奇特命运:
  泰山孔像直到二十世纪前半叶,一直被供奉于孔子庙壁。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汉学家马场春吉曾拍摄此像,收入他的大型画册《孔孟圣迹图鉴》,因而广为人知。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于政治原因,孔子庙被废弃,石刻像刻也迷失不存。八十年代殿宇尽复,但此像却杳如黄鹤。而台南孔像也颇历变迁:1945年台湾光复,孔像由崇圣祠东偏,被移存于大成殿中。1977年拆建大成殿,此像也不知所在。一脉相连的两尊孔像接连消逝于人们视线,成为世人心中的莫大憾事!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十几年中,泰岳台岛的这两方先师圣像,又双双现世重光:1994年9月,台湾方面清理在台南孔庙库藏时,尘封多年的孔像被重新寻获。遂被郑重移植庙内文物陈列室,以供游人观瞻(以上台湾孔像近况,均据何培夫先生《台湾碑碣概览》,载《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二期)。孔像重现,一时成为宝岛流播宣传的文化新闻。
  继台像重出之后,2006年11月,泰山南天门景区工作人员也意外地在岱顶碧霞祠大殿后,发现一方古石刻像,经研究者仔细辨认,证实其正是迷失数十年之久的清刻孔像。2007年2月10日,泰山景区在孔子庙前举行了隆重的孔子像碑揭幕仪式,石像又重新供奉于修葺一新的孔子庙中。
  一幅孔像、两方石刻,穿越海峡,将泰岳、台岛文化的精脉紧紧绾合在一起,留下了一段动人的佳话。

曲涛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