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深读

领导指示引出的精神病鉴定

  江帆拿着认定她是“偏执性精神病”的司法鉴定书。

  江帆在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法院里。她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宪法》。她说,这是她的“红宝书”。
  1997年,因反映家庭暴力,河南省开封市第二职业中专校医江帆被鉴定为“偏执性精神病”。7年后,江帆历尽周折才见到这份改变自己命运的司法鉴定书。更让她惊讶的是,把她这个正常人鉴定为“精神病人”的竟是当地4名精神病专家,而给她进行精神病鉴定的最初起因是开封市有关领导的指示,并载入开封市委办公室的红头文件。
  今年42岁的江帆,脸形瘦削,颧骨凸起。从1996年起,她开始奔波在几个部门之间,从最初的反映家庭暴力,到后来的状告非法精神病鉴定。 
  嫁给法官为妻
  遭遇家庭暴力
  1992年3月10日,江帆经人介绍与张利(化名)相识,同年8月26日两人登记结婚。张利从南开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调入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开封中院”)。 
  据江帆向记者反映,婚后,她开始遭遇家庭暴力,“每次打完我,把我赶出门,还要把我身上的钱搜走。怀孕8个月了还打我。” 
  1993年12月27日,儿子出生,但这并没有缓和夫妻之间的紧张关系。两人的矛盾不断升级。从1995年11月开始,张利在两年时间内不再给儿子生活费。1996年5月,夫妻分居。 
  1996年6月1日上午8时许,张利再次动手殴打江帆。
  第二天,江帆到开封中院反映情况。据她说,当时她找谁谁都不管,法院一名负责人甚至说:“张利打人也不是我让打的,法院没有权力也没有义务管你们的家务事。” 
  四处投诉无门
  赶往省会上访
  江帆认为,法院是讲理的地方,应该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张利是一名法官,殴打妇女法院必须管。几次找下来,开封中院都以家务事为由不管,而对外又声称已经解决。 
  开封市妇联、市人大、市检察院等,江帆一个个地找,很多部门都以“开封中院有能力自己解决,我们不便插手”为由,将其回绝。 
  1997年11月中旬,江帆开始到省会郑州上访,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江帆的命运也彻底被改变。 
  一次座谈会后
  被鉴定为“精神病”
  1997年12月13日上午,江帆按学校领导通知到开封市教委开会解决她的问题。
  会议由开封市信访局副局长程俊主持。江帆向记者出示了这次会议的录音。
  江帆要求介绍与会人员。程俊说:“都是公检法方面的专家教授,名字并不重要,能帮助你解决问题最重要。”
  随后,专家提问,如,“你恋爱时,发现张利有哪些方面让你不满意?”“结婚后因为什么事情引起不太融洽?”等,江帆逐一作出回答。专家问话大约持续10分钟。问完话,程俊宣布会议结束,历时不到两个小时。
  1997年12月23日,开封市第二职业中专党支部书记张纪平电话通知张利晚上到学校。晚上10时左右,在校长办公室,张纪平宣布:江帆被鉴定为精神病。 
  原来,正是根据那次座谈会,1997年12月15日,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出具了“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鉴定江帆为“偏执性精神病”。鉴定人共4人,赵学鼎、程俊祥、秦庭芳(以上3人为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医生)和李佩武(开封市第五人民医院医生、开封市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委员)。
  精神鉴定委托人
  竟是开封市教委
  《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中规定:“申请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由其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向该公民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出。”但此次鉴定的委托人是开封市教委。 
  江帆认为,开封市教委既不是利害关系人,也没有事先通知本人或亲属,擅自委托进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是明显违法行为,给自己精神上造成了严重伤害。
  开封市第二职业中专领导接受河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证实,开会鉴定江帆是否有精神病时,江帆和她的父母、丈夫当时并不知情。
“精神病鉴定书”这样出炉
  被鉴定为“精神病人”以后,江帆多次和有关部门交涉,但是,没有一个人给她那份精神病鉴定书。
  经过漫长的控告与等待,2004年8月20日,江帆诉开封市教委、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名誉权纠纷一案终于立案。经过多次与法庭交涉,江帆终于在近7年后看到了《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等重要证据。
  原来,在连续遭受推诿、欺骗甚至殴打后,江帆于1997年11月19日下午到河南省委门前上访。 
  当天,开封市委副秘书长召集该市信访局、教委、第二职业中专等单位人员开会,研究解决江帆的问题。 
  开封市第二职业中专1997年11月19日撰写的《关于我校教工江帆同志11·19赴省上访情况的汇报》记录了这次会议的结论: 
  “袁副秘书长指示:1.市中院负责解决张利交(租房)钥匙事;2.市二职专负责江帆思想行动的稳定工作,不能出事,必要时昼夜监护;3.由中院负责,抚养费按规定每月从张利正常工资中取出30%交江帆;4.必要时可为江帆从精神病角度通过医院鉴定一下。”
  1997年12月3日,中共开封市委办公室向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作出《关于开封市二职专校医江帆上访问题查处情况的报告》(汴办文【1997】57号),称江帆上访引起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秘书长作了六条指示。其中的第四条为:“在问题没有解决好之前,学校要把它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看护好江帆,要采取措施严密看护,防止江帆外出,同时看江帆的精神是否受到刺激,必要时可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1997年12月12日,开封市第二职业中专出具委托书。12月15日,开封市教委在委托书上批复,“根据有关部门会议的意见,教委同意上述意见。” 
  然而,在开封市教委“同意”之前,即12月13日,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组织座谈会对江帆进行了“现场鉴定”。程俊祥等4名专家没有对江帆进行任何仪器检查。
  鉴定书上记载的案由为“上访案”,专家这样对江帆进行精神检查分析:“存被害妄想,妄想具有系统性、顽固性、持久性特征”。
  12月15日,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精神疾病司法鉴定委员会出具《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认定江帆为“偏执性精神病”。有关医疗或监护的建议为:“住院治疗,严加看管,预防意外发生”。
一审胜诉后,被告道歉书只有89个字
  2004年8月20日,江帆向开封市龙亭区人民法院起诉开封市教委、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侵犯名誉权,请求法院判令河南省精神病医院撤销其作出的江帆患有“偏执性精神病”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开封市教委和精神病医院停止侵权,为江帆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市教委和精神病医院赔偿交通费5000元、住宿费3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48万元。 
  2004年11月19日,审判长焦世峰启动特别程序同意重新鉴定江帆7年前是否为精神病,并裁定中止诉讼。 
  2005年2月18日,龙亭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确认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书”无效;开封市教委和河南省精神病医院自判决生效之日起为江帆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开封市教委和河南省精神病医院赔偿江帆精神抚慰金两万元。 
  同时,案件受理费9710元,江帆负担8900元,开封市教委和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共负担810元。 
  2007年10月18日,记者在龙亭区人民法院见到了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和开封市教育局2006年11月14日刊登在《东方今报》的“道歉”,这份“道歉”在半版广告的最下方,没有标题,全文共89个字。
  江帆到现在也没看到这份“道歉”,她也拒绝接受这样的赔礼道歉:“我要求在省级报纸上公开道歉,道歉的内容至少应该得到法院和我的认可。” 
  江帆对记者说,开封市教委一再申明,给她进行精神病鉴定根据的是开封市委办公室1997年57号文件。“对于这样的道歉,我维护尊严的决心不会改变!”
记者调查
推诿和蔑视法律让事态一步步升级
  回忆近10年来充满艰辛的维权历程,江帆认为,曾经有几次解决问题的机会,但相关部门的傲慢、推诿甚至蔑视法律的态度和行为让事态一步步升级,拖延到今天。
  开封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封市二职专校医江帆上访问题查处情况的报告》(汴办文【1997】57号)说,江帆于(1997年)11月17日到市委要求见市委书记梁绪兴。梁书记于11月17日、18日两次接待了江帆,并责成秘书姚自立两天内3次接待江帆。
  从文件看来,江帆的问题会在11月19日得到解决,但1997年11月19日下午发生了江帆在河南省委门口上访事件,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江帆对记者说,11月17日,姚秘书当着江帆和其他人的面,用免提功能和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刘春年通电话,刘答应第二天让江帆拿钥匙和生活费。
  然而,第二天当江帆找到刘春年时,刘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指责江帆:“你本事还不小呢,还找市委书记!”
  江帆再次跑到市委找到姚秘书,姚摊开双手说:“他态度那么强硬,我也管不了。”
  在开封市法院、妇联、市委等众多单位奔波很长时间,没有结果,江帆才决定到省会郑州反映问题。
  江帆说:“10年了,我也要崩溃了。我不知道还能撑多长时间,但问题总得解决。”
  为了反映问题,江帆在别人的帮助下建了自己的博客,名字就是“永不放弃”。
  江帆说:“有时候,我真的认为自己偏执。”
对话当事人
“我依然相信法律”
  近10年来,为了证明自己没有精神病,江帆经历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现在,她还在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奔波。
  记者:一审判决后,你为什么没有上诉?
  江帆:表面上看,我胜诉了,但开封市教委和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只给我两万元赔偿,扣除将近1万元的诉讼费,我只得到1万元,1万元能换回我近10年的生命吗?
  法院判两被告向我赔礼道歉,但没有道歉时间、范围和形式,也就是说,两家跑到我这儿说一声对不起也算道歉了。我没有钱,所以放弃上诉。即使这样的判决,我也看不到执行。
  记者:你还相信法律吗?
  江帆:相信,党的政策是好的,只是被“歪嘴和尚”念歪了。
  现在,我只希望冤案越来越少。政府应当是遵纪守法的模范,责任是保护公民。我不希望连街道小脚老太太都能解决的问题,因为麻木和不负责任而一步步地升级。  本版稿件均据《中国青年报》 文/刘万永

栾晓磊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